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5) - 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 - 中央文明办中国文明网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十七章《中国好人传(2016年卷)(下)》(5)

九月

september

“两天前,从电视上得知邢台遭遇洪灾后,我便急匆匆从江苏盐城龙卷风灾区赶来。”吴和春说,此次来到邢台是他第22次参加救灾。1976年,年仅26岁的他参加了唐山大地震的救援。自那以后,吴和春开始了志愿服务灾区的漫漫旅途。

唐山、汶川、玉树、涞源、彝良、余姚……40年来,老人行程数十万公里,奔赴地震、泥石流灾区进行救援。他从地震废墟和泥石流中救出过群众,为灾区群众免费维修电器2000余件。

和记者聊天的时候,老人的手也没闲着,不到半小时,修理的电器就好了。

“俺家洗衣机水泡坏了,能修不?”村民张建刚问。“咋不能?看看去!”边说,吴和春边提起工具箱跟着进了张家。吴和春打开随身携带的工具箱,拿出一把改锥,将洗衣机后盖的螺丝一一拧下来。不到半小时,洗衣机就正常地运转起来。

“洪水灌进洗衣机电机的轴承里,电机就转不动了。打开洗衣机后盖,用力转动轴承,轴承活动开了,通上电就能工作了。”拍了拍手上的泥,擦着脸上的汗,吴和春说,进水电器大部分都能修好。这几天气候不错,他建议村民们最好能将洪水泡过的电器搬出来通风晾干。打开冰箱的门进风透气,电视机要晾晒后面。保险起见,他提醒村民不要擅自拆卸电器。

“只要灾区村民需要,就会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大家服务,最大限度为灾区挽回财产损失。

我就是想用我最大的努力为灾区的重建出一份力。”吴和春说。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吴和春

吴和春,1950年生,河北省保定市人,保定电力修造厂退休职工。六旬老人赴灾区义务修电器,40年里22次参与救灾。

致敬词

奉献不分年龄和职业,你用双手修复的不仅是电器,更有灾区群众受伤的心灵。

2016年7月19日夜,井陉县南石门村遭遇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当晚21时许,洪水冲倒了电杆,造成南石门村停电。身为供电员工的王生廷冒着危险前去查看情况,发现滚滚洪水向村子袭来。危急时刻,他不顾个人安危反身跑回地势低洼的村中,和身为村支书的哥哥王双廷一同挨家挨户拍门,用力大声呼喊,让乡亲们向高处转移,并帮助村民爬上房顶躲避洪水。此时,王生廷的妻子高建林还在自家临街的小卖部里,路过店门口,王生廷没有停留片刻,就喊了声让妻子赶紧转移。洪水来袭后仅仅15分钟,大半个村子便被淹没,因为王生廷兄弟的及时示警,30多户人家198口人顺利脱险,但是王生廷的妻子高建林却因躲避不及不幸遇难。王生廷兄弟拯救了全村,却失去了挚爱的亲人,在匆匆料理完妻子的后事后,王生廷化悲痛为力量,迅速投入到抢险救灾保供电的战斗中,灾后5天便恢复了全村用电,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作出杰出贡献。

王生廷能够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与他长期的党性锻炼和良好的家风熏陶是分不开的。已故的父亲王全喜是井陉县第一代电力工人。“只要我在,就不能有一家黑着灯。”这是父亲王全喜留下的话,他将这句话当作家训,以让老百姓用上放心电为己任,20多年如一日为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且在生活中他也经常助人为乐,无偿为村里清理垃圾、整修河道,为邻里乡亲帮忙建房,运送物资,为村里打井安装新路灯,送村里老人孩子去医院急诊……“有困难找生廷”已经是村里父老乡亲的共识。历经数十载,王生廷、王双廷兄弟总是把爱与真诚无声地传递给邻里乡亲和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生活轨迹,满载着朴实家风所传承的无私与善良。

(河北省文明办供稿)

◎王生廷王双廷

王生廷,1969年生;王双廷,1967年生,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人。洪水暴发时兄弟俩挽救了全村198人的生命,彰显了党员的责任与担当。

致敬词

你救了一村的人却没来得及救最爱的人,英雄一瞬间选择,展现了长期的党性锻炼,父亲的嘱托的光辉!

马振业小时候就励志当一名医生。1956年,年仅15岁的他高小毕业后,师从两名老中医,背汤头、尝百草、识经脉、辨千穴,遍尝草药,大胆在自己身上做针灸实验,很快掌握了一些基础医疗技术。

自1958年起,他认真学习,扎实苦练,由乡村医生到主治医生,再升任下村卫生院院长,一心装着千万心,进百村诊千户医万民,足行10万里。

1984年,马振业被任命为大东沟镇卫生院院长。为了减轻患者的负担,他不仅要求大东沟卫生院全体医护人员对患者人性化服务,还常带人到安阳、新乡、洛阳、郑州等地的医药生产厂家或批发公司进药,省去中间环节加价。与他经常出差的同事将此事编成了一段“顺口溜”:“肩上抗,膀上挑,手里提,怀里抱,爬天桥,钻地道,挤火车,站公交,从不坐‘面的’,常找小摊点,省吃俭用挤三轮,为人民服务都说好。”

全院由30余名医护人员陆续增加到80余人,大东沟卫生院也一跃发展成为全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的乡镇卫生院。

1999年上半年,马振业患贲门癌,手术后又拖着病弱的躯体上了班。自2000年病休回到家乡之后,他多次婉拒了市、县医疗机构的高薪聘请,却拖着病残清癯的身躯,在村里义务担任起乡亲们的“守护神”。慕名前来求诊的患者不绝于途。他每天接诊数十人,常常从天亮忙到摸黑。老伴和子女们不得不婉言告知前来求诊的患者:上午接诊,下午休息。为了避免误诊,提高诊断效率,他给每位患者建立了一份“病历档案”,已积累了20余册。

自2001年起,他带领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常年坚持练回春医疗保健操、八段锦、太极拳、太极剑、健身操。他还多方筹资在村里建起文体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中心,安装了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又自掏腰包给老年活动中心购置了灯光、音响设备。他说:“我今年已经70多岁了,但乡亲们需要我,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义诊进行到底!”

(山西省文明办供稿)

◎马振业

马振业,1942年生,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人。从医60载,悬壶济世、治病不分高低贵贱,诊治10万名患者。带病义诊5万人次。

致敬词

他用精湛医术造福一方百姓;退休之后,他拖着病体免费为乡亲们义诊16年。医者仁心,是他的追求,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在贾玉波办公室的墙面上,挂着好几面不同时期的锦旗;在他的书柜里,摆着大大小小的荣誉证书;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这几年来扶贫济困打款的凭条以及好几本日记本。十几年来,他坚持资助贫困家庭大学生累计10万余元;参与草原儿女志愿者义卖组织累计捐献5万余元;想尽办法替农民工讨回工资100多万元。他总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从群众最热切期望的问题着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他的办公室门牌不是写着副局长办公室,而是找人专门制作的“民工诉求办公室”。

贾玉波自16岁当兵起,就一直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他说:“不时拿出来看看,感觉这些年也挺有意义。”他的日记本上有这样几句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的话:“我是爱喝烧酒,但是更愿意将这样的支出资助那些因学费不够上不了大学的孩子。”“我这人好像有瘾了,看到有困难的人,就心痒,现在工资也高啦,尽我微薄的心意帮助需要的人,值!”……经常有朋友说他,“你这么多年乐善好施,可真是不容易呀”。每当这时,他总是笑着说:“助人为乐、乐在其中,我就是这样坚持下来的。”

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贾玉波就是这句话最忠实的践行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所做的一切归结为职责,捐资助学、助人为乐、为民工讨薪,他身上所发出的正能量,他的大爱无疆,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忠诚、勇敢、担当表现得淋漓尽致。

(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办供稿)

◎贾玉波

贾玉波,1966年生,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住建局副局长。他崇高的利人精神,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致敬词

大爱无疆,他用滚烫的心,热情的手,雪中送炭,扶危济困。他的善行善举,如和煦春风,为每一个生命带来温暖!

从参加工作至今,张杨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经常会舍弃休息时间,参与到各种志愿服务工作中来。

2013年3月,他建立“关爱健康,从心开始”

qq群,每天他都会抽出至少1小时时间为百姓答疑,曾经有一个舒兰的支架术后病人在很危急的情况下,通过本群在张杨的指导下转危为安,这个群到目前发展群友超过千人。

2013年9月,张杨建立名为“关爱健康,从心开始”医疗志愿者服务协会(吉林市关心会),很快就有10余个科室的近百名医护人员加入,截至目前,张杨和他的团队,通过qq群、微信平台、义诊等形式,累计服务万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超5000小时。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等全国20多家主流媒体对其事迹纷纷给予报道。

2014年年初,张杨和他的团队发起了一项关注吉林地区低收入人群心脑血病健康的“暖心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并代表吉林省参加了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最终夺得由团中央、民政部、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共同颁发的银奖。

2015年年初,张杨又发起了“一猝尔救”急救知识培训项目,又一次闯进全国决赛,并再次获得银奖。

为了能够把义诊活动开展得更有实效性,张杨还自费1万多元购买了一台心电图机,并借来血糖仪、血脂仪、便携式超声等设备。

此外,张杨还经常利用下夜班时间投入到脑卒中、冠心病的筛查工作中,与慢病办走进基层举办健康讲座、义诊30余次,并出色完成市级医疗保障任务6次。张杨还从壹基金为吉林市百名孤残儿童争取到价值数万元的温暖包,并亲自发放到孩子们手中。

(吉林省文明办供稿)

◎张杨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