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生存
第10章生存
甲板上宋兵吵吵嚷嚷,争先恐后地跑上逃生木板。有些人被挤在人群后,担心逃生无望,便纵身跳海,游到岸边。
杨得安护送着张世杰的家眷从船舱出来,见甲板上宋兵一片混乱,大喝一声:“快闪开,让上将军夫人先下船。”
这喊声随之被风声淹没,且在这危急关头,人人以保命为紧,谁会去理会杨得安。杨得安又急又怒,使出蛮力,抓住前面一名宋兵,随手将他扯到身后,抱着张文通,立急往前挤。李宛和张正明紧随其后。杨得安连抓十几名宋兵,方才挤到前头,带着张世杰的家眷安全下了船,来到岛上。
此时黑云盖天、狂风急雨,杨得安带着李宛等人在岛上顺风疾奔,不敢回头。四人跑到岛上腹地,找到一个山洞,便钻进去,躲避飓风。风雨持续半日之久,其势将歇,此时已过亥时。由于刚才飓风,岛上温度骤降,张文通卧在李宛怀里,瑟瑟发抖。李宛心疼孙儿,便将外套脱下盖在张文通身上。张正明瞧见母亲衣衫单薄,便将自己外套披到李宛身上。李宛搂住张正明,用体温为他取暖。三人如此相依,不知不觉都睡着了。杨得安碍于自己身份,便独自一人靠在洞口,囫囵的睡了一觉。
次日,天朗气清,日出海面之时,李宛带着张正明和张文通跑到海边,看张世杰的座船是否还停泊在岸上。杨得安不离三人左右,也跟着去了。海岸一片狼藉,杂叶乱草,残枝断木,还有被飓风吹到岸上海鱼……四人却没有见到张世杰的座船,估计座船可能沉没海底,也有可能被飓风吹到他处。
李宛左手拉着张正明,右手拉着张文通,朝着昨日张世杰的座船位置跪拜三下,哭道:“老爷你一路走好!我会好生照顾孩子们!”张正明和张文通在旁一个啜泣,一个嚎啕。
杨得安指天愤道:“上将军一生为我大宋尽忠职守,今日却命丧于此,实为老天不公!”说罢,半蹲在李宛身前,道:“夫人,您和公子在此先祭奠上将军,我去找些果子充饥。”
经杨得安一说,李宛方才记起昨日未进水米,虽然自己能够挨饿,但恐张文通年小身虚,便擦拭眼泪,道:“多谢杨将军!我让正明陪你一同去!”
张正明止住眼泪,也道:“杨将军,我和你一同去找些果子吧!”
杨得安道声好,便与张正明一同去寻找果子。途中,二人遇到许多在岛上避风的宋兵。杨得安立即召集岛上所有宋兵。俄而聚集近两百人。这些人也是一天没有吃东西。杨得安将这群人分成四队,一队去林中寻找野果,一队去水边捕鱼,一队去拾取干柴,一队去收拾散落在岛的船上物品。
过了一个多时辰,找果子的带回几十斤的果子。由于昨日大雨,岛上的草木都被淋湿,还未干好,拾干柴的只能拾些湿柴,放置沙滩上曝晒,待晚上备用。捕鱼的也带回来几十斤的海鱼,螃蟹、水带,由于不能生火,这些食物只能留在晚上食用。收拾物品的找到锅,绳子,菜刀,小船,木板和布袋。
杨得安将果子分给众人和张世杰的家眷吃。由于果少人多,三个人才能分到两个果子。众人吃完后,都觉得不饱。有人骂道:“这他娘的遭哪门子的罪!饿了一天多,他娘的连一个果子都吃不到!”
杨得安望向那人,安慰道:“兄弟,别埋怨了,大家都一样。你再忍忍,等晚上,这柴干了,咱们就有得吃了!”
那人指着捕到海鲜,道:“就这些东西,还不够咱们这群人塞牙缝的!等到晚上估计也是饿肚子!”此人说话不假,这些海鲜分下来,每人不足四两。寻常一个妇人,一顿也得吃八两食物。对于这群已经饿了一天的兵汉子们,这顿至少得吃两斤食物才能饱。
“那等一会儿,咱们再去捕些鱼,采些果子!”杨得安道。
“他娘的又要干活!老子不干了,老子没有力气了!”那人愤道。
杨得安也是一个脾气暴躁之人,被那人一激,上前抓住那人衣领,将他提起,怒道:“你他娘的要是不干,就他娘给老子死在这儿!”随手将那人推到在地。
那人登时大怒,爬起身子,骂道:“别他娘的在老子面前摆官老爷的谱,你敢要老子的命,老子现在就要你的命!”立时冲上前,想要扼住杨得安的脖子,幸被众人拦住。人在穷困潦倒之时,生存难以为继,便顾不得什么礼数、尊严和性命。那人本是一名普通小卒,若在平时,不敢以下犯上,而现在吃上顿没下顿,命悬一线,便将生死置之度外,因而敢厮打杨得安。
李宛瞧见杨得安这边乱哄哄,便起身一看究竟,得知杨得安与手下兵卒厮打,上前劝道:“杨将军,你是要举大事的人,若是这般。恐我大宋复国无望啊!我曾听老爷说过为将者,不以位而凌人,不以艺而欺人。兵将只有同甘共苦,上下一心,才能共退大敌。你今日为何犯了糊涂啊?”
杨得安一听,面红耳赤,道:“夫人说的有理!末将知错了!”
李宛又去那小卒身前,由衷道:“这位小哥,我知道你没有吃饱,也没有多大力气干活。大家都和你一样,也没有吃饱。咱们要是人人因此而不干活,那可能都得饿死在这岛上。咱们如今蒙难至此,为了活下来,应该同舟共济才是。”
李宛倏的面向众人道:“我还想告诉大家,咱们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将军小卒,也没有谁干活,而谁不干活。咱们只有一条心,才能离开这个岛上!”
话音刚落,有人赞道:“老夫人说的有理,我看咱们还是得一齐努力,才能离开这儿!否则都得死在这里!”
“对对!咱们大伙儿不要嫌累嫌饿,还是想想如何离开此处吧!”人群中又有人道。
忽而,众人七嘴八舌,大多是支持李宛所说。那小卒闻言也觉羞愧,便道:“老夫人说的有理,小的知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