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白色迷雾》(11)
“颠倒歌”童谣
1
翌日上午,聂风赴川东巴渠地区作调查。
10点58分,聂风乘坐k123次列车,直奔达州。他一身旅行装束,全副武装。头戴棒球帽,身穿牛仔裤、圆领黑绒衣和摄影背心。肩上挎着espn白色帆布袋,袋里揣着采访笔记本、袖珍录音机、相机和备用雨伞。每次外出采访,聂风都有探险的准备,而且心情颇佳。
他独来独往惯了,口中常吟道:“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不过聂风从来不会动刀,但他却是潇洒的独行侠。
此次东行的目的,是想摸清那三首诡异童谣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查明裴茅根作案的心理轨迹。
通过蒲老的介绍,聂风事先已和达州一个区文化馆联系过,对方说编过一本《巴渠地区民间歌谣集成》,但尚未正式出版。童谣的采集工作由一个姓田的馆长负责。
k123次列车车厢为赭红镶边的灰色,视觉效果不错。车内海蓝色布面罩座椅,整洁舒适。聂风的座位在03车厢32号,靠近走道。乘客坐得满满的。
列车准时启动,驶出车站,一路东行。聂风是第一次作川东旅行,有一种新鲜感。窗外,缓缓掠过青山、白屋、高压线铁塔。周围的景物都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树木多为柏树,偶尔可见竹林。中午12点过了,还不见卖盒饭的。一个穿浅蓝制服的女列车员站在走道上,大声向乘客们兜售泰国香包:“只花十元,买一送一。”聂风上前问她餐车在第几号车厢,女列车员回答:“没有餐车,也不卖盒饭,但有方便面供应。”
这么漂亮的列车不供应午餐,别无选择,只好吃方便面了。好在车厢两头有开水,泡起来方便。聂风买了一桶康师傅红烧牛肉面,泡好后,连汤带面呼呼地吃得精光。
列车继续东行。车厢里播着不知名的音乐。同厢的乘客随意地聊着天,多为川东乡音。午后1点30分左右,车到南充站。
再向东行。一路丘陵,景观变化不大。菜地、芭茅、水田。下午3点30分,车到营山站。乘客下了一大半。车厢里丢了一地的果皮、瓜子。
5点左右,列车沿着河畔行驶。河面很宽,中间有小船。几只白色的鸟掠过水面,很醒目。河对面的山岭,云雾缭绕。山已经相当高,植被茂密。望着窗外,聂风想,这就是大巴山的南麓了。
6点50分。在暮色中,k123次列车抵达达州火车站。聂风走出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楼房林立、正在迅速扩建中的城市。不愧是四川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工业重镇,素有“川东明珠”之誉。
聂风叫了一辆出租车,五元的起步价即到达预订好房间的一家安逸连锁酒店。
酒店位于一幢科技大厦的一楼至三楼。装修色调雅致,房间很舒适。安顿下来之后,天色已黑。聂风搭乘公交车到热闹的市中心广场转了一下。这里十分热闹,也颇为时尚。内地大都会有的沃尔玛、好又多、摩尔百盛等超市和商号,这里都有。
聂风在广场边上找到报亭,买了一张达州地图。然后寻到一条有名的“好吃街”,花十八元饱餐了一顿川东口味的红烧肉,软而不烂、红亮酥香。
当晚他做了个梦,梦见一群娃娃坐在山脚下的茅屋前,一边嬉笑,一边欢天喜地地喊着:“大公鸡,两个脚,红尾巴,绿脑壳。三更半夜就叫起,从早叫到太阳落……”
2
第二天。小雨。清晨起来,聂风用手机和t区文化馆的田馆长联系后,发觉对方是位女馆长。对方在电话里抱歉说正在党校学习,出不来。采访的事,可直接找一位姓刘的副馆长。她还告诉聂风,参与巴渠童谣采集和整理工作的,还有一位老专家,叫邱正春,是文化局的老局长,已经退休了。
t区文化馆在城北的通川中路。聂风在酒店门口打着伞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拦到一辆出租车。车在蒙蒙雨雾中穿行,先后过了两座拱桥。一路上司机都在抱怨路况不好。待车驶到通川中路某处,聂风下车,问到文化馆的方位,在拐角的一个公园里。
也许因为下雨天的关系,公园门口显得很冷清。聂风举着伞,径直进了大门,踩着湿漉漉的石板地朝里面寻去。“穿过那座圆门,进去就是。”按照路人的指示,文化馆在一个圆形拱门里。
圆门外停着几辆小汽车。聂风顺着台阶拾级而上。穿过圆形拱门,发现里面是一个小院坝。院坝中央有两棵遮阴的冬青树,满地的落叶和积水。正面的一排办公室关着门,阒无一人。门的左右挂着舞蹈学校和电台少年艺术团的招牌,看上去像是收费的艺术培训班一类,唯独不见文化馆的牌子。
聂风探着头朝玻璃窗里窥视,也无所发现,颇感纳闷。
院坝的左边,是一家搭着棚子的小卖部。两个游客模样的人,正坐在小条桌旁吃面条。聂风走过去,恭敬地问:“请问区文化馆是不是在这里?”两人都说不晓得。
聂风无奈,从圆拱门退出来,再折回到公园大门外打听。刚才给他指路的一个矮胖子见聂风说没找到,也觉得奇怪。聂风再次跟他确认文化馆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