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地府观影体(5)
第154章·地府观影体(5)
一条独属于这位冒领天子身份,却又合该成为天下领袖之人的路。
他从流落百姓当中开始,也并未忘记自己的来处,于是对他来说,仁善不是犹豫不决,不敢铲除祸患,而是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条圣主之路,众人甚至一点也不奇怪会看到,当河东有大疫的消息传来时,身为皇帝,他选择的不是留在洛阳指挥斡旋,而是亲自赶赴了前线。
不是交战的前线,而是百姓抗争求生的前线!
“我有一个特别的猜测……”一个有些匪夷所思的猜测。
刘恒下意识地开口,随即就听到一旁的刘启答道:“父亲是在猜,他可能来自于后世?”
“不好说,也有可能那确是上天指引,但是……”
既然汉灵帝与这位空降的皇帝并无关系,那么受汉灵帝之托照顾刘辩的史子眇,也就理所当然地和他没有关系。从他口中说出的医者名字,也就不会是由史子眇转达,不过是他假借史道人之名,让别人相信而已。
他显然知道一些,对当代人来说,并不知晓的事情。
或许,也只能解释为,他如同身在地府的诸位一般,一度看到了中原大地放任各方诸侯相争后,最终会变成怎样一番狼藉,于是背负着使命来到了这里。
也就让人明白了,为何他能说出“华佗”和“张仲景”的名字。
“没什么但是的,就算知道又如何呢?敢做才是真的。”刘彻说道。
在他选择向匈奴发起反击之前,恐怕告诉朝堂上的臣子,将来匈奴一定会被他们打退,会有将领逐猎塞北,封狼居胥,禅于姑衍,登临瀚海,他们也一定不会轻易相信的。
毕竟,只要是身陷险境,就一定会付出鲜血的代价,才有可能打破僵局。而大多数身居高位之人,害怕的正是流血。
可刘秉呢?
光幕上已展现出了他的所作所为。
【年轻的皇帝从百废待兴但起码安全的洛阳,径直赶赴了河内。先前用于士卒从河内渡河以夺回洛阳的桥梁,现在也变成了他回归故地的必经之路。】
【河东百姓惧怕于朝廷将病患隔绝的命令,生怕这样一来,他们就必须要被朝廷放弃,甚至是提前一步处死。但在这个时候,他们听见了一句足够有担当的话。】
【“去告诉他们,朕在这里,桥,也在这里。”】
【这一句话,对于疾病缠绕的河内河东,实是最有力的一记对症之药。】
【天子亲至,寻访医病之法。桥梁仍在,退路未绝。】
【这比任何的承诺都要有用。】
【但即便如此,刘秉的一些行为,依然有着不被时代所理解的东西。】
【身在六疾馆中的病人得到了药物与肉食的同时,依然有人病倒在此地,再也无法醒来。为了防止这些病患作为疾病的传播源头,陛下的决定是,将这些尸体掘坑、焚烧,以绝后患。】
【百姓知道这是一位能将他们放在心上的皇帝吗?知道。】
【知道他与先前的汉灵帝是两路人吗?也知道。】
【但理智上的知道,并不代表着从情感上也能接受这样的结果。对于大部分当时的百姓来说,入土为安才是最标准的死后安寝,可现在,却要他们接受一个新的规则。】
【幸好,不是所有人都只知因循旧例的。】
光幕之上,刘秉手持火把一步步向前而行,周围的质疑与喧嚣仿佛是试图阻碍他脚步的狂浪。
但也就是在此时,有人为他送来了一道向前的阶梯。
河东卫氏出身的卫仲道本就体弱,病逝在此时,被效力于刘秉的卫觊送来了此地,以最直接的行动,证明了自己对陛下此举的支持。
这样一来,这火焚之举,显然并不只是针对于那些难寻活路的百姓。
而最为关键的,莫过于蔡昭姬的那句话。
【她说,天子举火引路,仲道之幸也,天下人之幸也。】
“举火引路……”
好一个举火引路!
光幕之下的众位皇帝大多知道,何为舆论的力量,知道拥有一批能为推行政令而服务的笔杆子,会有多大的作用,但依然被这句恰逢其时的说法所打动。亲眼面对这场面的百姓大概也是这么想的。
若是尘归尘、土归土,并不一定要亲自用身躯拥抱大地才能得到安眠,以这种天子焚火领路的方式也能做到,那又为何还要避讳,为何还要感到不满呢?
但大约也只有刘秉这样的担当,才能感受到这样的“得道多助”。
而不像是此刻的汉灵帝,愣是反应了半天才想起来,蔡昭姬就是蔡邕的女儿,而蔡邕就是那个因为说话直白被他贬谪出去的迂腐大儒。
怎么到了刘秉治下,便能如此呢?
不过大概就算他把话问出来,也得不到什么安慰的。
在场的众人依然紧紧地盯着光幕。
一如先前面对真假皇帝对峙的情况一般,他们是真被这位汉室的继任者牵动着心绪,担心他无法应对这样的危机,担心河东大疫并不会因为这些果断的决定而被遏制住汹汹来势。
即便是先前少有开口的汉和帝,都忍不住低声自语,说出了一句“帮帮他吧。”
让他渡过此劫吧。
别再让天下,经历这么多的波折难堪了。
【……】
【火从刘秉的手中坠入深坑,熊熊燃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