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后日谈2
第146章·后日谈2
“那为什么,这样盛世开幕的季汉王朝,也只能持续三百年呢?”
参观博物馆的学生向老师问道。
不过老师还没说话,一旁的同学就先说了:“一看你就是上课没有好好听!老师之前说过啦,就连光文帝都曾经说过,天下必无万世之王朝,百姓开蒙识字,就会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那上面的皇帝和官员骄矜自满、昏聩无能,王朝积重难返了,怎么可能不灭亡呢?”
“其实季汉之亡,还算是满足了光文帝的希望。他说希望将来若真有一日汉室将尽,希望是由一个更有秩序有目标的黄巾起义来推翻,而不是中原贫弱,被哪一日崛起的外族入侵。便是改朝换代,国体有变,也不可失华夏风骨。”
所以大汉的亡国,依然始终保持着对外的威慑力,只是由更合适的人坐上执掌天下的位置,把生产力继续向前推进。
直到封建王朝再不能维持下去,成为今日的共和国,进入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时候。
“还有一个原因。”带队参观的老师回过头来说道,“按照我们这个时代对中国有记载的历史时期的研究,其实季汉能以大一统王朝的形式为天下掌舵,甚至还能在后汉的基础上直接往上攀升了一个层级,简直就是一件几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六十年前,季汉洛阳仓遗址被挖掘出土,还有一部分保存完好的粮种。这些将近两千年前的粮食虽然结块,碳化,但是还保留了一些完好的部分,也被我国的科学家用特殊的手法栽培发芽。”(*)
“我们往前走一段,到民以食为天的分区,就能看到这些考古挖掘的奇迹,当然,这并不是巧合,而是与光文帝堰洛通漕,筹建粮仓时的诸多要求有关,这些粮食既然是为了在必要的时候周转运输,遍及天下的,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储存环境。”
“——这些都是题外话。总之,这部分粮种发芽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它们抗寒抗旱的能力非常高。这个特点,和它们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
“按照气象学家的分析,季汉所处的时代,正好是有记载以来的第二个小冰河期,与季汉史书记载也都能对得上。在小冰河期,平均气温会比现在低上好几度,不要小看这个几度,在夏天,它表现出来的可能只是降水稀缺、天下大旱,在冬天,连两广地带,都出现过积雪深达一米的记载。”
“这么冷啊!”
“那当然了,就在光文帝的前面那位皇帝汉灵帝在位期间,也有过这样的记载,叫做光和六年,北海、东莱、琅琊等地,井中冰厚丈余,翻译一下,是现在的山东,井中结冰三米。”
“这个小冰河期,足足持续了二百年,几乎涵盖了季汉一半以上的时间。”
“冬日严寒,就意味着农作物的生长会受到极大的影响,不仅仅是百姓会吃不饱穿不暖,受冻馁之苦死掉,还会让国家的税赋大大减少,无法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所需要的支出。”
“这不仅仅是古代中国面临的困境,也是当时的世界各国面临的困境。”
“我知道,比如西罗马帝国的五世纪危机!”(*)
“对,所以光文帝为季汉所奠定的基础至关重要,等同于是强行为大汉续命了三百年,甚至让接下来的历代帝王都因为生存危机不得不殚精竭虑。”
“唉……”学生忍不住叹了口气,“结果危机过去,反而就是大汉不再强盛的开端,我现在算是明白,什么叫做危机使人自省了。”
“不,不完全是安逸让人退步的问题。为了减少小冰河期的人口衰减,我们从后世的角度来分析光文帝的行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与民让利,而这与后汉的豪强势力壮大、世家萌芽,其实是完全相悖的。他积极发展科举,让官场上的人员流动起来,就是为了防止生产资料被垄断在世家大族的手中,确保百姓能拿到自己劳作应得的报酬。在他过世之后的一百多年间,这条举措都是被严格遵循的,也几乎没有出现过百姓因为活不下去而起义的情况。”
“可到了气候稍稍转暖的时候,税收增加了,人心也养肥了,有些事情就没那么好办了。”老师解释道。
她说到这里,忽然轻轻地拍了拍手,示意学生们擡起头来:“好了,不要这么垂头丧气的,虽然季汉会有这个有盛转衰的过程,让人觉得遗憾,但是光文帝横空出世,拯救了这个朝代,也拯救了许许多多的百姓,在青史留下最浓烈的一笔,这一点永远没错。”
“……老师,您不用提醒我们,科举制对现在也有影响。”
要不是现在身处博物馆,领队的老师很怀疑,她带的这群学生会不会因为这一句又想笑又想哭。
“哎哎哎,懂不懂什么叫应运而生!历史的发展是有其必然性的,就算没有光文帝,阶级的屏障要被打破,也一定会有科举制和糊名制的出现。还有,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作为大汉又一位在转折点恢复天下一统的君王,光文帝给这个时代甚至是后世都留下了很多积极进取的东西,比如君王要听取百姓的声音,他做到了,明君与忠臣之间要相互成就,他做到了,比如要鼓励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他做到了,比如要促进民族融合,他也做到了。这就让百姓对后世君主的标准,大大提升了一个等级。”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后世皇帝有点惨,要跟这个除了不会自己打仗以外的六边形战士比。”
“这有什么惨不惨的,唐太宗文皇帝不就觉得不仅要学前人,还要在此基础上有所超越嘛。”
“就是,比起心疼后面的皇帝,我更心疼光文帝,怎么就摊上了季汉这个朝代别称,虽然知道是因为西汉东汉在当时已经占掉了前汉、后汉的称呼,作为汉朝的最后一个阶段只能叫表示老末的季了,就感觉怪委屈的。”
“那你跟没单独开辟一个朝代比呢?比如按照原定的谥号,叫汉明元皇帝?”
先前说话的学生顿时哑火了:“……那,那还是另算吧!”
别的不说,就光是非要和汉灵帝扯上直接的前后关系,都够让人觉得委屈了,而且,虽然说“明”这个字很适合表现刘秉执政的风格,“元”也有始建帝都的意思,但总不如光文皇帝这个兴复社稷且全方面强悍的意义好。
凭什么给汉灵帝这个老登擡咖啊?总不能是因为这个真假皇帝的计划吧。
“诸葛丞相大义!”他又真诚地赞美了一句。
想到史书记载的诸葛丞相联名上书,把光文帝从后汉直接分出来,为陛下争出个另外开篇的地位,他就还想夸一句君臣相得。
也难怪诸葛亮是重建的大汉太学第一批天子门生里最优秀的一个。
“别愣着了!”前面的人突然回头,低声提醒道,“老师都走到前面去了。”
“来了来了!”这学生连忙加快了脚步,跟了上去。
作为【季汉草创】主题展的开篇,拿出来的当然都是相对重量级的东西。
比如说,位居中间那座展柜的七把宝剑。
准确地说,是七把被光文帝给朝中封疆大吏“批发”的天子剑。
“光文帝自己的墓葬,按照季汉史书记载,采用了薄葬之法,不封不树,以至于汉末乱世,有百姓和官员去哭光文帝的墓,实际上也哭的是河东的纪念碑,不是真正的光文帝之墓,这让我们很有可能再也无法见到,史书上那套光耀天下,银丝金线的冕服到底有多高的纺织水准。按照每届学生听到这里最常见的反应,我猜你们也要说——”
“都怪董卓。”
“谁说不是呢?都怪董卓!”离老师最近的一名学生就忍不住接话道,“要不是董卓放火烧了洛阳,哪里会让汉代的纺织技术断代!皇帝又不可能只有一件冕服上朝,必定还有更换的衣服,结果一口气全给烧了。”
“可不是吗!收复洛阳之后的季汉朝廷,连荥阳王都得负责朝服的复原,可想而知,情况差到了什么地步。”
有人又擡头看了一眼这主题展的名字,有点哭笑不得。
到底是谁取的季汉草创这个标题啊!我们光文帝不要面子的吗?
据说这主题展刚刚开办的时候,居然有人在博物馆的官网论坛问,如果按草创算的话,董卓的相关文物是不是也应该展出在这里,毕竟,他对光文帝打击豪强、打压世家,起到了一部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被人喷回去了……
但也没让这标题改掉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