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大清 - 清朝记事本 - 云海书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朝记事本 >

第17章大清

大凌河之战让崇祯帝彻底老实了,不敢再奢望什么消灭后金、收复辽东,能稳住现有的关宁锦防线不崩就算是佛主显灵,明朝因此基本停止了在辽地的扩张计划,转而集中精力处理国内各种叛乱,而皇太极这边也把主要精力放在巩固皇权和消化新占地盘(蒙古和辽东半岛)上,双方发生的较大冲突很少,两国关系进入相对平静期。

在此期间,皇太极的地位得以完全稳固:满洲八旗他一人独掌三旗,整个后金朝堂几乎全是他的爪牙,原本各旗主的权力(财权、人事权和司法权等)被大大地收缴,八王议政制已经名存实亡。随着阿敏和莽古尔泰被收拾,后金所谓的四大贝勒共治时代也一去不复返。

莽古尔泰被皇太极整得惨兮兮后,唯一仅剩的代善顿觉形势不妙:就算再傻的人此刻也能想到,皇太极下一个打击对象铁定是自己啊!

代善能怎么办呢?他现在的处境和当年的舒尔哈奇很相似,都是地位高,但实力不济。舒尔哈奇的结局已经证明,这种形势下如果选择硬着头皮顽抗,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于是,代善决定当一回俊杰—识时务者为俊杰,开始装孙子。

从此,代善变得异常谦卑低调,从不在各种场合出风头,国家政事上也唯皇太极马首是瞻。更有甚者,为了避免冲突,他甚至开始故意躲着皇太极(搞笑的是,即便如此,后面仍然引发皇太极的不满:代善你整天在我面前一副唯唯诺诺、像个受气的小媳妇一样,别人还会以为我天天欺负你呢!你是不是在隐晦地表达对我的怨恨啊?)

怨恨肯定是有的,但估计代善也不敢表达,他现在一把年纪了,唯一的奢望就是希望能落个善终。为此,他之后自己又主动提出:既然阿敏和莽古尔泰因犯罪已不配同大汗一排就坐,那我再腆着脸坐在那好像也不合适,以后在重要场合,我也一律坐到下面去。

代善的这个请求,可谓正好挠到了皇太极的痒痒肉,他甚至连装都不装一下,就忙不迭地答应。自此,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南面称孤的政治理想。

什么四大贝勒共治,什么八王议政,一国之君竟然还要看他人脸色,甚至还能被投票废掉,这些全是没开化的落后制度,都见鬼去吧!既然是君主,就必须做到乾纲独断、唯我独尊,不单单是我,我的子孙后代也要永远执掌这个国家的最高权力!

恭喜皇太极,他在巩固皇权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除非死了,否则一个人谋求“进步”的心永远都不会停息。皇太极自然也不例外。虽然现在已经是实至名归的后金国大汗了,但他认为自己仍然有“进步”的空间。

还往哪“进步”呢?当然只剩下当皇帝!

其实在此之前,就曾有汉族大臣怂恿过皇太极称帝,当时他的位置还不太牢固,他觉得时机不成熟,因此没有采纳。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已经没有什么可顾忌的,这时不称帝,还等着过年吗?

崇祯8年,被多年连番打击已经变得虚弱不堪的蒙古察哈尔部,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当时林丹汗已死,部民只剩下万把人),正式向皇太极投降。察哈尔部的投降标志着后金完全统一漠南蒙古。

除此之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察哈尔部投降时,向皇太极送上了所谓从元朝传下来的历代传国玉玺(其实是蒙古的山寨货)。

古人(尤其是帝王)哪有不迷信的?皇太极听说得到这么个大宝贝后,简直喜出望外,认为这是老天给他降下的大祥瑞,是天命所归的直接证据!于是他亲率百官出城一百里迎接,毕恭毕敬地接过宝贝,然后捧在手里率众行三跪九叩头大礼。

好不容易走完这套把戏,皇太极回到座位仔细观瞧所谓历代传国玉玺,最后化身鉴宝专家郑重宣布:这玉玺是历代帝王所用的宝贝!

您说是就是咯,只要您高兴就好!皇太极声势浩大地整出这么一段政治表演,相信只要是脑子正常的人,应该都能猜得出他接下来想干什么。

此后一段时间,在后金朝堂,无论是贝勒王爷、还是满汉大臣、亦或蒙古酋长,给皇太极写劝进表就成了时髦的政治任务(关键时刻,可千万清高不得)。

接下来的流程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了,自然是三辞三让这套固定程序:哎呀,我知道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老天眷佑我才会给我降下宝玺,这确实是天命攸归的表现。但考虑到我才德凉薄,恐怕担不起这个重任啊!

之后众臣当然是继续给皇太极摆事实、讲道理,千言万语都化成一句话:这个皇帝您不当都不行!这可是老天爷的意思,老天爷呀,您想想?

来回拉扯几次后,皇太极终于说出了真心话:你们都是我的臣子和兄弟,但朝鲜国王也是我弟,这件事还是要告诉他一声。

言下之意是希望得到朝鲜的承认。

领导给指明了方向,接下就到你表现的时候了。于是八旗各旗主贝勒、蒙古各酋长全都派出自己的使者(站队阶段,不能含糊),呼啦啦的一大帮人一起到朝鲜,强烈要求朝鲜国王李倧也参与劝进并派出亲近子弟前来朝贺。

朝鲜一直都以“小中华”自居,并很为自己是“礼仪之邦”而骄傲,咱公平地说,虽然他国力虚弱的一匹、军队战斗力更是菜得简直没法看,在和大明的关系中,长期扮演累赘的角色。但如果论起对宗主国明朝的忠诚度,在各附属国中他绝对是首屈一指。

朝鲜和明朝一样,从始至终对后金都采取敌视加蔑视的态度,虽然之前他曾被后金打得很惨,但称帝这件事关系到原则问题,因此朝鲜国王李倧毫不退让:你们这群未开化的野蛮人,犹如禽兽一般,现在竟然也沐猴而冠,妄想窃取天子大位?还奢望得到我的承认?呸!我朝鲜堂堂文明礼仪之国,岂能拜一野人国家为宗主?

八旗贝勒和蒙古酋长派出的使者在朝鲜就受到了格外的“礼遇”:想去求见国王李倧,得到回应是你们什么级别,也配和我们国王进行外交活动?被拒!然后想递交所带的文书,又被朝鲜以没有同后金大臣进行联络的先例,予以拒接!后金使者们没办法,只得央求朝鲜派出官员来接待商谈相关事宜,结果朝鲜官员把他们领到一个级别很低的场所,并别出心裁地把现场的椅子全部撤走,致使这群使者们全都被迫站着说话(这让我想起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中,朝鲜故意给对方安排比自己矮一大截的椅子坐。由此看来喜欢在椅子上较劲是有传统的),茶水酒饭什么的那就更别想了,其待遇活像一群上访的农民工。

被罚站又饿肚子的后金使者们当然很生气,于是不辞而别撤退回国。看到他们愤而出走,朝鲜国王又有点害怕了,为了防止皇太极一怒之下来打自己,赶忙派大臣追上后金使者,让其捎上自己的一封信狡辩一下自己的无礼行为。

一般情况下,朝鲜国王此举也没什么不对,这算是避免两国关系彻底搞僵的补救措施。不过问题就在于,可能是考虑到顺路,这位送信大臣除了带着国王李倧给皇太极的信,还随身带有其写给边关将领的信。

后金使者们发现后,认为反正两国关系已经成这样了,那我还客气什么,拿来吧你!竟然把信给抢了过来,呈给皇太极看。

皇太极一看信的内容,气得差点没当场吐血,在信里,李倧把皇太极和后金大骂一通,历数其多年来欺凌朝鲜的罪行,并扬言永世不忘,将来一定要报仇雪耻,这次绝不屈服承认皇太极为帝,最后叮嘱边境将领要密切注意后金动向,做好他们随时入侵的准备。

朝鲜的抗拒让皇太极很恼火,但缺了胡萝卜难道就不开席吗?收拾朝鲜是以后的事,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先把正事干完。

崇祯8年4月11日,皇太极在沈阳天坛祭天,正式登基,称为“宽温仁圣皇帝”,把国号从大金(后金)改为大清,年号崇德。

作为之后中国两百多年的代称,大清(清朝)这个名字很有必要考究一下:皇太极为什么要把国号改金为清呢?

这其实是两个问题,即为什么换掉金这个国号?又为什么改成清这个国号?

要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估计都能写一篇几千字的论文,为了避免浪费大家的时间(更主要的原因是我懒得写),我尽量简短些说。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换掉“金”?因为金这个名字不利于皇太极的民族统一战线。它的涵义只限于女真族,对另外两个主要民族汉和蒙古族来说实在不太友好。北宋被金灭亡。经过明朝多年的大力宣传,汉人一听到金国这两个字,立刻就会引发如靖康之耻、国土沦丧之类的仇视情绪,这大概相当于我们今天听到军国主义所产生的感觉。就如现在如果有人建议让日本和我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估计大家都得喷他一脸的口水。这是对汉族,容易激起民族仇恨。对于蒙古人,金这个名字也很不好。蒙古曾经灭金,然后入主中原,一统天下,想想那时蒙古族是何等的辉煌荣耀?在伟大的成吉思汗及忽必烈大帝的统领下,小小的金国何足挂齿。现在倒好,我们竟然要匍匐于曾经的手下败将脚下。对蒙古族,容易激发他们的耻辱感。

一句话,大金(后金)这个国号历史包袱太重,必须得换!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换成清呢?关于这点,原因是多方面的,咱们挑最重要的说:为了压制明朝!

从各个方面全面压制明朝、接着取而代之一直是皇太极最大的政治理想。比如他在称帝前自称天聪汗,年号也为天聪。为啥叫天聪呢?因为当时的明朝皇帝是天启。你是受上天启发,那我就直接天降聪慧,比你厉害吧?又比如,称帝后皇太极起的年号是崇德—崇尚德行,又比你明朝的崇祯—崇尚祯祥不知要高明多少。

既然连年号都要时刻压制大明,那更重要的国号就不用说了。明者,日月也!清者,青天也!你明朝是天上的日月,我大清则直接是天,怎么样,还是比你大不知多少倍吧?

那为什么是清,而不是青呢?青从风水方位来说,是东方(左青龙即东方),似乎更适合代表东边的后金。这我们可以从皇太极之前把他的民族改的名字中看出端倪。他把女真改为了满洲。其实如果从用词习惯等方面考虑,满州应该比满洲更合适,可是皇太极非要加上三点水。这与国号叫清而不是青是同一个道理,因为大明在五行学说中属火德,用水才能克火嘛(火克金,从这点来看,金这个国号也不能再用)。

而且“清明”一词在当时是常用词汇,清在明前,用来取代明再合适不过。

皇太极的这种行为,让我想起元末农民起义军的“天完”政权(为了压制大元而搞出的奇葩名字),都是在名字上占对手便宜,显然皇太极要高明、有文化得多!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