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古言文的恶毒嫡姐(二十九)
“你知道吗,父亲为了讨好好,对外宣布他没有你这个女儿,林姨娘被他一杯毒酒灌下死了,祖母也被他送回乡下。但是没有关系,等到他没有价值的时候,他也会下去,你们一家三口又可以在阴曹地府团聚了,开心吗?”
沈知意惊恐地看着茯苓。
茯苓微微侧首,对身旁垂手恭立的内侍监吩咐道:“给她一杯毒酒,送她上路吧。处理得干净些。”
内侍监随即立刻躬身,声音没有丝毫迟疑:“奴才遵旨。”
命令下达,茯苓再无停留的兴致。她最后瞥了一眼那仍在栅栏后徒劳咆哮的沈知意。
不过一刻钟后,一个老太监端着一个托盘走进了牢房,托盘上放着一只白玉酒杯。
“不,不要!我是冤枉的!我要见皇上,我要见父亲。沈茯苓!你不得好死。”
她的尖叫声最终淹没在被迫灌下的毒酒之中,挣扎很快停止。
新朝初立,万象更新,不少大臣眼见新帝年轻力壮,后宫却只有皇后一人,便动了心思,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家女儿,族中侄女送入宫中,以攀附皇权,巩固家族地位。
这些奏折递到萧景宸面前,却如同石沉大海,连个水花都没溅起来。非但如此,但凡是公开提议选秀纳妃者,萧景宸皆以“爱卿如此关心朕的家事,想必于国事已了然于胸。既如此,边远地方正值建设关键,民生多艰,便请爱卿亲自前去督建,何时见到成效,何时再回京述职”为由,将人直接打发到偏远贫瘠之地去搞基础建设了。
一连打发了几位蹦跶得最欢的官员后,朝堂上下顿时清净了不少。众人这才明白,新帝绝非先帝那般好美色之人,他这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表明态度。久而久之,再也没人敢提这茬,毕竟谁也不想用自己的前程去试探。
前朝这些风波,茯苓并未过多留意。她正投入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筹备开设女学。
她深知女子困于深闺的弊端。她当上皇后,就是想要开辟一方天地,让女子也能读书明理,学习技艺,即便不能如男子般科举入仕,至少也能开阔眼界,明辨是非。此举无疑触动了千百年来的旧观念。
如今的茯苓是母仪天下的皇后,背后有帝王毫无保留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她在朝堂上,已经拥有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荣国公府是她的母家,自然是她最坚定的支持者,舅舅和表哥皆在朝中担任要职。尚书沈渊,虽与她父女情分淡薄,但为了讨好这位皇后女儿,稳固自身地位,也不得不捏着鼻子表示赞同,甚至还得主动出面替女学之事游说几分。
萧景宸为了让茯苓的提议在朝堂上能更顺利地推行,更是暗中为她铺路。他特意召见了荣国公的幼子与丞相的曾嫡孙女,询问二人意愿后,亲自下旨赐婚。
这道赐婚圣旨,意义非凡。荣国公府是皇后母族,丞相则是文官之首,门生故旧遍布天下。此举无疑是将丞相府与皇后一系的利益进行了捆绑。
太后已不理世事,皇帝的后宫也不会再进新人,皇后地位稳如泰山。丞相若想家族长盛不衰,走得更高更远,与其琢磨帝心,不如实实在在地支持皇后。
丞相是何等精明之人,立刻领会了皇帝的暗示。自此,丞相一系也转而开始支持皇后。
在帝王推动下,以皇后为核心,联合了荣国公府、尚书府、丞相府以及其他一些主动靠拢的官员,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在朝堂上逐渐成形。
尽管有皇帝暗中支持,部分朝臣力挺,但开设女学这等打破千年常规之事,依旧在朝野上下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阻力。最大的反对声浪并非来自朝堂之上,而是来自民间和那些自诩清流的文人墨客。
许多老学究,落第书生,乃至一些颇有名气的文人,纷纷撰文写诗,口诛笔伐,大肆抨击女子入学乃是“牝鸡司晨”、“阴阳颠倒”、“败坏纲常”。他们不敢直接指责皇后,便将矛头对准了敢于报名入学的少数官家千金,作诗作文嘲讽,讥笑她们“不守妇道”,将来必定“贻笑大方”。
这些言论在市井间流传,给女学和首批入学的女子带来了极大的舆论压力。一些原本犹豫的更是打了退堂鼓,已报名的女子中也有人承受不住非议,心生怯意。
茯苓得知这些污言秽语后,气得在宫中摔了一套茶具。她深知舆论可畏,却又不能直接以权势压人,那样反而坐实了霸道专横的指责,于女学的发展更为不利。正当她苦思破局之法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朝华长公主。
如今的朝华,胞兄登基,她地位尊崇,加之经历了之前的叛乱风波,性子也历练得更加果决。她直接穿上公主朝服,来到女学门前,当着众多围观百姓和窃窃私语的文人的面,朗声宣告:“这女学,乃是皇后娘娘体恤天下女子,开启民智的仁德之举。本宫觉得甚好,自明日起,本宫便要入女学读书。”
她目光锐利地扫过那些之前跳得最欢的文人,语气森然:“若让本宫听到半句不逊之言,便以藐视皇族之罪论处,诸位都是读圣贤书的,当知祸从口出的道理。”
朝华长公主的强势表态,瞬间震慑住了不少宵小。她不仅自己去,还回宫拉上了其他几位先帝留下的,年纪相仿的公主一同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