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永远的宁远 - 清朝记事本 - 云海书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朝记事本 >

第10章永远的宁远

1又一个时机

后金如果按照努尔哈赤晚年的搞法,别说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了,恐怕连它自身政权能存在多久都是个问题。不过幸运的是,后金的内政治理很烂,但它的对手大明比它更烂。

消停了几年之后,大明的一个老毛病又犯了,这个老毛病就是党争,而且这次犯病比之前要严重得多。

上次是东林党和浙、楚、齐三党互斗,最终东林党把三党打趴下,成为执政党,这就是明史上所谓的众正盈朝时期。

这一时期的前半段,大明的边防形势急剧恶化,先丢辽东全境,再丢广宁等辽西大批国土。好在后面靠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努力,总算稳住了阵脚(更重要的原因是努尔哈赤战略失误)。

孙承宗执掌辽地防务的4年,可以说成绩显著,建成了满清直到大明灭亡时都没啃下来的关宁锦防线,让山海关沿着辽西走廊有了长达400里的战略纵深、从逃难的辽人中选练了大量士兵,各种粮草、器械等也准备的非常充分,大明在关外的防线已基本稳固。

但是党争从来都是不死不休的,失败的浙、楚、齐三党并没有真正认输,他们纷纷转而投靠大太监魏忠贤,组成了有明以来最邪恶、最强大、最恐怖的利益集团—阉党。

此后,阉党在天启帝的大力支持下,很轻松地收拾了东林党。以天启五年东林党第一猛人杨涟被杀为标志,阉党正式完全掌控政权。自此,大明迎来了阉党把持朝政时期。

孙承宗不是东林党,不过却是东林党的同情者。他曾公开替杨涟说话,反对魏忠贤,还一度动身去北京准备到天启那告魏忠贤的御状,因而引起了魏太监极大的记恨。

天启5年,魏忠贤终于等来了整倒孙承宗的机会。

这一年9月,孙承宗的心腹将领马世龙听到从后金逃过来的秀才刘伯镪跟他说:“我亲眼所见,后金的四贝勒皇太极刚刚进驻耀州(今辽宁营口),手上只有不到三百人”。

马世龙得到这个重要情报后喜出望外,他想到了之前毛文龙的镇江大捷。毛文龙仅仅靠100人,通过奇袭就攻下了镇江城,俘虏后金游击将军佟养真,为此毛文龙声名大振,官升两级。

毛文龙能做到,为什么我就不能?如果我也来个趁其不备,奇袭耀州,说不定就能一举攻破耀州,继而击毙或生擒皇太极。击毙或生擒后金的储君,那得是多大的功劳!马世龙越想越兴奋,说干就干。

于是,马世龙精挑细选了800名士兵组建特种作战队,打算从娘娘宫强渡三岔河,偷袭耀州。应该说,计划还是不错的,但执行起来却有困难,因为马世龙手里没有船。为此,他请求觉华岛水师游击将军金冠支援船只,金冠满口答应。

相信有过求人帮忙经验的朋友应该知道,求人时别人答不答应是一回事,至于答应后做不做、什么时候做那又是另外一回事(毕竟当面拒绝太伤和气)。马世龙就遇到了这种情况。

按计划,他的特种作战队准时赶到了娘娘宫,但是意外出现了:原本应该在那接应他们的船只并没有出现。

金冠搞什么名堂?马世龙很生气,不过也没办法,只能等了。可是一连等了好几天,都不见答应好的船只过来。

马世龙非常着急,因为他不知道皇太极会在耀州待多久,他极有可能只是临时来视察,如果再等下去,这条大鱼必然得从眼皮底下溜掉。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马世龙的特种作战队只好自己动手到附近四处找船,好不容易找到了7条小渔船,折腾了很久,总算把800人给运过了河。

偷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隐蔽性和突然性,马世龙的特种作战队这样大张旗鼓的来回折腾,除非对面是瞎子,否则不可能不发现。

果不其然,特种作战队过河后,连耀州的边都没摸到,就被后金兵打了伏击,伤亡过半、惨败而归,史称柳河之役。

看来,他人的成功,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复制的。

这本来只是一场很小的失败,深入敌后搞偷袭,谁能保证百分百成功?何况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个人以为,马世龙善于抓住战机、勇于进取的精神反而应该大大地鼓励才对。不过很显然,我的看法不重要,那个死太监魏忠贤说了才算。

魏忠贤正愁找不到机会整倒孙承宗呢,马世龙的战败让他抓住了把柄。他鼓动手下走狗们集体围攻马世龙和孙承宗,于是,言官们漫天的口水朝他们俩喷来,短短几天,弹劾的奏疏就达几十道之多。

孙承宗算是切切实实体验了一把当年熊廷弼的感受。

天启5年10月,终于扛不住的孙承宗不得不选择主动辞官回家。

孙承宗这一走,大明的宁锦防线立即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因为接替他的是高第。

问:高第是何许人也?

答:魏忠贤的走狗、阉党成员,外加废物和孬种。

高第不仅能力低下,对军事一窍不通,而且还胆小如鼠。他大概是觉得宁锦防线深入后金腹地,将来大概率不保,到时自己肯定要承担责任,那还不如现在就撤了了事。

于是,高第上任的第一道命令就是立即放弃宁锦防线,集中所有兵力退保山海关。

好端端的突然要舍弃花了无数金钱和心血、长达几百里的战略防线,高第的逆天操作遭到了很多人的激烈反对。但高第毕竟是辽地军政一把手,背后又有阉党的大力支持,随身还带着天启给的尚方宝剑,所以大家反对归反对,到底还是没人敢公然抗命。锦州、右屯、大凌河等城的兵马、百姓、钱粮等相继都转进到了山海关。

上文说到无人敢违抗高第逃跑的命令,其实表述并不准确,因为有一个人例外,这人就是时任大明宁前兵备道的袁崇焕。

《明史》对袁崇焕是这样评价的:“智虽疏,差有胆略”。也就是说,袁崇焕这个人智商一般般,不过胆子很大。虽然有刻意贬低之嫌,但我认为总体上评价还算比较客观。

相比他优秀的前辈熊廷弼、孙承宗来说,袁崇焕在智谋上确实差些,在之后执掌辽地防务中,他犯过不少重大错误,屡屡被皇太极愚弄。但相比他的那些前任,袁崇焕最大的优点是关键时刻豁得出去,也就是他时刻有为国捐躯的决心和勇气,这也正是他能取得那些丰功伟绩并被后世敬仰的重要原因。

胆子大、不怕死的袁崇焕这次也不例外,他十分干脆地拒绝了高第无耻的逃跑命令:我是宁前兵备道,死也要死在这里,谁都休想让我走。

对于不怕死的人,高第也无可奈何。只能放任宁远不管,把大明宁锦防线上其余城堡基本上撤了个干干净净,宁远从此沦为屹立于辽西走廊中间的一座孤城。

咱们把目光放回后金,正当努尔哈赤被国内的天灾和汉人的反抗搞得焦头烂额的时候,突然得到消息:孙承宗走了,大明主动放弃其辛苦打造了几年的宁锦防线,把主力撤回了山海关。努尔哈赤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世上竟然还有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如果可能的话,努尔哈赤应该会很想给高第发个大大的勋章!

我们都知道,努尔哈赤是个机会主义者,他正为如何解决国内矛盾发愁呢,大明就为他提供了个绝佳的对外发动战争从而转移矛盾的机会,他自然不能放过。

经过精心谋划,努尔哈赤制定了个非常大胆的军事计划。主要内容大概是这样:率领后金精锐沿着辽西走廊一路平推,到达山海关后,用少量兵力佯攻牵制山海关的明军,其余主力则通过一片石快速进入关内,直扑北京城。幸运的话,说不定能一举打下北京,那样就可以重现大金国的辉煌。即使最后拿不下北京,也能在京畿富饶之地大肆抢掠一番,对缓解国内矛盾也非常有利。

从这个军事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努尔哈赤完全没把宁远放在眼里。明军主力都跑了,小小的宁远万把人,还能挡住我的兵锋?

天启6年正月17日,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渡过辽河,一路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到23日,后金大军抵达宁远城下,在城西北、宁远通往山海关的大路上扎营。

此时的袁崇焕和宁远守军早已严阵以待。应该说,袁崇焕之所以敢困守孤城,不单单是因为不怕死和傻大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有充分的信心可以守住宁远(奋其智力,自料可以当奴),他的自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1.宁远城很特殊,易守难攻。宁远城是大明关宁锦防线的核心,卡在了辽西走廊的正中间,是后金到山海关的必经之路。此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既有地利优势,又不怕被长期封锁(后金没有海军)。而且宁远城经过袁崇焕长达几年不断的建造修葺,异常的坚固。战后统计,在接下来的大战中,宁远城共被后金士兵疯狂地挖了70多个大洞,却没有一处发生塌陷,可见其坚固程度。

2.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宁远城中的军民主要是由从后金逃出的难民组成,他们曾经在后金饱受凌辱,或失去财产、或失去亲人、或自己沦为奴隶,即使如此,还时刻面临被屠杀的风险。可以说,他们对努尔哈赤、对后金政权恨之入骨。现在好不容易在宁远找到一个落脚地,袁大人还给我们分地屯田,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这帮该死的野蛮人又想来毁灭我们的生活,必须跟他们死战到底。因此,袁崇焕只是通过简单的动员,宁远军民便纷纷“咸请效死”。

3.总结教训,胸有成算。袁崇焕通过总结以往的战例发现,努尔哈赤之所以能屡屡攻城拔寨、战无不胜,靠得无非就是两招:先把明军的主力或精锐引诱至城外,凭借八旗强悍的野战能力消灭之;然后再和城内的奸细特务打配合,内外夹击,一举破城。为此,袁崇焕采取针对性的部署:城外百姓全部迁入城中,把周边房屋都烧成白地,实施坚壁清野,让后金士兵得不到任何补给,还要在天寒地冻下露宿荒野;用砖石把城门彻底塞死,发布战略方针—据城死守,严禁出城野战;在全城开展地毯式的大排查,挨家挨户搜捕奸细;把城里剩下的所有银子全都拿出来,摆在各城楼之上,宣布凡是不顾危险勇敢作战或者打死打伤敌军的,立即当场发钱,绝不赊账;组织全城百姓成立民防队,为作战士兵运输饮食粮米、武器弹药及其他一切军需物资。

4.秘密武器,制胜法宝。影响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训练、战术、士气等,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也很重要—武器装备。

说出来大家可能难以相信,其实八旗军的装备要比明军更加精良。就拿最重要的战马和盔甲来说,后金以骑兵为主,战马众多,而明军则以步兵为主,这在兵种上就天然吃亏。其次后金士兵在披甲率上也要超过明军,比如八旗的“死士”冲锋时,可以做到一人配两匹战马,人马都披两层铠甲,号称“铁头子”(类似金国的铁浮图),明军的火枪刀箭对他们基本造成不了伤害。这也是为什么大明的车营对付蒙古骑兵很有效(蒙古士兵穿盔甲的少),而面对八旗时则往往不堪一击。

咱们再来说说武器,明军最重要的武器是火枪和大炮,乍一听好像比后金的冷兵器更加先进,其实在真实的战场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比如火枪(鸟铳、三眼神铳),威力小、射程短不说(还不如后金的弓箭射得远),射速还极慢,往往对面都放了五六箭,这边才能开一枪。至于大炮,可以说根本不适合野战,除了笨重、影响部队机动性及拖累后勤之外,火枪的毛病它都有,真要在野战中碰到八旗军,这玩意基本就是个摆设。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