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回明英宗御驾亲征,土木堡兵败被擒
第04回明英宗御驾亲征,土木堡兵败被擒
上回书说道,林淸颜一行人离京赶往大同府。因为北方正在打仗,他们就往南绕了绕,走最安全的路。
目前林淸颜对悬空寺一案所知并不多,只知道是七月初六早上,附近居民到悬空寺上香时,发现悬空寺内空荡无人,甚是诡异,走进来到悬空寺南楼的一楼——纯阳宫,发现六具尸体,随即报案。
官府派人到悬空寺一查,发现死者都是悬空寺里的僧人,死因都是中毒,死后全部被人拖至南楼一楼。
更诡异的事情在北楼的一楼——五佛殿,殿内本来有五具佛像,中间的佛像被换成了一尊红毛猴子的雕像。
除此之外,寺内一些摆件、功德箱等值钱的东西都被搬走,大概率是遭匪抢劫。
悬空寺本来是有十几名僧人,要说这寺里最值钱的东西,可能也就是那些佛像了,都是北魏时期留下来的,当然也有后世修补和替换。
瓦剌攻打大同,搞得大同府人心惶惶,悬空寺住持便带着一些僧人先把经书转移,留下六名僧人驻守,万一大同真的沦陷了,最起码能保住一部分文化遗产。
林淸颜心想:逃跑就不用说的这么冠冕堂皇了吧。
那么问题来了,摆件、功德箱这些东西确实好运搬,佛像都是石头做的,而且位于最里面的北楼,先看看悬空寺的照片和示意图吧:
由图可见,五佛殿是北楼的一楼,如果从五佛殿往外运佛像,得先把佛像搬到北楼三楼,然后走栈道到南楼,再从南楼的三楼下来,南楼的一楼呢,其实是寺院的二楼,还得再下一层。
虽然说这尊佛像不是那种庞然大物,但也有两人高,石头做的,肯定不会太轻,这其中走过的楼梯都非常窄,两个人一前一后搬,搬不动,四五个人搬呢,又挤不开。
就算盗匪力气很大,项羽转世,能徒手举鼎的那种,这些地方都能搬,可是悬空寺的山门,也就是正门,是非常小的。而且从正门走进寺院,要先进来右拐再左拐(如图)。
这个狭小空间里搬运佛像也是个问题,调个头那是真费劲啊。
悬空寺位于山崖之上,所以说林淸颜当即推断,运送佛像可能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那就是在山顶上弄一个可以吊东西的机构,把佛像吊上山或者吊到山下(如图)。
以明朝当时的机械水平,能造出这种机械的那肯定不是普通人,而是如果是吊佛像的话,吊装机构一定不会太小,佛像悬挂于半空也很招摇,指不定就让附近哪个村民给看见,除非是半夜无人的时候行动。
这两种运送佛像的方式:直接运和吊走,不管真实情况是哪种,都能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打劫悬空寺的贼人极有可能是团伙作案,一个人肯定搞不动;第二,这是一场有预谋的行动,不会是临时起意,临时起意的话就只会抢些钱什么的,谁会临时起意运佛像啊。
这两点结论,林淸颜能想得到,大同府那边的人自然也能,所以上呈至京城的卷宗里写道是一伙劫匪抢劫了悬空寺,并毒害了六名僧人,调换了佛像。
那么一直提到被调换的红毛猴子又是何物呢?人家大同府那边也给画了图,六公子在宫里见到后便临摹了一下,学富五车的燕学究认出,这不是什么红毛猴子,而是《山海经》里的一种异兽——朱厌。
按照书中记载,朱厌代表了战争,如果这种异兽出现的话,就代表了爆发战乱。
这倒和现在的情况十分符合,大明王朝的确在战争,那这只朱厌是否包含了某种影射?或者是预言?反正目前来看,这伙贼人的行动,绝对不只是简单的劫财。
要把原本的佛像运走,再把红毛猴子搬进来,又需要很大的工程量,所以林淸颜推测的那种吊装机构是目前最有可能的搬运方式。
当然,林淸颜还推测了除人工、吊装之外的第三种搬运方法,那就是根本没把佛像搬走,而是凶手就在原来的佛像上进行加工,把佛像现场雕刻成了猴像,这样一来也不用搬运,似乎非常合理。
但是考虑到悬空寺的实际情况,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悬空寺是综合了儒、道、佛三家的寺庙,前来供奉的人相当多,就算是战乱,香火依然不断,要不然也不可能非得留六个人“值班”。
这样一来,案发的时间非常确定,那就是七月初五的晚上。根据铜铜打听来的可靠消息,初五白天有人来寺里拜过佛,初六白天也是有人来拜佛烧香,才发现了案情。
仅仅在七月初五一晚上的时间内,把佛像雕刻成猴像,再涂上红色,不太现实,像这种大型雕塑,一晚上是完不成的,因为那是石头啊,古代又没有打磨机,纯手搓,他就是工具和手艺再好,什么科技与狠活都整上,也不可能一夜之间雕出来。
退一步讲,就算这伙贼人有二十来个,全会雕刻手艺,轮流上阵,一夜之间雕刻成形了,明眼人也可以看出来,这雕像是现做的,直接暴露了手法,那搞这一出还有啥意义?
林淸颜对佛像的消失并不是太在意,她更在乎的是六条人命,而这场谋杀中还有一点逻辑不通:如果说贼人是一伙盗匪的话,拿刀枪棍棒杀人才正常一点吧,毕竟悬空寺里就六个人,下毒杀人?不太像是流民匪寇做的事情。
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一切都要亲自去悬空寺看看才知道。
一路上走走停停,一行人刚出太原府不久,正要北上,却见不少流民向南转移,上前一问得知,北边出大事了!
之前说到,林淸颜离开京城和皇帝离京御驾亲征几乎是同一时间,因为林淸颜这些人是水路+走路,皇帝和他的大军是骑马,还是走北京-大同的直通线路,半个月左右就到了大同。
这时候林淸颜还没出河北,还在路上。
皇帝到达大同后,瓦剌人居然往北撤退了,大同的守将和一些跟着皇上的老将军就说,这明显想诱我军深入,恐怕是有诈。
这时候王振作妖了:我大明王者之师,追上去打他们一顿不就行了。
英宗:啊对对对,干就完了!天子都守国门了,怕啥!
咱也不知道是从哪一辈传下来的话说大明皇帝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英宗非得亲自打瓦剌,觉得自己也得给老朱家长长脸,谁都拦不住。
要说英宗这个皇帝,虽然没作战经验,但是手底下那么多大将,优势还是有的,可坏事就坏事在他身边还有个太监王振,指挥着他疯狂微操。
大明军队直接开出大同,一路北追,结果就中了埋伏,直接被吊起来打。
最可怕的是,这是一支几十万人的队伍,前中后军极其容易脱节,前军挨揍了往后跑,后面的一看也跑,等于是白挨了一顿揍又跑回去了。
这个时候其实还不算失败,这么多人呢,怕啥,重新整一整队伍就是了。
皇帝身边的大将们操碎了心,心想:这摊上个啥玩意啊。心里虽然不快,但还是整好了队伍,随时可以作战,也可以撤退修整。
皇上问王振:“咱还剩下多少人马?”
王振答:“没事陛下,还有一半多没死光。”
一般人谁会用没死光形容自己人的,正常人不应该说还活着、幸存?这太监说话也是够晦气。
这个时候,王振又劝皇上微操了:唉?陛下,我滴家乡就在蔚州,咱们不如就去蔚州驻扎吧。
王振心里打的什么算盘啊,他是一个太监,本来是大家最看不起的职业,这次和皇上一起带着大军到家乡,摆明了就是想装一下,显摆显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