第151章第151章李?不开口,不等于说…… - 女帝 - 无法忘记的遗憾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女帝 >

第151章第151章李?不开口,不等于说……

第151章第151章李𪟝不开口,不等于说……

李𪟝不开口,不等于说李治就不会不开口。

诸位朝臣一离开,他就问女儿:“荥阳,你就没有想过,若是那些将士们的家眷要去看看田地呢?”

李如意道:“看父皇说的,既然说了要把田地分于诸位将士,自然是要丈量、立界碑什么的。只是耕种上是以大农场的方式雇人耕种,收获的时候则以农场为单位将所以的收成换成钱粮然后再进行分配。只要商贸繁荣,外加转运使和监察御史使用得力,总是有收成的。而且,女儿也想过,将汉阳平原和洞庭平原分成若干个农场,委任几批官员负责。若是有盘剥小民之事,撤职;每年一次考核,连续四年都垫底的,也撤职。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法子是否可行。女儿正琢磨着,要不要请政事堂帮忙参详参详呢。”

以宣徽府和公主府领头,进行大农场经营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预防填湖造田。对综合治理大江水域也是有好处的。

李治听罢,略一沉吟,笑道:“甚好!甚好!”

封赏将士还是其次,最终的是,可以深度开发大江流域!

跟世家争夺大河流域的土地就是跟世家开战,这一点,李如意都能看得出来,李治何尝看不出来?可是将士们有功却不得封赏的现实已经摆放在他面前,他必须解决这一问题,这才是他登基之初需要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之前朝政被长孙无忌把持,他根本就腾不出手来,可如今,他总算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治理国家了。

李治道:“只是,将士们能接受这样的调整吗?”

李如意道:“那就试行。先在汉阳平原实施,然后扩散到洞庭平原。就是那些将士们的家眷想去汉阳平原和洞庭平原,女儿也是乐意之至!女儿还愁这两地的人口太少,要不要从别的地方迁徙人口过去呢!”

这些人愿意去,还能减少她的压力。

李治又问:“可是,这汉阳平原和洞庭平原的出产,真的够吗?”

李如意答道:“要加强大唐对各地的治理,就必须加强大唐与各地的贸易,让各地在财帛上依赖朝廷。闽越之地多山丘多雨水,气候温暖湿润,正适合种茶,却因为山路崎岖,耕地不多,因此不适合种粮食。而汉阳、洞庭湖一带多为平原,适合种植稻米、红苕等口粮类作物。女儿还预备着以秘法种植药草,养殖猪婆龙。”

“猪婆龙?养殖猪婆龙?”

李治几乎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对。归德郎君们曾对女儿说过,当利润达到一成时便会有人蠢蠢欲动;当利润达到五成的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当利润达到十成时,他们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而当利润达到三十成时,甚至连株连九族的大罪都毫不畏惧。女儿觉得很有道理。治理国家,尤其是治理大江流域,需要的不是重典,而是利,丰厚的财帛收入。”

看不到钱景,就不会有人去汉阳平原、洞庭湖讨生活,可如果这两地成了天底下众所周知的聚宝盆,那么,去这两个地方做生意的人就会源源不断。做生意的人多了,为大唐提供的赋税也会越来越多。

李治道:“荥阳,在你的心中,要把大河沿岸治理到什么地步,才算圆满呢?”

“假设,某地有一商人,他离家巡视自家的铺子的时候,只需毛驴一只、雨伞一把外加现钱两百和干粮若干。半路上,只需要路过茶亭以钱一文购买热水一壶,就能从江都到汉阳打个来回。若是大唐每个城镇都有这样的商人超过十家,就说明大唐的治世达到了女儿的目标了。”

李治思考了片刻之后,道:“两百文?这点钱,应该不够投宿吧?”

李如意道:“他不需要投宿客栈,或者去百姓人家借宿啊。因为沿途都有他们家的铺子。”

李治刚开始还没有听明白,等他听明白的时候,他也傻眼了。

在李如意让他看到羊毛贸易的利润之前,他也没有多重视商业。可是现在,知道的商业的好处之后,李治对商税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可是,要让沿途都有铺子,首先要海晏河清,没有匪盗之患,还要道路畅通。”

“对!如今天下大多数古道还是秦始皇当年修建起来的呢。想秦皇当年,修驰道又拓宽直道。要女儿说,这才是真正的文治!海晏河清、路无匪盗,道路通达,则货物畅通。女儿曾经让人计算过,就以汉阳与江都为例,汉阳的粮食若是运到江都可获利五成,而江都的盐和丝绸运到汉阳,一样能获利五成。只要朝廷清除匪盗,让商路通达,从汉阳到江都沿岸各城很快就能富庶起来。以此推而广之,只要商路通达,整个大唐南部都会富庶起来。国库又怎会缺少收入呢?”

李治就道:“要征发民夫吗?”

“那倒不必。之前女儿不是奏禀过父皇了么。以钱财购买下大漠部落贵族手里的奴隶。既然是奴隶,怎么可以轻易地把甲胄交于他们手中?当然是让他们为劳力修建道路。不独大漠部族的多余人口,日后的战俘都一样处置。人口不断流失,各族就无法组织起军队抗衡大唐雄师。这便是女儿的弱敌之策。”

弱敌之策,重点是削弱敌人的实力,而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综合势力和发展潜力的,永远是两个,一个是占有的国土,一个就是拥有的人口。

将大漠分为数百个草场,就是限制草原部族拥有的土地,而不停地以财帛购买奴隶,就是减少这些部族的总体人口。而修路就是对这些人口的消费。

至于修建道路的途中死多少人,那就不是李如意会在意的事儿了。只要死亡不到三分之一,她就不会过问。

她相信大唐官吏的能力。

李治笑道:“荥阳,在你的口中,怎么治理天下这般容易?”

“父皇,先贤不是早就说过了吗?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女儿觉得很有道理呢。只要兵权牢牢地掌握在我李唐的手中,剩下的,不过是整治吏治、修整道路、兴修水利、预备灾荒而已。”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