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死城 - 清朝记事本 - 云海书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朝记事本 >

第16章死城

1摇摆的战略

己巳之变对明朝影响是巨大的,除袁崇焕被杀外,还导致东林党全面倒台,其反对派如周延儒、温体仁和梁延栋等纷纷上位。

虽然明朝这家快破产公司的总经理和辽东项目部经理都换了人,但老板崇祯给他们定的kpi可没变:既然你们把袁崇焕说得一无是处,那我倒要看看,你们有什么好方略能消灭后金、收复辽东?

为此,兵部尚书梁延栋当然不敢像袁崇焕一样吹什么“五年复辽”之类的牛皮,他提出的战略计划有两个:一个是在南边以登莱为大后方,以东江镇为主力,收复辽东半岛,作为偏师对后金进行牵制(他是不是在抄袭袁崇焕的战略?);另一边则在关宁锦防线上继续蚕食,中长期的目标是收复被王化贞丢弃的辽西中心城市—广宁。

关于收复辽东半岛的计划,上篇咱们已经谈到过,经过吴桥兵变和皮岛大内讧后,登莱和东江基本上废了,这个战略可以说已经彻底失败。

那就只剩下在关宁锦防线上的蚕食计划,对梁延栋来说,这个必须有所作为,否则,以崇祯的尿性,自己以后不仅官位肯定不保,能不能留住吃饭的家伙都很难说。

当时年过七旬的孙承宗已经被崇祯重新起用,这么重要的事梁延栋当然要找他商量。对此孙承宗的回复是:广宁离我们实在太远,离后金又太近,而且它深在内陆,海运和陆运都很不方便。因此,想要收复广宁,首先得占据锦州与广宁之间的右屯。右屯距离锦州更近,还靠着海,可以作为下一步行动的前进基地。

然后,孙承宗接着说:但是,收复右屯也非常困难,因为右屯离我们还是比较远,城墙已经被后金完全拆毁,我们去修它,耗时耗力,皇太极肯定会来阻止,到时多半要失败。所以,为了能占据右屯,我们又必须先收复大凌河,逐步推进,才有可能成功。

这种情况下,梁延栋不干也不行啊!所谓死马当活马医,既然有希望成功,那就干吧。

崇祯4年5月,明廷命令祖大寿正式开始修筑大凌河城。经过两三个月的紧急施工,到七八月间,大凌河城已基本修好。

在此期间,皇太极除了不断派人来搞搞侦察外,没有任何动作,几乎眼睁睁地看着祖大寿把城修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人认为这是皇太极不善长抓时机、反应迟钝所致。比如之前宁锦之战时,他就是等明朝把锦州修好之后才姗姗来迟,结果吃了大亏。

不过我不这么看,皇太极打仗的本事可能不如努尔哈赤,但他是个非常厉害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是当时中国最厉害的政治家),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同样的错误他一般不会犯两遍。

我认为皇太极错失最佳进攻时机,是故意而为,他在下一盘大棋:这次祖大寿筑城所带的兵马是大明最后的精锐—关宁铁骑,如果修城修到一半就去进攻,最多也只能把他们赶跑,下次说不定什么时候又会再来。而此时皇太极有更大的野心,他和己巳之变中的袁崇焕有着相同的意图—趁敌人远离自己的巢穴之际,将其彻底剿灭!

为此皇太极总结经验教训,决定采用与以往速战速决截然不同的新战术。他相信这一定能够给明朝以很大的“惊喜”,而从之后祖大寿等人的表现来看,他们很明显对此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皇太极这边计议已定,但明朝的想法却出现了变化:梁延栋因为不想再干兵部尚书了(吃力不讨好,风险还贼高,他的几个前任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转而谋求吏部尚书的宝座,因此和当时的明吏部尚书王永光发生了激烈的内斗,结果两人双双下台。

所谓人走茶凉,新任兵部尚书熊明遇对前任的重点政绩工程—大凌河筑城计划一点都不感冒:这项目要是搞成了,那是人家梁延栋高瞻远瞩、计划周密,自己充其量也只是个跑腿的,没多少油水,但如果不幸万一搞砸了,黑锅却都得由自己背。

一句话,对他来说,这是个风险和收益严重不匹配的生意,这种买卖傻子才干呢!

于是,熊明遇上位后没多久,就找了个大凌河太荒远的蹩脚借口(其实一点都不荒远,大凌河离锦州很近),让孙承宗下令立即终止大凌河筑城计划,全军全部撤回锦州。

面对朝令夕改、犹如儿戏的军事命令,祖大寿很生气:要撤你也早点说啊,我撅着屁股、没日没夜地玩命干了3个月,好不容易把大凌河修得固若金汤,完了你却来一句撤,那我这几个月累死累活的算什么?你玩我呢!

于是祖大寿拒绝撤军。

对于祖大寿的抗命行为,明廷一时也拿他没办法,只好先把除祖大寿所部外能调动的部队先全部撤走。之后,大凌河城只剩下祖大寿军一万多人。

到这里,不知细心的朋友发现了没有,这一幕有点似曾相识啊!没错,当年宁远之战前,袁崇焕就是拒绝辽东经略高第的撤退命令,带着一万人坚守孤城,结果打得努尔哈赤大败而归,袁崇焕从此声名鹊起、扶摇直上。

对于自己的恩人和偶像袁崇焕,祖大寿一向视其为榜样:袁督师可以孤军坚守宁远,我祖大寿也就能守住大凌河。况且八旗军的攻城伎俩我还不清楚吗,以他们那两下子,只要下定决心死守到底,其能奈我何?

这时祖大寿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世界是不停变化的,你敌人的实力和战术随时都可能会发生改变,过去的成功经验放到现在不一定就有效,经验主义有时会害死人!

2人间地狱

崇祯4年8月6日,皇太极亲率6万大军兵临大凌河城下。

对此,祖大寿没有任何情绪波动:早知道你们要来,我城上的红夷大炮已经调试好很久了,接下来就用你们的小命来给我扬名立万吧!

不过之后让大凌河守军做梦都没想到的一幕发生了,他们先是感到诧异,然后变得惊恐万分:后金军到了之后,竟然没有任何攻城迹象,而是围着大凌河城日夜不停地挖土,前前后后共挖了三层又宽又深的壕沟,还在壕沟边筑起了坚实的土墙。没过多久,大凌河就被围得如铁桶一般。

原来皇太极的新战术是围城打援!

之前无数八旗将士已经用生命为代价告诉皇太极一个残酷的事实:只要是明朝重兵死守的坚城,后金军一般是打不下来的。

因此他痛定思痛,毅然改变后金一直以来猛攻猛打、全军梭哈的战术,这一次,他要采用长期的围困战!

大凌河守军不怕皇太极来进攻,但对其围而不打的战术却非常恐惧,因为这时候他们所带的粮食已经所剩不多了。

那么这个不多具体是多少呢?答案是差不多还够吃3天!

看后金军这架势,他们大概率3天后不会撤,到时该怎么办?

一片恐慌之下,祖大寿很快认清了现实:看来坚守孤城的孤胆英雄,这回是当不成了,趁现在还有力气,赶快突围逃命吧!

于是接下来一段时间,祖大寿不断尝试突围。不过皇太极早就把大凌河各个方向的防堵任务给安排得细致周密,他还下了严令:谁要是让大凌河明军从你的防地上跑掉一个,军法从事!

因此,祖大寿的突围努力无一例外全都失败。坐困愁城之下,他现在唯一的指望只剩等外面的援军来救自己。

应该表扬的是,明朝这次对救援祖大寿表现非常积极(毕竟他带的部队是关宁铁骑,这些人要是被皇太极消灭,后果岂堪设想?),前后共组织了4次救援行动。前3次都是小打小闹,很轻松就被后金军击败,咱们重点谈下第4次。

8月24日,明朝下了大血本,纠集关内关外共4万人马,由在己巳之变中表现突出的监军道张春率领,浩浩荡荡前来救援大凌河。

张春表现很谨慎,他知道,以他所带明军的战斗力,如果和八旗兵在野外展开对攻,那自己必败无疑,现在唯一的胜机是发挥明军善于防守的优势,扬长避短,以守为攻,逼迫后金军前来攻打自己坚固的营垒,才有可能大量杀伤敌人,赢得最后的胜利。为此他采用稳扎稳打、三步一扎营的战术,慢慢地向大凌河推进。

一开始皇太极果然上当,命令后金军连攻几次,结果除了徒增伤亡外,明军大营始终岿然不动。

对此皇太极也不着急,他让八旗军暂时向后撤退:既然你的营垒不容易打,那我就等你拔营行军时再攻也不迟,而且,张春你以为守着个乌龟壳我就拿你没办法吗?那是以前,现在看我怎么收拾你!

皇太极之所以这么自信,是因为他有秘密武器。至于什么秘密武器,接下来很快就会提到。

咱们说回张春,他带着4万大军不骄不躁、持续以龟速行军。功夫不负有心人,27日,终于赶到了离大凌河15里的长山口,与大凌河城已经可以遥相互望。

挖好壕沟、列好栅栏、排布好战车枪炮后,张春就此扎营。此时,他应该可以松口气:到目前为止,自己的战术相当成功,计划进行的也很顺利,接下来只要同大凌河守军做好协同配合,把他们接进自己的大营,然后慢慢退回锦州,大功即可告成。

正当张春还在畅想美好前景的时候,突然被一阵凶猛的炮击所惊醒,这是来自后金军的大规模炮击。

等等!炮击?还来自后金军?我不是在做梦吧?

这大概就像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乞丐破衣烂衫实在可怜,于是就拿出自己午饭钱的一部分施舍给他。正当你为自己的善行而自我感动的时候,谁知,那个乞丐收钱后立即就登上自己的豪车扬长而去。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