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第二十章赭 - 孰能不朽 - 都广建木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孰能不朽 >

第861章第二十章赭

第861章第二十章赭

赭的计划没赶上变化,朝食才用完,准备找个舒适的姿势欣赏音乐,顺便与青蘅聊天,台城的王使便寻来,王传召他。

辛筝也不废话,赭一进门便开门见山:“只是建立商道不需要你要的那么多钱。”

赭给辛筝的是加料版的,比给冬卿的更细致,冬卿只是向扬州全民借贷,给辛筝的还附加了国库拨款,数目也更巨大。

换个人可能觉得没问题,炎洲一切从无到有,开销大很正常,但辛筝不是一般人。

元洲对外的海上航路有三条,其中两条通向西洲,而这两条航线中一条是紧挨着北方的玄冥岛走,一条横穿西溟大洋。

前者围绕玄冥岛一路至玄洲,也是西洲航线中走得最勤的。虽然北方很冷,冬季时还不能通航,但中途有拘缨为了迁徙而建立的补给站,这些补给站不仅能给移民提供补给,也可以给商船提供补给。

后者横穿西溟大洋抵达祝余半岛一带,西溟大洋上有岛屿,但不是岛屿娇小得不适合中转便是岛屿与岛屿之间距离遥远得令人心伤。商船大半空间都要用来载补给,载的货少了,利润自然也小。更别热带的海兽更丰厚,风灾海浪也都更大。哪怕有鲛人护航风险也很大,而且船难以后鲛人要从海里找到人才能捞出来,这需要时间,而人不能在海里呼吸,因而很多时候鲛人辛辛苦苦把人捞上来,一看已溺死。

两相权衡,北方航路自然更繁华。

最后一条航线是同长洲的,经过炎洲北部,向东至长洲,对于商船而言长洲是终点,但对货物而言,长洲不是终点,长人与疍人会做为中间商将一部分货物送去更东边的瀛洲。

海上贸易中无疑是同西洲的贸易利润更大,因为西洲人多,需求更大,航线也更危险。

九方燮上任海州牧后为了发展炎洲便琢磨着开拓更安全的航线,炎洲也可以抵达西洲,沿着炎洲的海岸线一路向南,到温带左右时可往西至流洲,再由流洲至聚窟洲。也可以一直往南,再向东至龙伯迁徙的温带平原,同龙伯贸易后继续向东至长洲。

九方燮卡在了航路补给上,航线太远,而这中间没有任何可提供补给的地方,有没有智慧生物都是个问题。

九方燮无奈,只能自力更生,在沿途筑城、移民,搭建航线、整合之前的郡守们收集的水文地形等资料,再不断派人勘测不清楚的地方,最终整合出一份粗略的航路开拓方案,也估算了大概需要耗费的钱财。

赭给的方案预估的钱财却比九方燮还夸张,辛筝看到时第一反应是怀疑赭准备将多出的部分收入囊中,但很快打消了这个想法,倒不是相信赭的人品,而是相信赭的脑子,就算要贪也不可能做得这么明显。

一路阅览到后面总算找到了同九方燮不同的地方,赭想筑更多的城,以及种地,他计划未来在炎洲开垦出不逊于元洲的田地。——虽然炎洲面积不如元洲,但多平原且气候适宜,不考虑土壤营养,炎洲的耕地潜力无疑甚于多山多丘陵、平原还大半在寒冷北方的元洲。

辛筝觉得赭不至于活腻味了耍自己玩,应当是有思路。

赭也没废话。“元洲的土壤,海州牧应当是想通过鸟粪石来解决,但鸟粪石只能满足一小部分耕地的需求,最终能开垦的只是河流入海的冲击平原,而为了这些平原的安全,势必要修起绵延的海堤,并岁岁维护。海贸若是受到影响,势必会影响到城邑。最好的法子莫过开垦更多的土地,而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祖先其实有答案。”

辛筝道:“我觉得你想说的应该不是烧荒。”若烧荒能解决农耕需求,元洲早期的智慧物种数量也不会少得可怜。

“青帝时为保持土地肥力,令土地播种一岁休耕一岁,并以豚耕地。后当时的一位先贤见土地荒废一岁,灌木杂草丛生,耕作时烧荒也烧不干净需要重新收拾土地,复耕与开荒无异,遂提出耕牧之策。”

怕辛筝不了解青帝时的往事,赭更细致的解说起来,然辛筝听到一半时便已反应过来赭的意思。

青帝时莫说成熟的粪肥技术,连将粪便和动物骨头埋在地里可以让土地恢复得更好的知识都没有。青帝之前,人族的农耕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模式,烧荒、开垦荒地、种植一段时间、地力枯竭、迁徙。

青帝之前人族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定居城邑,以炎帝时为例,一个部族至少有三四块地盘,今年在这块地耕作,明年在另一块地,轮着来。发源于那个时代的人王巡狩制度也与此有关,黄帝之后的王巡狩是武装***镇压地方的异心,那之前的人族诸王巡狩半是镇压异心半是就食。——帝都是人族人口最稠密的城邑,长期呆在一个地方会将那个地方的生态吃崩溃。

其它种族也没多好,辛筝在羽族的古籍中看到过羽族早期农业记载,这帮会飞的家伙倒是不似人族一般四处迁徙,聚居地也很稳定,但城邑之间的距离令人高山仰止。那帮家伙要不是会飞,就那种密度,莫说取代龙伯的第二王朝,能建起原始的城邦联盟都是祖坟冒烟。

龙伯王朝时期,通过大量史家的努力而修的元洲通史中不难看出,细节上可能有差异,但大的方面龙伯与人族一样。

不论哪个都是游牧狩猎为主兼顾农耕,虽然农耕的比重一直在增加,农耕完全超过狩猎还是最近千年的事。

虽然农耕变成绝对重心是最近千年的事,但人族最早的稳定农耕城邑诞生于青帝时代,与豚有关。

彼时豚出没的土地收成会更好,因而豚被古人视为瑞兽。

辛筝对此的看法是豚是杂食动物,获取植物类食物时会拱土地,将草根翻出来,变相的起到了翻地和除草的作用,在那个连铁犁牛耕的雏形都还没发展出来的时代,豚无疑是优秀的翻地小能手。

但辛筝懂这些是因为她踩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为被她踩的前人自然不可能一开始就理所当然明白这些常识,遂以豚为祥瑞。芸芸众生中总有思维开拓的崽,青帝便是其中之一,对于豚带来丰收这种祥瑞,她的反应是好奇的抓几只豚研究。

这位崽研究豚的结果写在史书上,青帝驯豚以为耕,售豚以累积百金。又因一些地方没有豚,无法豚耕,青帝便动手改良了犁,对了,车也是她改良的,这些都在后来成为她角逐王位的政治本钱。

击败诸多竞争对手继任为王,青帝不想将帝都频繁的挪来挪去,遂颁布有信史以来最早的农业政策:土地种植岁后休耕一岁,并大力推广豚耕。

推行一段时间后另一位先贤看到土地荒着觉得心里不得劲,但土地也支撑不了年年耕作,最重要的是青帝都颁布了法令,对着干会死得很惨。

这位先贤最终钻了青帝农政的空子:你说的是不能是粮食,没说不能种草种菜。

先贤在休耕的土地上种植豚和鸡鸭鹅喜欢吃的草和叶菜,即防止了休耕时土地上上杂草灌木丛生,复耕如开荒,又增添肉食。就是种植牧草和牧草类叶菜对水的需求很大,灌溉必须跟上,但对青帝不是事。

百代人王中青帝是最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为王风格能用阳谋不用阴谋,能用阴谋绝不用战争。因而别人不打她,她也不会去打别人,别人想打她,诸侯不听话什么的,尽量通过计谋来解决。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时人和史书都觉得青帝无耻的原因。

在那个原始野蛮血腥的野人时代,拳头才是硬道理,所有人都拼命长肌肉。青帝却清新脱俗的玩起了阴谋诡计,关键是她还玩得很好。——不排除当时满脑子肌肉的时代太多,毕竟是祖先,不像如今的后人,全是汲取了几千年成败经验淬炼出的人精,也因为都是人精,只能比肌肉。.br>

也因为实在是没法靠计谋解决问题青帝才会考虑战争,并且一仗解决问题,速战速决且拒绝打第二仗。青帝时期非常和平,能找到的关于她攻打别人的记载不超过一掌之数,后来的诸王只要不是死得太快的,发动战争次数的零头都比青帝多。

不打仗,手头上大量富裕的人力物力,正好用来修建水利,整个王畿之地被青帝进行了大改造。改造王畿之余还为大部分方国修了一两条路。当然,不是免费,但诸侯也没亏。

后世对青帝统治时期大为褒奖,吹得都快上天,但也不算太夸张,她是人族百代人王中唯一一个让自己治下每个人都能在冬季以外的季节经常吃肉的王。

往地里埋粪的原始粪肥同样萌芽于青帝时期,豚养得多,豚吃在休耕的地里,拱土在地里,拉自然也在地里,鸡鸭亦然,土壤在粪便的滋润下肥力恢复得更好。

这种种变化推动了第一座稳定的农耕城邑的诞生,人族的人口根据元的估测,在青帝手里翻了一番。虽然两百多年后还是迁都了,但比起之前短则多则一二十载就迁一次,这已经很不错。

辛筝也是从元那里得知这些。

有次吃豚肉时元对豚肉非常感慨,觉得豚肉难吃得仿佛鸡鸭屁股,虽然比以前好吃多了,炎帝与青帝时期豚肉难吃得堪比三倍的鸡屁股,但还是难吃。无怪乎青帝时王畿之地的人们每个月都能吃好几回豚肉,后来几千年里大行其道的却是狗肉,改良了几千年都还这么难吃,也就青帝时没别的肉可供选择,不然谁能接受每个月吃好几回比鸡鸭屁股还难吃的豚肉?

辛筝出于好奇向元了解青帝是如何做到的,也因此对这段历史有所了解。

虽然有气候的加成,那个时候北方气候与如今的炎洲半斤八两,但百代人王只她一人做到,显然不是随便换个人就能在相同的条件下做到同样的事。更别说百代人王中在推行政策时能真正将自己的政策推行到整个人族的王不足两掌之数,总不能那么多王都是连可以被随便换的人都比不过的废物。

赭虽不似辛筝那般有第一手资料,但他看书多,整个《大荒纪年》从头到尾读了许多遍,几近倒背如流。通过史书了解了青帝时旧事,也因此阴差阳错去炎洲后灵光一闪想起青帝时面对土地肥力不足的对策。

虽然青帝时那般是因为农业还不成熟,属于技术问题,而炎洲是土地的先天问题,但呈现的症状是相通的:地力不足。

青帝时的耕牧无疑可以在炎洲因地制宜一番,虽然产出比不上元洲的耕地,但炎洲那情况,还是先解决有无问题再来讨论好与不好。

赭并未洋洋洒洒的说自己具体会怎么种地,他只在日南郡和清水邑任职过,前者本身就是平原地带,有河流流经,种植的土地都是河边淤泥肥沃之地,唯一需要担心的是海侵;后者更不用说,土壤肥力只比黑土地差点,但气候远超黑土地里,随便洒把种子都能丰收。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