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回悬空寺再出命案,朱厌石像变一双
第21回悬空寺再出命案,朱厌石像变一双
天亮了,林淸颜和铜铜起床后为大伙做饭,曾千户让士兵在寺院顶层集合操练。
“淸颜啊,你觉得这个穆诗人怎么样?”铜铜问道。
“穆诗人挺好啊,怎么了铜铜姐?”
“不是,我就是觉得你看他的眼神跟看别的男人不一样。”
“有吗?”林淸颜说:“我确实对读书人高看一眼,尤其是像穆诗人那样诗才纵横的。”
“嘿嘿,我看你明明就是更觊觎人家的男色。”
“不许乱说,哪有啊。”林淸颜和铜铜正聊着,六公子和李大牛也闻着饭香进来了:
“需要帮忙吗,二位?”
“不需要。”
两人离开火房,正巧碰见了穆诗人。
“子雷兄,早饭还得等一会儿呢,走吧,去楼上转转。”
三人一起道楼上观看曾千户训练士兵,穆子雷对曾千户说:“千户大人,这么早就起来训练?”
“这些都是我的亲兵,自然要严加训练。况且我们大同军军纪严明,这都算晚的了。”
六公子问道:“于知州和夫人呢?”
李大牛推了六公子一把:“不懂事,人家于知州又是要写公文,又是要处理政务,日理万机的,不得多休息一会儿?”
曾千户说:“确实快到用早膳的时间了。你们先停下吧,张百户,你去叫一下于知州。”
张百户是曾千户的手下,也算是他的亲兵之一,老张答应着,便上楼梯去北楼了。
几人坐在南楼楼梯口,唠了几句家常,得知曾千户的故乡也是顺天府,六公子问道:“在京城待着多舒服,大人为何跑这大同来?”
“男儿都想这建功立业嘛,这是我这建功立业的过程有些坎坷罢了。”
几人正闲聊,却听见背后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木板被踩踏后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张百户踩着楼梯一路小跑下来,慌张地对曾千户说:
“不好了,出人命了!于知州和夫人遇害了!”
曾千户招呼了两名士兵,连同六公子一起赶紧跟着张百户去北楼。
李大牛对穆子雷说:“穆兄,快去叫林捕快。”随后也跟着大伙一起去了北楼。
等林淸颜赶到时,大家正站在北一楼的门口,张百户的描述是这样的:
他来到北一楼,在门口叫于知州和于夫人用早膳,叫了好几遍也没人答应。
张百户低头一看,门缝里竟然渗出一道血迹,大约有一尺长。
因为悬空寺南北楼的房间都没有门锁,张百户不确定里面的情况,就推开了门。
眼前的景象却让张百户倒吸一口凉气:于知州和于夫人浑身是血,躺在了地上,地面上也有一大摊血。
张百户虽然是军中之人,不少见血,但碰到这种杀人的场面,也吓得不轻,慌慌张张地跑回南楼给曾千户报信。
几人去到北楼,具体场面和张百户的描述没有什么区别。但大家还注意到了一件事,北一楼五佛殿内原有五尊佛像,遭贼后中间那尊,也就是第三尊变成了朱厌石像,而现在,中间那尊的右手边,也就是第二尊佛像也变成了朱厌石像,不管是做工还是形状,两尊朱厌石像都十分相近。
林淸颜赶到现场,首先检查了于知州和于夫人的尸体。林淸颜把尸体一翻,红色血迹中还混着白色的脑浆,六公子等人分分呕吐回避。
“头骨明显凹陷,徒手打不出这样的伤口,两人死于钝器,都是被铁棍一类的东西击打命中头部而死。”
林淸颜是一名职业捕快,命案她处理过一些,但这样惨烈的场面她也不多见。
如今朱厌石像的问题先放一边,林淸颜要先从死者入手:
现在可以确定人是被铁棍一类的钝器敲击而死,那么凶器是什么,在哪里?
首先,这个五佛殿内没有什么铁棍,五尊都是普通佛像,没有那种拿降魔杵的造型,整个悬空寺呢的石像、泥塑像里都没有拿类似于铁棍一类兵器的。
那么最有可能的凶器,就是来自于曾千户士兵中的长矛,这15个士兵,除了张百户有一把刀外,其他用的都是长矛,长矛可以当棍子用。
曾千户说:“有矛不用当棍子用?这不多此一举吗?”
他这么说也有道理,因为矛的主要攻击方式是刺,一下子就给人刺倒,比敲击的杀人效率高很多。
“还有一个问题。”穆子雷问道:“杀的是两个人,又不能同时杀,为什么昨天晚上没有听见喊叫的声音呢?”
假如说凶手先敲于知州,那么于夫人肯定有时间喊救命,先敲于夫人,于知州也有时间喊救命,就算悬空寺隔音不错,听不见那两声敲击,人大喊一声还是可以听得见的,可昨天晚上整个悬空寺并未出现什么异常的声音。
为了验证猜想,李大牛站在钟楼,和站在北一楼门口的林淸颜喊话,不需要太大声音,双方也能互相听见,这是白天,要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更应该能听到。
林淸颜怀疑:可能是同时敲击。但是那两根棍子同时敲击,还能如此精准的命中,凶手必须得是非常专业的杀手。所以林淸颜还有另一个假设,那就是凶手潜入北一楼房间后,先用蒙汗药等一类药物迷倒了于知州和于夫人,然后又把他们两棍闷杀。
古代不像现代,即使有药物,也没法检测。所以林淸颜必须换个角度入手,那就是悬空寺的地形。
能进入北一楼房间的人并不多,如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有四名士兵是一直在寺院的顶楼值守的,那么寺院里住着的林淸颜等人要想去北一楼,就一定会被值守士兵看见。
而南二楼的穆子雷要想去北楼,就得先从南二楼左侧的楼梯上三楼,再去北楼,这样也会被值守的士兵看见。
这样看来,唯一的嫌疑落到了一个人的头上——曾千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