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办事要讲究内在素质(4) - 办事的艺术 - 罗盘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办事的艺术 >

第7章办事要讲究内在素质(4)

第7章办事要讲究内在素质(4)

刘先生好不容易备妥了各项文件,送去给那位朋友。可是才回公司,就接到电话,说少了一份东西。“我刚刚才放在一个信封里交给您的啊!”刘先生说。“没有!我没看到!”对方斩钉截铁地回答。刘先生立刻赶到那位朋友的办公室,当面告诉那人他确实已细细点过。那人举起刘先生的信封,抖了抖,说:“没有!”“我以人格担保,我装了!”刘先生大声说。“我也以人格担保,我没收到!”那个人也大声吼回来。“你找找看,一定掉在了什么地方!”刘先生吼得更大声。“我早找了,我没那么糊涂,你一定没给我。”那个人也吼得更响。眼看采访在即,刘先生气呼呼地赶回公司,又去重新“求爷爷、告奶奶”地办那份文件。就在办的时候,突然接到那个朋友的电话。“对不起!是我不对,不小心夹在别人的文件里了,我真不是人……”那位朋友说。刘先生怔住了,忘记是怎么挂上那个电话的。刘先生说虽然那件事是他朋友的错,可是他却十分敬佩他的朋友敢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大智慧和大勇敢。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个人再聪明,再能干,也总有失败犯错误的时候。人犯了错误表现出两种态度:一种是拒不认错,找借口辩解推脱:另一种是坦诚承认错误,勇于改正,并找到解决的途径。

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关键在于你认错的态度。只要你坦率承担责任,并尽力去想办法补救,你仍然可以立于不败之地。

有些人认为错误有失自尊,面子上过不去,便害怕承担责任,害怕惩罚。与这些想象恰恰相反,勇于承认错误,你给人的印象不但不会受到损失,反而会使人尊敬你,信任你,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反而会高大起来。

与人和睦相处的秘诀

在一个深山老林里,有两座相距不远的寺庙。甲庙的和尚经常吵架,人人戒备森严,生活痛苦;乙庙的和尚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快乐。甲庙的住持看到乙庙的和尚们天天和睦相处,相安无事,心里非常羡慕,但又不知其中的奥妙所在。于是,有一天他特地来到乙庙,向一位小和尚讨教秘方。住持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使庙里一直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呢?”小和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为我们经常做错事。”正当甲庙住持感到疑惑不解之时,忽见一和尚匆匆从外面回来,走进大厅时不慎摔了一跤。这时,正在拖地的和尚立刻跑过来,一边扶他一边道歉:“真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把地拖得太湿,让你摔着了。”站在大门口的和尚见状也跟着跑过来说:“不,都是我的错,没有提醒你大厅里正在拖地,该小心点。”摔跤的和尚没有半句怨言,只是自责地说:“不,不,是我的错,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甲庙住持看了这精彩的一幕,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乙庙和尚和睦相处的奥妙所在。自责既是对他人的道歉,也是对自己心灵的解脱,它既可以化暴戾为祥和,也会使人真心相对。逃避责任只会引起人与人之间无谓的争吵,隔阂的加深。

第六节得意失意不写在脸上

办事有苦又有乐,丰富多彩又艰难曲折,就像白天与黑夜的互相交替一般。快乐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快乐的人连路边的鸟儿都在为他歌唱,花儿都似专为他开放。痛苦时,落日西风,万念俱灰,睡梦中也在滴泪。

人总是避苦求乐的,都希望快乐度过每一天,但生活本身就充满酸甜苦辣,快乐和痛苦本是同根生。当你快乐时,不妨留一片空间,以接纳苦难;当你痛苦时,不妨想到往昔的快乐。

喜怒不形于色

胸无城府,喜怒于色,性情急躁,心直口快,好发议论的人,常常被称为“炮筒子”。具有“炮筒子”性格的人,往往不受欢迎。

这种人常常自诩为“我心里想什么,脸上就会表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是个直筒子脾气”,说话生硬,不分黑白,不看场合。比如别人建议他:“你的发言材料中有些错别字,是不是仔细修改一下?”他就会马上变脸发作:“我自己知道改,用不着你指教!”简单地用自己的观念和习惯去衡量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一遇到不对自己胃口的事立刻指责别人,喜怒于色,坦率露骨得令人发窘,不仅会刺伤别人,也会损伤自己。

不看你说的是什么,只看你是怎么说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说法有不同的效果。与人交流时,不要以为内心真诚便可以不拘言语,我们还要学会委婉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一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说,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想想就可以了。

人际交往中的真诚不等于双方直接简单、毫无保留地相互袒露,它要求我们本着善意和理性,把那些真正有益于对方的东西系上美丽的红丝带送给对方。

无论是谁,只要在社会上生存了一段时间,便能多多少少练就察言观色的本事,学会根据别人的喜怒哀乐来调整和他相处的方式,并进而顺着这种喜怒哀乐来为自己建立合适的环境。或许你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意志受到了别人的引导和掌控而不知。但如果你的喜怒哀乐表达失当,有时也会招来无端之祸,步入人生的灾难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要结束之时,反法西斯联盟的三位巨头,美国总统杜鲁门、英国首相丘吉尔、前苏联主席斯大林齐聚波茨坦进行会谈。会议进行期间,杜鲁门别有用心地对斯大林说美国已经研制成功一种新式杀伤武器,其威力比最先进的导弹还要大许多。他暗示说这种新武器就是原子弹。并且反反复复地重复着原子弹的杀伤威力问题。说完之后,杜鲁门双眼一动不动地盯着斯大林的面部表情,希望从那张沉得如同一潭静水的脸上看出一些变化。但是,杜鲁门失败了。坐在远处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也在和杜鲁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从另一个角度对斯大林的神态进行仔细观察,但结果和杜鲁门的完全一样。事后,丘吉尔对杜鲁门说:“自始至终我都在盯着他的一举一动,但他没有丝毫的变化,好像一直在倾听着你的谈话,仿佛对你们的新型武器早有所知。”

本来杜鲁门和丘吉尔打算以此来要挟恐吓斯大林,想在战争结束时多捞取点利益。但见斯大林对此无动于衷,只得作罢。其实斯大林当时的神情全是装出来的。对于杜鲁门的暗示他听得明明白白,但他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会议结束之后,他马上离开,命令自己的科研人员加紧研制原子弹。不久,苏联也制成了自己的原子弹。

不轻易表露自己的观点、见解和喜怒哀乐,被称为深藏不露,这是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用以控制别人的一种重要方法。历来聪明的成功者一般都喜欢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藏起来,不让别人窥出自己的底细和实力,这样,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就难以钻空子了,就会对你感到神秘莫测,就会产生畏惧感,同时也容易暴露他们的真实面目。

宠不惊,辱不惊

《小窗幽记》中有这样一副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视职位去留如之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无意。

现在的人大多觉得活得很累,不堪重负。大家很是纳闷,为什么社会在不断进步,而人的负荷却更重,精神越发空虚,思想异常浮躁。的确,社会在不断前进,也更加文明了。然而文明社会的一个缺点就是造成人与自然的日益分离,人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其结果便是陷于世俗的泥淖而无法自拔,追逐于外在的礼法与物欲而不知什么是真正的美。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让人殚心竭虑。是非、成败、得失让人或喜、或悲、或惊、或诧、或忧、或惧,一旦所欲难以实现,一旦所想难以成功,一旦希望落空成了幻影,就会失落、失意乃至失志。

失落是一种心理失衡,自然要靠失落的精神现象来调节;失意是一种心理倾斜,是失落的情绪化与深刻化;失志则是一种心理失败,是彻底的颓废,是失落、失意的终极表现。而要克服这种失落、失意、失志就需要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一副对联,寥寥数语,却深刻道出了人生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应有的态度: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这样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庆历新政”的代表人物。正因为他谨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宗旨,所以当他被谪至邓州时,能从容处之。从范老夫子这里,不难窥见一种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一种淡泊名利的洒脱和机智。

北京大学前任老校长马寅初,因其“新人口论”蒙冤获罪,遭到专横无理的批判,终被革职。当他的儿子把革职一事告诉他时,他只是漫不经心地“噢”了一声。数十年后拨乱反正,仍是他儿子告诉他被平反的喜讯,马老也只是轻轻地“噢”了一声。外表看似静若止水,内心却涌动着机敏与睿智,这是何等难能可贵啊!

19世纪中叶,美国实业家菲尔德率领他的船员和工程师们,用海底电缆把“欧美两个大陆联结起来”。菲尔德因此被誉为“两个世界的统一者”,一举而成为美国最光荣、最受尊敬的英雄。但因技术故障,刚接通的电缆传送信号中断,人们骤然愤怒,纷纷指责菲尔德是“骗子”。面对如此悬殊的宠辱逆差,菲尔德泰然自若,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事业。经过6年努力,海底电缆最终成功地架起了欧美大陆之间的信息之桥。宠也自然,辱也自在,一往无前,否极泰来,菲尔德之所以为菲尔德,正基于此。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