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地府观影体(4)
第153章·地府观影体(4)
高皇帝斩蛇起义,说出去都已是美化过的讲法了。他因义释囚徒,不得不在芒砀山中躲藏的时候,那叫一个狼狈。举义士于沛县起兵时,更是必须依附于一方势力,从来没人考虑过,这位泗水亭长也能在秦末乱世中占据一席之地,直到问鼎天下。
就像……就像董卓入京之后把持八关,没人会觉得,一位已经失去皇帝之名的皇室子弟,一位甚至没有落难时亲随的“天子”,能够重新回到洛阳的都城之中重整山河。
可现在,正是这样的一位奇特的皇帝举起了救火时重新捞出的玉玺,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
【天不绝我大汉。】
天不绝我大汉。
汉室基业未绝,仍有三兴的机会!
时逢天灾,时运多舛,也合该有汉室居中掌舵,带领百姓渡过此劫。
“好……好!好一个天不绝我大汉!”
从刘邦的视角,他当然看到了冒名顶替之举,否则也不必说出那句认亲的话。他也看到了对方取下了容易被发觉破绽的假发,并非是真让自己的头发随同这洛阳城的种种一并烧毁,也不是什么“割发代首”,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他看到百姓与士卒的呼声响应着刘秉的声音而起,听到那一声声的“天不绝我大汉”连缀成汹涌澎湃的浪潮时,他也几乎要落下泪来。
这代表着,由他一手创建的大汉,经由吕后与文景二朝的巩固,经由汉武打出了扎实的脊梁,经由昭宣之治稳住局面,经由后面的一代代人传承,已经变成了中原百姓心中一个不可磨灭的归属。
“这就是汉人啊……”刘恒在旁喃喃出声。
是汉人。
这些响应着呼声的,就是“汉”人。
文化上的认同,并不会因为洛阳沦为废墟就有所改变,当有人振臂一呼的时候,便会重新被唤醒。
“不错,这就是汉人。”刘邦斩钉截铁地回道。
这就够了。
够了!
他刘邦活够本了!
反正他平日里嬉笑怒骂随性而为,这会儿揣着袖子就往脸上抹,一点也不在意叫人看到,他被自己那强行认下的便宜儿子感动得要命。
但他还没恢复体面的做派呢,就忽然听到了汉灵帝的一声“辩儿!”
刘邦和其余众人连忙擡头,就见一名小将军拖着个身着亲王衣着的少年,直往刘秉的方向去了。
“……糟糕!”
别说光幕之上,刘秉被这突如其来的意外吓了一跳,光幕之下的众人更是当即为刘秉捏了一把冷汗。
就连对刘秉这辈分大不满意的几人,也在他先前极尽人君气度的表现中,认可了他的接班,现在惊见被刘秉替代的刘辩竟在这样一个紧要关头出现在了他的面前,怎能保持冷静。
“那小将是谁的人,为何如此莽撞!”
刘邦一声怒喝,就差没把袖子往上一捋,试图越过光幕给孙策一个教训。
刘恒连忙拦了上去。
“父亲……父亲冷静!您没听到吗?他是觉得台上的那……阿弟才应当是真正的天子,觉得身边那个是冒认,并非是质疑阿弟的身份啊!连他这个初来乍到的都是这么想的,其他人又会如何呢?”
“不错!如今他战功在手,良将贤……能臣在侧,祖父何必担心。为天子者,无论遇到何种质疑,咬死不认的本事总该有的。只要他不承认刘辩是皇帝,那光刘辩自己说有什么用。说不定还会被人觉得,他是被董卓留在洛阳,以图祸乱军心的。”
刘启目光敏锐,直从这光幕中有些模糊的画面里看到,那被孙策钳制着上前来的刘辩已是神情恍惚,面色发白,恐怕并不仅仅是被这突如其来的对峙吓了一跳,不仅仅是因那么多人的注视而恐惧,更是因为连他自己都在这样鲜明的对照中,有些怀疑自己的身份了。
该说不说,在传达错误的信息这方面,董卓真是个人才。
一个摆错了位置的人才!
总之,只要刘秉自己咬得住皇帝的身份,只要他不将玉玺从手中松开,其他人休想轻易去抢夺他的“正统”地位。
可话是这样说的没错,以刘秉先前的灵机应变,他们也应该对这孩子多抱有一份期待……
以刘秀刘庄为代表的东汉皇帝,更是个个面色严肃。
或许比起刘邦这位新上任的“老父亲”,他们还要更不希望在这真假皇帝的对峙中,是以刘秉落入下风告终。
没办法,刘秉能否延续汉室,对他们的风评影响极大。
若是汉室的将来,会如同光幕第一轮所放的那样发展,又是三国又是东晋西晋,还闹出了边防难守、五胡乱华的惨剧,只怕不仅后汉的种种史料文籍,会在战乱中遗失,他们这些皇帝的名声,也会直接往下掉一个层次。
可别让将来,后人真只记住了后汉皇帝年纪小……
但现在有了刘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邦看他,如看继承家业的子孙。他们看他,却如看一根救命稻草啊。
一旦汉室三兴,别管百姓与朝臣是否会屡次将新君与汉灵帝对比,得出歹竹出好笋的结论,再骂一骂那已死的刘宏,起码也会觉得,这是从后汉宗室中流出的一支,趁着乱世兴起,当上了中流砥柱。
所以,刘秉绝不能丢掉他这皇帝的身份!
绝不能。
刘秀转头一看,忽然觉得有点想笑。
按说在座各位,除了已挨过打的几位以及真年纪太小的那些,又或者只是走了个过场的,大多都是有为之君,现在也已放下了生前的种种牵挂,想不到,也会被一个人的命运牵动心绪到这个地步。
但……他确实值得。
光幕的画面里,刚刚燃起了所有在场之人复兴汉室热情的青年,一步步走到了真正的刘辩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