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Part4气场明星是怎样炼成的(5)
第24章part4气场明星是怎样炼成的(5)
其次,你需要在某一方面有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你要能在这一方面建立清晰的愿景,并且把这个伟大的理想传递给大家,也就是你的团队。这个过程不仅需要你的专业能力,还需要你的沟通能力,以及影响别人的能力。
再次,你还必须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是一个懂得坚持的人。你要让团队看到你的激情,体会到你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最后,你还必须有突破性的思维,既要懂得将团队利益最大化,不断发展,就像微软的发迹过程,又要居安思危,懂得在什么时候创新和变革。
一旦你具备了这些品质,上帝总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气场散发在那些潜在的跟随者身上,形成一呼百应的效应,成就一番事业。从这个角度讲,我希望目前正处在彷徨中的人们即使没有升职、事业毫无突破也不要担心。你不妨先修炼好自己的内功,把它修炼好之后,总有让你登场的机会。
要团队不要团伙
真正的团队不但拥有牢固的共同利益,而且具备一个共同的理想,各成员联合起来一起为了目标进行努力。然而团伙却不相同,这让我想到意大利的黑手党,他们只有利益之争、疯狂之举和破坏性,没有理想,自然也就缺乏积极的气场。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就算是身处曼哈顿高级写字楼上的美国老板们,有时也喜欢赌气地说上一句掉价的傻话:“团队是一伙人,团伙也是一伙人,他们能听我的就行!因为是我在发给他们薪水。”
这简直让人目瞪口呆。
来自北爱尔兰的凯文在纽约开了一家景观及规划设计事务所,有12名员工。作为一位有着充裕资金的年轻老板,旗下还有多名设计业的顶尖好手,他的公司本来拥有相当不错的发展前景,但没多久他的事业就宣告陷入了低谷。
凯文十分不服气地找了专业的管理人士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他的公司管理极其混乱,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薪水及奖金的发放让他搞成了一言堂;没有长远的前景规划,对于公司的未来缺乏明晰的定位,这让员工看不到努力工作的长期回报;他在业务开发方面严重依赖自己的随性出击,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经营制度。总而言之,这更像是家庭作坊,而不是现代企业。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带头人,凯文完全没有作好充足的思想准备。
如果一个有野心统管团队做一番事业的人,把自己的团队定义为作坊式作战的话,那他全身上下散发的气场也不过是一种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单打独斗,即便可以靠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吸引一批骨干,使公司的业务短时间内急剧提升,也早晚会在关键的转型阶段一头撞到墙上,遇到无法突破的难关!
祛除团伙气场的关键方案:
考虑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团队,而不应该是自己,这要在思维上进行强化,任何时候都要避免其死灰复燃。不但要对团队设立严格的管理体系,同时也要将自己纳入该体系之中,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至少在人格上如此。当你试图发挥自己的独断气场时,首要考虑的问题是不可侵犯团队的利益,两者的方向保持一致,团队才不会变成团伙。尝试任何决定都经过团队讨论,而不是你的拍脑袋决策。
对落水者同情但不要同流
团队在利益上是公正的但从来都不是公平的,哪怕你是最有魅力的领导者,这个圈子始终属于你,你也应当承认,在团队中往往因为制度上或管理决策上的偏差,会造成很多令人同情的不平事件。比如你开除了某员工,重罚了某员工,等等。由此而引发了一些员工的不满,甚至还会导致一些员工的情绪剧烈波动。
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丝毫不会影响你的气场。然而不正常的是,很多管理者在此时犯下了低级错误,他们有时会“勇敢”地站到那些情绪激昂的员工一边,以团队的利益向这个人的个人利益妥协。这便是我说的,从同情转化成了同流。最终你不但无法赢得认可,还会失去在团队中的威望。
在团队中,你要试着理解对方而不是针锋相对
一些有争议的决策不可能得到团队一致的赞同,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职业经理人都能够表示理解。团队中的辩论氛围对于领导者的气场是一种有益的补充,甚至可能带来巨大的提升,因为这对每个成员都是一次难得的表现机会。
但是现实中经常有一些越位的管理者,因为不理解属下或同事对自己的“挑战”,视对方为一种挑衅,从而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严重影响了团队的效率。因此我们经常对管理者说到“理解”这个词,只有试着理解对方,才能让沟通变得合理,而你,也会继续巩固在小圈子中的统治性气场。
◎打开心灵之窗,不要畏惧“感冒”的风险
我最后的呼吁是,请尽一切积极的尝试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面对这个世界,减少内心的封闭性,无论我们将遇到怎样千奇百怪的事物。
在进入大学之前,我曾经有过4个月不想见到任何人的黑暗经历。
那时父母回到了中国,我选择了留在家里。情绪突然就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低迷,就连吃饭都尽量叫外卖,迫不得已才出门,所有需要的东西都是通过不见面的方式获得。但我发现这并不能让我平静,我失去了和人沟通的能力,跟人打电话时都说不出几句完整的话,同时在msn(即时聊天工具)上,我也失语了。
后来我无法推开一位朋友的邀请,只能答应去跟他吃饭。他要跟我谈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只好先走进了唐人街附近的一间理发店,那是一位华人理发师,他惊讶地问我:“先生,你有多长时间没出门了?”我漠然地说:“不知道,但我不得不去见人,所以才来到了你这里。”
这便是我当时的思维:我要在必须见人的时候才愿意理发。
只是简单的自闭吗?不,后果比你想象的严重多了。所有的习惯和直觉我都用不上了,别人不用想就能自然而然处理的特别平常的事,我都必须考虑该怎么做怎么说,还不能保证不出错。当时的情形,就像一台复杂的机器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必然会因为磨损和能量不足而出现气场崩溃。就算是去超市,我也会紧张得忘记拿找的钱,有时还买错了东西。回到家之后我才发现,明明想买牛奶,不知怎么回事手里竟然全是碳酸饮料。全是匪夷所思的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