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回千户与知州联手,欲盗取朱厌石像 - 悬空寺奇案 - 六的昊 - 科幻灵异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科幻灵异 > 悬空寺奇案 >

第22回千户与知州联手,欲盗取朱厌石像

第22回千户与知州联手,欲盗取朱厌石像

在林淸颜等人的疑问中,曾千户也不再藏着掖着。

“其实,遇到瓦剌奸细只是个意外,我们是为了别的事来的。”

曾千户讲到,自己此时本应该在大同城防值守,但是找了个替班的其他千户,就直奔浑源州来了。

原因是曾千户和于知州早就认识,两人不仅是好友,曾千户还见证了于知州的三次婚姻。

倒不是娶了三个老婆,而是先亡后娶型,前两个老婆都是年纪轻轻就病死的。

认识于知州的都说这个人是传说中的克妻命格。有些说的更难听,认为他的“纯阳精华”可能有毒,也有的说他是“生命之根”上长了个倒钩。

悬空寺僧人被杀一案发生后,于知州收到一封信件,对方出价一百两黄金,想买悬空寺出现的红毛猴子石像,这东西虽然不吉利,但是很稀有,他比较看中这石像,认为有升值空间。

那人也没说自己是干嘛的,只是留了一袋碎金子作为定金。

于知州看到碎金子,便认定对方一定相当有钱。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在古代,黄金白银都是硬通货,尤其是在明朝。

明初,朝廷觉得纸币不错,发行过一种叫做“大明宝钞”的纸币,也发行过以朱元璋年号为名的“洪武通宝”,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但由于那时候的人不懂经济,玩不明白纸币,而且那时候防伪技术不高端,大家都觉得纸币容易仿制出假币,所以对纸币的信任度不高,大概就是这样的景象:

一天,张三去小卖部拿纸币买炊饼:“老板,买十个炊饼。”

“纸币啊?不要!”

“你看好,我这是100块钱的纸币,买你10个炊饼才花10块,你净赚90。”

“滚滚滚,纸币狗都不要。”

这样的情况造成纸币毫无公信力并且大幅度贬值,拿着百元大钞去买一个馒头,店家还不一定买,也就是说,纸币花着花着就成纸了。

没有纸币不是还有铜钱吗,洪武通宝总能买东西吧?当然,能。明朝一贯宝钞折合1000文铜钱或一两白银。

那么那时候货币放到现在,购买力如何呢,可以大致换算一下。有人说需要用古今粮食的购买力对比换算,这并不准确,因为那时候的生产力出一斤粮食和现在的生产力出一斤粮食是不一样的,所以怎么算都有误差,这种问题写出来也会有强烈争议。

所以有一个好办法,就是上网查一下。

查完之后,发现明朝时期一两白银的价格在300-500元,就按高了算吧,1000文铜钱等于现在500块钱左右,一枚约等于五毛。

也就是说,一个明朝人想给某手机游戏充值一发648,都得准备一千多文钱。要是想买个车,那可能得先雇一辆车,把铜钱拉到卖家那里,这就是铜钱的缺点——麻烦。

古人用铜钱的历史很悠久,因为不好拿,都得用绳子串着,500枚铜钱叫做一吊钱,这就是为什么某些地区方言里管250叫半吊。

从明朝往前推,银价是越来越高的,宋朝一两银子约现在1000-2000元,唐朝一两银子约2000-4000元,是因为朝代越往前,冶炼技术越差,总银量少,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就高,到了明朝可大不一样了,不仅冶炼技术上去了,还有和海外通商从外国搞来银子,总量直接顶了上去,所以就便宜了很多。

尽管朝廷多次下令禁止以金银为货币进行交易,但明朝的铜钱和纸币还是没有坚持多长时间便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通用货币就是银子,到了正统帝朱祁镇在位时期,银两交易的禁令已经放宽,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钱上出了问题,大家都不好过。

那么问题来了,铜钱一枚约5毛钱,银子一两约500元。张三拿着一两银子,要买450块钱的东西,店家可以找张三50块,也就是100枚铜钱,可是铜钱这个东西不好用,大家都不用,老板也没有,该怎么找钱呢?

那一把剪子,将正常的一块银子剪下大约1/10,称好重量就可以了,剪下来的不够1/10,那就再剪点,多于1/10,就再剪一下,民间交易嘛,也不用非得十分精确,今天张三这边多找点,李四那边少找点的,都很正常。

于是在这样的交易中,产生了这样一种东西:碎银。

所谓碎银,就是拿大块银两去买东西,找钱剩下的小碎块,一般来说古人都把碎银装在一个小袋子里,买点小物件的时候拿出来花一花,攒多了还可以重新铸造成一块大银锭,所以说现代很多“花一笔、攒一笔”等理财方式,就是人家古人玩过时的东西。

白银是大明当前市场的主要货币,而黄金是大明命令禁止民间使用的交易货币,白银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金子绝对不行。

那么用在边境附近,用黄金进行交易的,只有一种人——搞走私的。

而于知州收到的定金居然是一袋碎金,说明对方经常用黄金交易,甚至直接拿着黄金找零钱,做的一定是大买卖。

不用多想,那肯定是走私的古董。对方开价100两黄金,于知州是见钱眼开,他有官职,但悬空寺里的东西他也没权限乱动啊,何况悬空寺刚刚发生了6名僧人被杀案,倘若直接去盗取石像,上面追究下来,他没办法解释,别看他是个知州,但此州非彼洲,不带三点水的知州,和知县的官是一样大的。

于知州想到曾千户,因为想要搬运朱厌石像,少不了用人手,曾千户手底下有兵,正好可以用的上。

曾千户起初并不想答应。

“知州大人,前面打仗呢,实在脱不开身。”曾千户对于知州说。

“最多能调动多少人?”

“十个,或者二十个,我的亲兵。”

“好,我们可以先去悬空寺踩好点,再想办法运输石像。此事若成,100两黄金咱们一人一半。”

曾千户将前往悬空寺的真实意图说出,他和于知州到底想了什么运送佛像的办法,又和如今的案子有何关联?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