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皮岛风云 - 清朝记事本 - 云海书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朝记事本 >

第15章皮岛风云

作为出过3个汉人藩王的东江镇,对明末清初这段中国历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于它的兴衰变迁有必要讲述清楚,因为这也属于明金对抗大历史的重要一环。

关于东江镇的历史资料很稀缺,有关记载又莫衷一是,有的甚至互相矛盾,因此对于该任何讲清楚东江历史,我思考了很久。在想得头痛也理不清头绪的情况下,最终决定还是从最直接的人物记述开始吧。

东江镇里,我第一个感兴趣的人是一名汉奸,一名与众不同、居然有良心的汉奸!

1一名汉奸的挣扎

刘兴祚是一位地道的汉奸,而且还是最早投奔努尔哈赤的那种。不过在此之前他是一名知书达理的读书人(虽然水平不咋地),并十分以知识分子的身份为荣。

就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为了表现自己与一般的劳苦大众不同,虽然没考上大学(卫学—卫所办的学校),他平常仍总是一副儒生打扮。这种行为大概就像你考不上清华,为了过把瘾,就整天把清华大学的校服穿在身上招摇过市。

这种事放在今天,大家最多也就笑话你两声:哟!高材生来了!

但在明朝,衣服可不能随便乱穿,穿错了,后果还是挺严重的。

对于刘兴祚的孔乙己行为,开原的举人老爷(兵备道)非常不满:你是什么东西,也配穿儒服?

他下令将刘兴祚抓了起来,绑在卫学大门外,然后组织全校师生全来观看,他要当众鞭打刘兴祚。就这样,在众儒生的鄙夷和嘲笑声中,刘兴祚被扒掉了衣服,结结实实地被抽了几十鞭子。

有句话叫“士可杀而不可辱”。读书人都好个面子,对刘兴祚来说,挨得那几十鞭倒没什么要紧,但当众遭受这么大的羞辱对其心灵的摧残却是巨大的(在当地差不多已经社死了)。

恼羞成怒的刘兴祚能怎么办呢?他一介平民如何斗得过官府?为此,愤恨无处排解的刘兴祚想到了不远处的女真部落,环看四周,能和当地官府斗一斗的也就他们了。

事实证明,刘兴祚的书没有白读,眼光还是相当不错,在众多女真势力中,他一眼就瞧上了努尔哈赤。不久之后,怀着对当地官府无比的怨恨,刘兴祚带着家族成员正式投奔了努尔哈赤。

当时努尔哈赤还没有完全崛起,汉人的投奔对他来说仍然是件稀罕事。因此,刘兴祚的到来让他很高兴,为了表示亲近和重视,他把自己孙子乳娘的女儿嫁给了刘兴祚,算是彼此间拐弯抹角的有了点亲戚关系,然后封其为备御(大概相当于牛录额真),还给他取了个女真语爱称—爱塔(据说是爱他的谐音)。

刘兴祚虽然读书不咋行,领兵打仗到是一把好手,在之后努尔哈赤兼并战争中立下了不少功劳。后金开国后,他已经被努尔哈赤提拔为副总兵,成为后金汉官中的第三号人物,地位仅次于李永芳和佟养性。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正常,刘兴祚找到了一个赏识他的伯乐,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

但是到了努尔哈赤后期,事情起了变化:努尔哈赤变得越来越残暴,他对汉人疯狂压迫已经到了人神共愤的地步。

而作为一个靠出卖国家和民族为生的汉奸,刘兴祚身上却有个像他这样的人不应该有的东西—良心:他对努尔哈赤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感到非常不满,不仅经常找各种借口拖着不去执行,平时也尽己所能地保护自己所属的同族百姓(比如刘兴祚拒不执行“满汉同住”的命令),因此招致努尔哈赤的强烈怀疑和排挤。

在那样的乱世,对一位汉奸而言,良心实在是一种消受不起的奢侈品,拥有它就等于给自己背上一份沉重的负担。

在努尔哈赤众多暴政中,最让刘兴祚反感的是其对汉族知识分子的大屠杀:要知道,在投奔女真前,刘兴祚一直以读书人自居,并非常以此为荣!

努尔哈赤视读书人为粪土,这可以说是在亵渎刘兴祚的精神信仰。

当然,以上还不是他对后金产生异心的主要原因,因为努尔哈赤的所作所为虽然让人咬牙切齿,但对刘兴祚本人来说,毕竟没有切肤之痛,他最多也就愤慨愤慨,搞点小动作,还不至于因此铤而走险。

不过随着努尔哈赤晚年越来越疯狂,汉人的反抗愈发激烈,努尔哈赤对手下汉人的怀疑和歧视也变得更加严重。

刘兴祚当然也不能够例外。

之后,努尔哈赤不仅把苦活累活(运输粮草等)都交给刘兴祚干,他还根本不顾及刘兴祚的感受,曾多次公开下命令:以后好东西(良马、优质武器等)都不能给刘兴祚,给他留些破烂货就行。

努尔哈赤指名道姓下这样的歧视性命令,简直就是公开啪啪打刘兴祚的脸。

所谓上行下效,努尔哈赤的态度对其他女真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全国人民都知道大汗不爽你刘兴祚,那咱要是不来个落井下石岂不是很对不起自己?

这帮人中表现最过分的就是刘兴祚的旗主贝勒—代善。代善觉得反正欺负刘兴祚也不用付任何成本,那干嘛不往死里欺负呢?于是他就三天两头地往刘兴祚家跑,到了之后那真是一点都不客气,看到什么好东西直接就拿。

但这样次数多了谁也受不了!所谓兔子急了也咬人,有一次,代善又跑到刘家敲诈勒索,刘兴祚的弟弟实在没憋住,出来说了两句,结果就被代善以冒犯为由给抓了回去,绑起来打了一天一夜。刘兴祚只得又跑去陪笑脸,贡献了一大笔钱后才总算把只剩半条命的弟弟给救了回来。

这种窝囊透顶的日子,刘兴祚真是过够了!他决定反击!

天启3年2月,刘兴祚秘密派出他的心腹、秀才金应魁(在刘兴祚保护下侥幸没被屠杀)去见当时的明登莱巡抚袁可立,表示自己想回归大明,准备在自己驻守的复州发动起义,希望到时袁可立能派兵接应。

对于刘兴祚的突然叛归,袁可立也是将信将疑。但还是给刘兴祚发了免罪牌,并表示,事成之后一定给他向皇帝请功,给予重用。

有了这样的承诺,刘兴祚的叛变计划终于可以开始实施了。经过缜密地商议,双方约定:袁可立在3月13日正式派兵出海。待大明的援兵抵达后,刘兴祚则于城内举事,除掉或控制复州城里的女真士兵和顽固汉奸,迎接明军进城。

但是,无数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像起义这种大型群体性活动,最难部分不是举事后的杀敌夺城,而是要做到事前保密(毕竟牵涉的事项太多、人员太广,很难保证其中不会有一两个环节或一两个人出问题)。刘兴祚计划的复州起义也正是如此!

这次出问题的是一个人:刘兴祚的中军官—王丙。按理说王丙既然是刘兴祚的中军,那应该和刘兴祚是一条心才对。但刘兴祚忽视了一点,其实王丙还有一个身份:不知为什么,他是后金国内最坚定的狗汉奸之一!

王丙发现了刘兴祚的叛变企图后,毫不犹豫就向努尔哈赤告了密。

这下刘兴祚就相当被动了,别说起义能不能成功,恐怕连自己的小命都将不保。要说刘兴祚确实有做大事的谋略和胆气,一般人碰到这种情况,要么提前仓促举事(在内准备不足,在外又无援兵,多半要失败),要么干脆脚底抹油,保命要紧。

但刘兴祚选择了第三条路:他立即停止了起义工作,销毁证据,并且还倒打一耙,向努尔哈赤揭发王丙的“贪暴”罪行,说自己正准备处分他呢,他为了报复,这才到您那故意诬陷我,大汗,您一定要给我做主!

两人各执一词,努尔哈赤也分辨不了,只好派人来调查。可能是刘兴祚隐藏的太好,他造反的过硬证据是一个也没捞着,王丙的罪行倒是找到了一大堆(经不起查啊!)。

到这时,这个案子似乎可以了结了,结案报告我都想好了:贪污犯王丙为了打击报复公正的纪委领导(刘兴祚),大肆对其进行造谣诬陷,人身攻击,意图混淆视听,逃脱处分,情节十分恶劣。因此,建议对王丙立案处理,并以后金国政府名义对外发布正式公告,还刘兴祚同志以清白。

努尔哈赤虽然没找到刘兴祚叛变的证据,但行将就木的他思想已近乎偏执,在他的观念里:汉人就没一个好东西,不可能会忠诚于他。再加上,当时辽东半岛对后金来说确实有点鞭长莫及,于是,为了彻底消除隐患,他竟然丧心病狂地下令将复州、金州等地的所有汉族男丁全部屠杀,然后将其余人员迁入后金腹地。刘兴祚则被免职处理。

至于那个可悲的狗汉奸王丙,也被努尔哈赤斩首。对自己主子忠心耿耿,结果别人却视你如狗屎,王丙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生的猥琐,死的可笑!

刘兴祚第一次回归大明的努力就这样失败了,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就此转入地下工作,成为明朝安插在后金的王牌间谍,为明朝提供了大量高价值情报(比如,宁远之战前刘兴祚就给袁崇焕传递过情报)。

努尔哈赤嗝屁后,新上台的皇太极一改他老爹的民族压迫政策,汉人成了拉拢和统战对象。因此,刘兴祚得以官复原职,打朝鲜时,他还成了同朝鲜国王谈判的后金使臣。

虽然皇太极极力拉拢和重用刘兴祚,但可惜已经太晚了,这时候刘兴祚去意已决,也回不了头。就在他整天苦思冥想怎样才能逃出后金时,新的变故又来了:他派往皮岛联络毛文龙的仆人被抓了。

这回和上次的复州起义可大不一样,人证物证聚在,按理说刘兴祚是死定了。不过之后事情的发展正应了那句“俗话”—坦白从宽,牢底坐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在刘兴祚打死不承认之下,诡异得是,皇太极竟然没有处死他,而是令其解职回家,不得乱跑。

证据确凿,皇太极为什么不处死刘兴祚呢?结合其前后的言行分析,我认为原因有3点:

1.刘兴祚是汉官的代表人物,可以说举世瞩目,而当时皇太极正极力拉拢汉人,如果贸然处死刘兴祚肯定会造成较大的负面政治影响。这是主要原因。

2.皇太极很欣赏刘兴祚的才能,他是后金少见的文武兼备型人才(说不定以后和大明的谈判还用得着呢)。因此,虽然刘兴祚极大概率已叛变,但皇太极还想再争取一下,看能不能让他回心转意(从之后拉拢劝降祖大寿和洪承畴来看,对于这点,皇太极一向比较自信)。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