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星耀旗
八月初,正式的《南洋行商纲要》同《古晋种植园疏》才登报刊发。
明生嘬着牙花子苦笑,时间有点紧张,九月便要启程,也不知道有几个商贾能准备好。
人多了便是这般,商量来商量去的浪费时间。
四海的老家伙们谨慎的很,生怕好不容易聚拢而来的人气散了,其实就是多余。
银行的设立却是出乎意外的顺利,大家也只是问一下为毛存钱不收费用,明生解释一番便毫无阻拦的通过了。
看来这些老家伙们家里的银钱太多,着实是没了地方埋了。
银行也不是可以乱开的,先期开设牛头城,海参崴,广鹿岛,淡水四处,总部设在牛头城,无它,几地都有足够的存银。
这商业银行是四海独资,明生并没有公开招募股份。这玩意太超前,总要百姓们熟悉消化一番,才会考虑增资扩股之事。
古晋自是也要开设一家分号的,那将是四海南洋的中心,至于各地的镇城,其他几个据点暂不考虑,总要慢慢来,没人没银子,只有个门面有个甚用。
将银行的框架拟定之后,都交给自家老爹去筹谋,至于如何抽调人手,如何建设楼宇,如何刊文广传,老爹您辛苦,您老牵头去搞。
转过天来,明生又盯上了牛头城大学,以及海军,海员,陆军三院。
多年辛苦之下,别的不敢说,农学,地理学,物理学,数学,法学,天文学,机械,航海都可算登堂入室,最起码中学毕业之后还有很多东西可学。
至于绘画,文学,哲学等等人文社科,却是出现了让明生惊掉下巴的一幕,不用明生去推,人家自己发展的又好又快。
明生琢磨了半天,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吃饱饭的人多了,猪吃饱了就睡,睡饱了就吃,可人不一样呀,吃饱了就会瞎琢磨,像这种纯思维之类的学科想不发展都难。
以宋应星为首的老家伙们只一句话,给地给钱,其他的你不要管,自有我们操持,你不添乱就成。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赵大少果断拨钱划地,能用钱解决的事就都不是事。
不过话说在前头,四海只全力供养大学三年,之后是募捐也好,靠学费过活也成,总之要尽力自食其力,自负盈亏,四海会提供一部分资金,但不会是全部。
三院则完全是四海投资,将来的学员免费就学。无它,大学毕业生是自由的,毕业后自由择业,而三院则是签了卖身契,毕业就得给四海打工。
四海有许多年过四旬的老海员,这些人养老太早,在军队里厮混又升职无望,三院却是能安置一部分,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便是陈立,董亮。
二人无论资历,还是能力都没的说,只是一直在赵春哥左右,不知不觉间已年过四十有五。
明生自是不好再带去南洋折腾,现如今被拉过来重新定位,陈立为海军学院院长,董亮为海员学院院长,军衔类比总督,从此为四海教书育人,培育人才。
而陆军学院院长则由谭琦兼任,后金军便是最好的陪练。别看后金少火器,但野战绝对冠绝现如今的亚洲。
便如现在的四海,别看对战后金收获不少,但那都是取巧,真正大规模兵团间野战,明生却是不敢言胜。
诸多事宜一起下手,按后世的语言体系来讲,赵大少手中的项目太多,而且没一个是简单的,都是千头万绪,半懂不懂的往前推进。
就这样赵大少还不满意,几日后又推出了军官调任制度以及官员任免制度,此二者作为四海军政晋升体系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