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新的开始 - 清朝记事本 - 云海书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朝记事本 >

第19章新的开始

1陨落

持续长达约两年时间的松锦之战结束了,其结果正应了那句俗话—坚持就是胜利!最终坚持下去的皇太极获胜,没坚持住的洪承畴成为俘虏,并很干脆地投降。

关于洪承畴的投降,像《清史稿》《啸亭杂录》之类着力美化清廷的史书上有很多精彩生动的描写,概况一下大概是这样。

崇祯15年3月23日,洪承畴被押解到沈阳,一开始誓死不降,饭也不吃,整天披着头发、光着脚大骂不止(不知在骂谁,但估计绝不会是皇太极)。皇太极派汉族大臣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不从。两人谈话过程中,偶然间有一粒灰尘从房梁掉到了洪承畴的袖子上,洪承畴很自然的用手拂去。回去后,范文程就向皇太极打包票:“陛下,您放心吧,洪承畴肯定投降,他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怎么可能舍得小命呢?”(这个逻辑其实有点奇怪,爱干净就等于怕死吗?)

于是皇太极亲自出马,亲手把自己的貂裘大衣披到洪承畴身上,然后深情款款地问:“先生,难道您不冷吗?”

洪承畴茫然地注视着皇太极很久,最后发自肺腑地感叹:“真是天降的圣主啊!”接着磕头请降。

洪承畴的投降让皇太极非常高兴,第二天对其大加封赏,还特地叫上了杂技团表演,并让文武百官都来作陪。皇太极的这一番行为,其他人就不满了:“陛下,洪承畴不过是个战败的俘虏,您干嘛这么看重他啊?”

皇太极神秘的一笑,问道:“我们天天舍生忘死、千辛万苦地去打仗,为了什么?”

其他人异口同声回答:“那当然是为了得到中原啊!”

皇太极接着耐心开导:“我们这帮人到了中原,就像一群瞎子,现在我得到了一个引路人,怎么能不高兴呢?”

于是其他人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陛下,您真是高瞻远瞩啊!

好了,故事终于讲完了。如果仔细揣摩下这个故事,应该不难发现它从头到尾其实就想表达了一个中心思想:皇太极志向很远大,目光很长远,满清最终夺得天下是理所应当!

虽然我对皇太极的总体观感还不错,但作为一个写史的人,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我还是要说:这个故事基本上都是瞎编的!

我相信洪承畴刚被俘虏时,应该有不投降的表示(毕竟这么大的官,一被抓就忙不迭地投降,确实有点跌份),但是仔细观察下事情的时间线:洪承畴3月23日被送到沈阳,4月1日张存仁就向皇太极上奏说,洪承畴整天一幅大难不死的愉快表情,看来是真心降服,应该尽快让他剃发加以任用。

可见,洪承畴坚持不降的时间还不到一个礼拜。而这段时间,皇太极不仅身体状况异常恶劣,还因为其心爱的宸妃(孝庄的姐姐,皇太极一见钟情的女人)刚死没多久,整个人陷于极大的悲痛之中而无法自拔。有多悲痛呢?史书记载,皇太极这段时间废寝忘食,精神恍惚,有时好端端的就会突然失声痛哭。这种情况下,他哪有心情和条件跑到洪承畴面前去显示自己的贤明?

各种迹象表明,皇太极其实并不重视洪承畴,我怀疑他甚至有希望明朝花钱把洪承畴赎回去的想法(当时明朝已向满清求和)。至于什么中原的引路人云云,想想就有点搞笑:皇太极手下汉人多的是,祖大寿、张存仁、孔有德等等哪个不能当带路党,还非得洪承畴不可吗?

5月5日,皇太极第一次召见洪承畴,说话很不客气:“我留你一条命,你以后要时刻牢记我的不杀之恩,尽心尽力帮我做事,不要像以前的张春(大凌河之战,救援祖大寿时兵败被俘),既不能以死来表明忠节,又不肯替我办事,最后一事无成而死,你可不要学他!”

这分明是一副主子训奴才语气,哪有点礼贤下士的样子?跟前面的“先生您不冷吗”简直格格不入!皇太极直到死也没给洪承畴任何官职。

其实真正看得起洪承畴的人不是皇太极,而是多尔衮(毕竟被洪承畴打怕了),这也是洪承畴之后能得到满清重用的原因。

既然皇太极并不待见洪承畴,那他为什么还要特地留着不杀呢?对此,张存仁说得很明白:“洪承畴的投降,可以让明朝皇帝寒心、大臣丧气!以后明朝大臣们都知道,如果打不过,投降就能保命”。

“洪承畴都投降了,我还装什么蒜?”

说白了,洪承畴是皇太极对大明进行心理战的一个工具,用来瓦解中原士大夫的斗志与心理防线,其作用类似于广告牌,仅此而已!

说完洪承畴,咱们接着谈本书的第一主角皇太极,他的戏份已经不多了。随着旷日持久的松锦之战结束,跟满清国力一样快被耗干的还有皇太极的身体。从松锦大战后半期开始,皇太极动不动就“圣躬违和”,不能上朝。为了治病,他什么办法都试过:吃药、吃补品、泡温泉、外出打猎散心、甚至举行大型封建迷信活动—祈祷,希望祖宗保佑。但都没什么效果,他的病一直就没好全过。

这样好一阵歹一阵,到崇祯16年8月9日,皇太极白天还在正常办公,晚上突然暴死,时年五十二岁。考虑到皇太极常年患有高血压,有可能是因高血压导致的脑溢血而猝死。

按照惯例,国君死了,应该给他写个总结。

皇太极在位17年,把满清(后金)从内忧外患、四面受敌发展成国力强大、碾压明朝的鼎盛状态。在国内,他缓解尖锐的满汉矛盾、稳步削藩、强化皇权,手段很高明,又推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但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国家治理也上升了几个台阶;在外部,他统一漠南漠北蒙古、臣服朝鲜、吞并东江、不断从蒙古方向骚扰削弱大明,特别是在其执政的最后几年,成功摧毁宁锦防线,明朝大部分精兵强将都栽在他手里,满清势力范围由此推进宁远一线,为将来入关争夺中原创造了条件。

总而言之吧,作为一个皇帝,其军事才华肯定不如他老爹努尔哈赤,除了靠实力碾压外,基本没打过什么特别漂亮的仗,不过表现也算可圈可点;但其政治才能纵观其所处的时代,绝对是最顶级的。所谓不怕流氓会武术,就怕流氓有文化,说的就是皇太极这样的人。

一个不错的军事家、伟大的政治家,这评价应该恰如其分!

2权力的游戏

皇太极一死,毫无意外,他留下的最大遗产—皇帝宝座立刻成了众人哄抢的对象。皇太极死得太突然,生前没来得及立太子,当时最有希望继承皇位的是3个人:豪格、多尔衮和福临(即后来的顺治,是年6岁)。

为什么是这3个人呢?

从父死子继来看,长子豪格和嫡长子福临都有优先继承权,豪格的优势是年纪大,皇太极的其他儿子都还是小屁孩,如果从维护皇权和治理国家考虑,应该让豪格继承。不过豪格的优势也就仅限于此,在封建宗法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满清,他这个长子肯定要排在嫡长子福临后面。

至于福临,他除了法定继承权排名最靠前这个优势外,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得到了皇太极的两黄旗大力支持。两黄旗基于自身利益需要,不会允许皇位花落皇太极之外的其他宗族上,否则,他们肯定会像努尔哈赤时期的两黄旗一样,改成普通旗色,失去特权。两黄旗经过皇太极这么多年刻意偏袒,实力已大幅增强(各有30个牛录),而且控制着皇宫的安保(从之后两黄旗轻易就能威胁其他旗主贝勒来看,至少皇宫里是他们说了算),因此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刚开始,两黄旗给出的方案是让豪格继位,福临当太子,后来经多尔衮反对(可能也有孝庄的努力),他们后退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底线:新任皇帝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这其实等于放弃豪格,拥护福临)。

最后从兄终弟及考虑,多尔衮也有继承权。不过此时已不是努尔哈赤时期,兄终弟及这种落后继承制早就不流行了,除三兄弟联盟外基本没人认可。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之所以还腆着个脸上来争位,是因为基于实力和地位出发,他觉得自己有条件争一争:三兄弟联盟的强大实力在前文已经说过,并且多尔衮长期充任大军统帅,独当一面,能力和战功有目共睹,再加上一直掌管吏部,用一句门生故吏遍天下来形容也不过分,人气方面没有问题。

在接下来着重介绍那场至关重要、决定大清国皇位最终归属的八王议政会议(议政大臣会议)前,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当时的角逐形势,咱还是把3位参赛选手的总体情况做个大致概况吧:

1.热门种子选手福临。实力排名第1(两黄旗,其总体实力不一定比三兄弟联盟的两白旗强,但控制着皇宫),法定继承权排名第1(嫡长子),而且还没有死硬的反对派,他上位各方都可以接受,唯一的短板是年纪太小,没能力争取自己的权利,不过幸运的是,他有个厉害的老娘,可以完美弥补这个短板。

2.重要参赛选手多尔衮。实力排名第2(两白旗),人气高,深受中下层欢迎(如各小贝勒和大臣等,不过他们说了也不算),法定继承权排名第3(弟弟),死硬的反对派最多(两黄和豪格的正蓝旗)。

3.重在参与选手豪格。实力排名第3(正蓝旗),法定继承权排名第2(长子),反对派也不少(两白旗),所以他基本没戏。

除此之外的代善(两红旗)与济而哈朗(镶蓝旗)则基本秉持中立态度:谁上来都行,对他们的利益影响不大。

这样一概况,敏锐的朋友应该能发现:福临能最终坐上皇帝宝座,其实并不像现在流行的说法那样,是多尔衮和豪格博弈,无奈妥协才推出来的。福临继位既有实力支持,又名正言顺,根本不存在任何侥幸。

崇祯16年8月14日,决定满清下一任皇帝归属的议政大臣会议正式召开。

当天一大早,两黄旗大臣先在大清门盟誓,同心协力,今日一定要达成立皇子的目的。然后派出精锐护军(皇帝亲兵卫队)拿着弓背着箭,把会场—崇政殿包得个严严实实。

会议正式开始前,索尼等人强行闯入会场,先给会议定了个调,不管今天你们怎么讨论,结果必须是立皇子。

参会人员中,代善资格最老,他不知道两黄旗已经改变了立场决心拥护福临,于是顺水推舟说:“豪格是皇帝的长子,应该继承大统”。

豪格知道自己已被两黄旗抛弃,又有三兄弟联盟的反对,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没人真心拥护他,铁定没戏,于是连忙回答:“我福小德薄,担不起这个重任”。然后竟然率先离开了会场(这就很奇怪,既使不想争,那也用不着走啊!这不等于把话语权给了自己的政敌多尔衮吗?仅仅为了做姿态?难以理解)。

看到政敌自己跑了,三兄弟联盟的阿济格和多铎赶紧提议说,应该立多尔衮。

多尔衮当然不好意思一口应承下来,于是不说话,观察其他人的态度。其他人有什么反应呢?答案是没反应,很明显,不同意啊!

多铎一看大家都扭扭捏捏不说话,忍不住把自己的小野心也暴露出来:“这个方案既然你们都不同意,那干脆立我好了,在太祖(努尔哈赤)的遗诏中可有我的名字”。意思是他也有继承权。为了防止自己阵营内部先分化,多尔衮赶紧制止:你快别扯了,太祖遗诏中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这能代表啥?还把太祖都搬出来,这什么猴年马月的事?

多尔衮的意思是让多铎闭嘴,没想到,不知基于什么考虑,多铎人傻话又多,接着提议:“如果大家觉得我不行,从年龄资历上论,那应该立代善”。

代善是土都埋到下巴的人,余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得个善终,立即拒绝:“多尔衮如果能同意,那也是国家的福分,否则,应该立皇子。我这把年纪,能干什么?”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