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最后一战 - 清朝记事本 - 云海书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朝记事本 >

第18章最后一战

1大战由来

崇祯9年5月,也就是皇太极称帝还没到1个月,清军又一次从蒙古方向入关攻明,这已经是清(后金)军第3次从此方向入侵明朝。

这时的明军可以说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己巳之变时,虽说由于袁崇焕指挥失误被皇太极兵临北京,把崇祯吓个半死,但好歹还能和八旗军打个有来有回,最终迫使他们狼狈地逃回后金(要不是崇祯突然翻脸抓捕袁崇焕,致使关宁军离心哗变,应该会有更大的战果)。不过到了如今,明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已经不能和当时同日而语。就拿接任袁崇焕掌管关宁军的祖大寿来说,崇祯命他赶快过来救援,他先是磨磨蹭蹭不肯来(怕被崇祯抓),在被逼得没办法入关后,又想尽办法故意拖延避战。最终关宁军这支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在此次战役中表现就像梦游一样、毫无建树。

明军消极怯战,清军可不会客气,在阿济格的带领下,他们在北京周边犹如无人之境折腾了好几个月,打了五十六战全胜,最后实在抢不动了,这才大摇大摆、裹胁着大批战利品和俘虏浩浩荡荡地回国。

这次满清入关抢劫收获不小,不过皇太极的主要目的并不在此,其真正的意图是战略威慑,因为他已决定打朝鲜。

崇祯9年12月,成功把明朝打得心惊胆颤、草木皆兵后,皇太极正式下令进攻朝鲜。

此次入侵朝鲜与第一次有很大不同,上次是钻了明金议和的空子,后金军表现得像做贼一样,务必速战速决,生怕袁崇焕会趁机偷袭自己的老巢。而这次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顾虑,由皇太极亲自带队,人数更多。皇太极下定决心,这次无论如何要把朝鲜彻底打服,让他们明白明白:时代变了,自己到底该拜哪尊菩萨!

这场被朝鲜称为丙子虏乱的战争,其过程非常简单,大概是这样:皇太极带着大军一路长驱直入,朝鲜军毫无抵抗力,纷纷望风而逃。皇太极采用的战术可以称为闪电战的斩首行动,沿途坚固城池一律不管,直奔朝鲜首都汉城而去。清军12月8日过鸭绿江,14日就到了朝鲜国王李倧的眼皮底下。由于李倧实在没想到清军会来得这么快,仓促之下弃城而逃,先跑到附近的南汉山城(朝鲜国王的避难所,根据万历朝鲜战争的经验,朝鲜认为坚固的小城比人口众多的大城更容易坚守),然后想接着逃往江华岛,不过倒霉得是,当时突然风雪大作,李倧骑马摔伤了腿,无奈只好又退回南汉山城,结果被清军团团包围。

由于来得太快,红夷大炮等攻城器具还没到位,因此皇太极一边等援军,一边和朝鲜国王李倧谈判。连打带吓之下,最终求生欲还是战胜了荣誉和尊严,李倧几乎全部接受了皇太极提出的各项屈辱性条件。比如,朝鲜背叛大明,尊大清为宗主;李倧亲自出城投降,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头大礼,以示臣服;送两个儿子(包括世子)到清朝当人质,朝鲜各大臣也须送子弟到沈阳为质;交出主战大臣,由清军带回沈阳处死;逢年过节必须纳贡送礼(数量比明朝多很多),清军打明朝时随叫随到过来帮忙等等。

用一句话概况皇太极此次对朝用兵的成果是:收获朝鲜成为大清第一个附属国。自此,两国的这种宗藩关系直到甲午战争结束,共维持了两百五十多年。

在臣服朝鲜之余,皇太极还顺手消灭了只剩一口气、苟延残喘的大明东江镇,困扰满清十几年、来自海上的威胁也被彻底消除。

出兵朝鲜获得巨大成功,那么满清接下来的战略该是什么呢?当时皇太极有3个选择:

1.既然关宁锦防线不好打,那就把漠南蒙古作为主攻方向,继续从这里入关袭扰明朝(即所谓不断弱敌的“伐大树”战略),待其足够虚弱、己方稳操胜券后,再给出致命一击,取而代之。这个战略的优点是稳重渐进,缺点是耗时会很长。

2.硬啃关宁锦防线。经过大凌河之战,明军关外精锐损失大半,锦州主将祖大寿也被皇太极捏住了命门,其以往坚决抵抗的态度出现摇摆,打破关宁锦防线已不是完全没可能。只要关宁锦防线一被摧毁,明朝差不多就可以宣布彻底歇菜。此战略的优点是速战速决,缺点是风险较大,有失败和出现重大损失的可能(之后松锦之战的拉锯证明了这点)。

3.继续实施继位初的外讲和战略,跟明朝停战,每年拿一笔钱,然后各回各家,安生过日子。优点是避免劳民伤财的战争,有助于发展国力,改善人民生活(每年至少能敲诈大明一百多万两银子,外加通商的收入,这对只有百万来人口的满清来说,绝对是笔巨额利益)。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可能丧失入主中原的机会,让大明逐渐恢复元气,回过头来收拾自己。

这是事关国家兴衰的重大战略,皇太极一时也没完全想通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他发动手下大臣,让他们每人都上疏一篇奏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大概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命题作文,题目应该可以叫《我国的下一步战略方向》或《对明朝的战略选择》之类。

通过查阅之后大臣们的上疏,我发现了个有趣的现象:满人普遍对继续跟明朝死磕下去不太积极,很希望双方讲和(打了这么多年也没分出胜负,如果一讲和就能捞到巨大好处,可以在自己老家潇洒地过日子,谁会乐意冒死出去打仗?)。满人大多有反战、厌战情绪,反倒是那帮在满清当走狗的汉奸们却基本都坚决反对议和,极力怂恿皇太极去打北京,取明而代之(所以说叛徒最为可恨)。

皇太极经过慎重考虑,总体还是比较倾向满族官员的意见,希望双方罢战修好:一来同庞然大物的明朝相比,满清毕竟是小国,常年的战争和经济封锁对其伤害非常大,老百姓都过得苦哈哈;二来这时他还并没有足够的信心确保入主中原,自己对国内的几十万汉人,管理起来都感到很吃力,更别说要深入陌生环境面对百倍于己的汉人,那麻烦将会呈指数级上升,想想就让他头皮发麻。

基于以上考虑,从朝鲜回来后,皇太极又开始卖力地寻求同明朝议和,不断的给明朝官员和镇守太监写信,希望其能帮忙促成明清之间讲和停战。皇天不负有心人,皇太极的努力这回终于收到了明朝的回应,由于当时农民起义军势力蓬勃发展,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先稳住皇太极,集中力量收拾国内叛乱。

被现实打击了无数回的崇祯总算难得清醒了一次,同意杨嗣昌的主张,随后派出使者到沈阳与皇太极接触商谈议和事宜。

对于明清之间的议和,双方国内都有不小的反对势力。满清不用说,肯定就是那帮铁了心的汉奸们。看到议和有望取得实质性进展,他们非常着急,不断上疏,长篇累牍地向皇太极强调,议和对满清是多么多么的有害,明朝的江山是多么多么的有希望夺取等等,最终把皇太极都搞烦了:你们整天都劝我去打北京,甚至还有人建议我渡海打山东,但是你们也不想想,即使我们冒险打下了北京,又能怎样?明朝就会因此灭亡吗?隔着几百里的关宁锦防线,我们如何站稳脚跟?那里的百姓能服从我们的统治?到时又怎么安置他们呢?

这下汉奸们算是搞明白了,原来皇太极顾虑的还是关宁锦防线,只要这条防线尚在,他就下不了决心全力入主中原。于是,以在大凌河之战中投降的副总兵张存仁和祖可法为代表,转而纷纷去劝皇太极打锦州:陛下,别的我不敢说,但是锦州我太了解了,关宁铁骑归顺您之后,它现在的实力早已今非昔比,最能打的只剩下些归附的蒙古人,可这帮人都是些只认钱的货,并不忠于大明,我们可以很容易把他们拉过来。我们只要像在大凌河一样,把锦州彻底围死,以我对祖大寿的了解,长则不过一年,短则可能只需几个月,我们的机会就会来。陛下,此时打锦州可以说万无一失之举!

大凌河、朝鲜和皮岛的胜利,外加收降孔有德等3个明朝叛将,让皇太极的自信确实增强了不少,渐渐摆脱了宁锦之战惨败的阴影,看到张存仁说得振振有词,好像确实是那么回事,他有点心动了。

恰好此时,明朝这边也非常配合。满清国内是主和派压制主战派,而明朝刚好相反,是主战派碾压主和派。天启年间,袁崇焕连打宁远和宁锦两场大胜仗,人气高到爆棚,一度被视为当代岳飞,结果怎样?还不是因为同皇太极议和而被骂的狗血淋头,最终灰溜溜地下台。现在你杨嗣昌是个什么东西,也不照照镜子,凭你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主张向蛮夷屈辱求和?

于是不久后,明朝举国上下掀起了批斗杨嗣昌的运动,弹劾他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到崇祯的面前。而且不出意外,随着事态的发展,事情逐渐由最初的政见之争转变成了人身攻击、互相谩骂,杨嗣昌被言官描绘成了堪比秦桧、不忠不孝、猪狗不如的畜生!

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种关键时刻,崇祯并没有表现出皇太极那样优秀政治家的战略定力和担当,他虽然保住了杨嗣昌,但面对群议汹汹的舆论指责,最终还是放弃了同满清停战修好的打算。

明朝出尔反尔,让本来对议和抱有不小期望的皇太极非常生气:他一边命多尔衮带领大军再次从漠南蒙古突入明朝境内大肆抢劫,以作为报复(戊寅之变);一边正式把打锦州提上议事日程,开始积极部署。

锦州是关宁锦防线的前沿重镇,祖大寿把它作为大本营经营了很多年,打它的难度不是大凌河城能比的。为此,皇太极选择在广宁和锦州之间的义州修城屯田,作为以后长期围困锦州的前进基地。

崇祯13年6月,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皇太极亲率大军兵临锦州城下。

就这样,明清之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死磕拉锯终于迎来了剧终时刻,决定双方命运的松锦之战由此爆发!

这场双方都把自己棺材本全压上的大决战不仅将直接决定明清两国的生死存亡,对未来整个中国几百年的命运也有无比深远的影响。

对皇太极来说,是天子还是叛贼、是辉煌亦或毁灭、死后是入享太庙还是脑袋被人拧下来到处展示,均在此一战!

2孤注一掷

皇太极攻锦用的还是之前打大凌河的老办法—围城打援,不过这次他玩出了点新花样,考虑到锦州不比大凌河,想把它逼入绝境肯定将更加旷日持久。于是皇太极把清军分成了两大部,实行两班倒,由多尔衮和济尔哈朗分别统领,每3个月轮班一次。

皇太极气势汹汹而来,大有一幅不拿下锦州绝不不罢休的样子。不过这次他的运气不太好,时机选的不对:已经土埋到脖子的明王朝此时却突然犹如回光返照一般竟然出现了点中兴迹象,在杨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战略围剿下,先是以张献忠为代表的大批起义军纷纷投降,然后是闯王李自成在潼关南园被孙传庭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带着十几个人逃进深山躲了起来。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明朝的革命形势都处于低潮期。

稳住了国内局势后,明朝终于不用两线作战,得以暂时抽出大部分兵力专心用来对付皇太极。

那么大明这次组织了多少兵马来解锦州之围呢?整整13万,这是努尔哈赤起事以来,明朝用于满清方向最大规模的兵力。由蓟辽总督洪承畴统领,其主力与核心是关内的秦军和关外的关宁军,外加一些蓟镇、宣府、大同等大明九边的人马,可以说这支军队是明朝延续国祚最后的本钱。

这是一场豪赌,崇祯率先压下了他的所有筹码。

虽然崇祯的决心很大,但明军统帅洪承畴却并不想孤注一掷,与皇太极决一死战,原因很简单,一来以明军的野战能力,同清军进行战略决战风险实在太大,获胜的希望渺茫;二来他根本不用着急,因为时间站在他这一边:锦州城防非常坚固,粮食也很充足,短时间内不用担心它的安全,而且自己是主场作战,后勤补给要比敌人方便得多,按目前形势,如果双方长期对峙下去,率先绷不住的肯定是满清。

因此洪承畴提出了个“守而兼战”的积极防御战略,其核心目标是保证宁远与锦州之间的粮道畅通,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皇太极想打多久,自己就可以陪他打多久。看谁耗得过谁!

明朝往锦州输送粮草的路线是这样的:先从天津装船出发,通过海运到达觉华岛,再从觉华岛把粮食送到宁远,接着从宁远出发,经连山、塔山、杏山、松山等城堡直至锦州。

虽然之后洪承畴投降满清做了汉奸,但公正地说,他的军事才华还是相当可以,战略眼光也不错:皇太极一在义州修城屯田,他就判断出其意在锦州,因此早早就强化了宁锦之间城堡的城防,不仅增加兵力,还不断往里囤积粮草。这些一连串城堡中最重要的应该是松山城,它离锦州只有18里,基本可以和锦州遥相互望,形成所谓的“牛头阵”(犄角之势),洪承畴把它作为援锦大军的最大落脚点。

崇祯13年7月,洪承畴带领4万大军正式从宁远出发去解锦州之围。他先是在杏山周边打败了堵截的清军,大军进驻到松山一带。多尔衮一看,敌人援军都推进到自己眼皮底下了,连忙组织兵力前来进攻,想趁洪承畴立足未稳将其赶走。但由于还要时刻防着锦州城里的祖大寿搞偷袭,兵力分散,所以也被洪承畴击败。

明军连胜几场,在松山站稳了脚跟,更重要的是因此暂时接通了松锦之间的联系,锦州得以获得一大批粮食补给,清军围困的难度又上升了一个层级。

之后洪承畴和多尔衮都发动过进攻:洪承畴想把多尔衮从锦州城边赶走,解锦州之围、多尔衮想让洪承畴从松山滚蛋,把锦州围死。双方你来我往,但基本上谁也奈何不了谁。

到目前为止,洪承畴很满意,因为形势正朝着他非常期望的方向发展:不用冒险跟清军主力打野战,双方就这么长期对峙着,你个蕞尔小国,大老远的跑到我大明的地盘打仗,还想跟我比耐力,看我耗不死你!

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发展恰如洪承畴预计的那样,清军越来越感到坚持不下去:虽然他们在义州搞了屯田,但基本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粮草绝大部分还得从遥远的辽东通过陆路千辛万苦地运过来。尽管皇太极一直非常卖力地组织人员往前线送粮,甚至因此逼迫朝鲜和蒙古也提供援助,搞得他们怨声载道,可是前线清军大营的粮食还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减少。到了第二年,清军普通士兵已经沦落到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蒙古胁从军也出现了频繁逃亡的现象。

看到清军这幅熊样,洪承畴觉得用四五万大军在松山守着他们实在没必要,为了节省粮食,他甚至把一部分兵力给送回了宁远。

对面的多尔衮一看洪承畴还有这种操作,觉得此计甚妙,于是有样学样,也让自己的一些士兵先回国。到此时为止,估计在多尔衮心里已经断定打下锦州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等着皇太极什么时候一声令下立刻溜之大吉。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