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巨变 - 清朝记事本 - 云海书生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清朝记事本 >

第14章巨变

1一个牛皮引发的血案

虽然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打了大胜仗,但不代表他和皇太极议和的这口黑锅就这么过去了。

相反,在魏忠贤的指使下,阉党用当年对付孙承宗的老办法,死咬住一个把柄不放,对袁崇焕群起而攻之。不仅如此,通过这次宁锦之战,他们又找到了新的攻击点:袁崇焕,你为什么不亲自救援锦州?你这是怯战怕死,坐视锦州沦陷!

看过前文的朋友应该都知道,袁崇焕原本是打算亲自去锦州前线和皇太极决一死战的,这不是被天启给制止了吗。

可阉党不管这些,硬说这是袁崇焕的错误。更过分的是,袁崇焕在宁锦之战中的功劳也基本被他们完全抹杀:

宁锦之战为什么能取得大捷?那是因为后方有我们英明的魏公公运筹帷幄,指挥调度;而前线是靠满桂、赵率教,当然还有各镇守太监英勇杀敌,才最终取得的,关你袁崇焕什么事?看在你没有功劳还有点苦劳的份上,这次就不追究你同后金议和的罪过了,你识相点自己滚蛋吧!

就这样,天启7年7月初1,宁锦之战结束不到一个月,袁崇焕被迫辞官。

袁崇焕辞官后回到老家,过上了悠哉游哉的生活。但此时明朝政坛却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变:先是大明优秀的木匠师傅天启死了(8月),而后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崇祯上位,三下五除二就除掉了死太监魏忠贤(11月),阉党倒台,东林党重新掌权。

对待政敌,从来讲究不仅要批倒,还要批臭。因此,阉党完蛋后,魏忠贤很荣幸地被评选为大明第一大坏蛋。既然是坏蛋,那坏事自然都是你干的。

接下来就发生了颇具喜感的一幕,本来明廷上下都因为议和而对袁崇焕口诛笔伐,结果魏公公刚一蹬腿,舆论立马来了个180度大转变:哦,这下我总算明白了,原来袁大人跟皇太极议和,那都是被这死太监魏忠贤给逼的啊!魏逆果真罪该万死,差点让我们冤枉了大英雄袁崇焕!

这大概是魏忠贤这辈子难得为大明“做过”的几件好事之一。

短短几个月,袁崇焕从英雄变成了奸臣、再从奸臣又变成英雄。人还是那么个人,评价却能天差地别、截然相反,当真是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之后,在东林党的全力推荐下,刚上台、立志中兴大明的崇祯帝决定重新起用袁崇焕。

崇祯元年4月,崇祯帝封袁崇焕为蓟辽督师,总管蓟辽、登莱、天津等处军务,并命其立即火速来京,皇帝要向他询问边务。

接到命令的袁崇焕不敢怠慢,立即起身向北京进发。7月14日,崇祯在平台召见袁崇焕,这就是著名的“平台召对”。

而正是在这场至关重要的召对中,袁崇焕因为讲错了一句话,确切地说是吹错了一个牛,为自己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双方一见面,崇祯对袁崇焕表现得非常亲近和尊敬(每当袁崇焕讲话时,崇祯都要站起来听;用袁崇焕的话说是“就跟家人父子一样”),询问道:奴酋跳梁已经超过10年了,国家和百姓深受其害,你万里迢迢赶来,忠勇可嘉,有什么方略可以消灭胡虏,赶快跟我说说。

可能是崇祯的重视和亲近让袁崇焕感动的不行,为了消除崇祯的焦虑情绪,袁崇焕一时忘乎所以、决定吹一个牛。虽然他之前可能吹过无数个牛,但我认为这一个绝对是最大和最致命的。

陛下,如果您给我便宜行事之权,五年之内,我就可以收复全辽。

崇祯一听,简直欣喜若狂。他的志向是中兴大明,成为万世传颂的英主。当时来说,中兴大明中最难、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消灭后金、收复失地。而现在有大臣向自己言之凿凿的打保票,说他5年就能做到。这个人还是一代名臣和名将袁崇焕。

你说崇祯能不高兴吗?估计中午下班后在食堂都要多干两碗饭。

因此他非常兴奋的回应:这就是大方略啊!如果真能做到,我就封你为侯,让你的子孙代代享福。

这时我想到了个成语叫“痴人说梦”,意思是不能在傻子面前说梦话,因为他们会当真。

很不幸,这里扮演傻子角色的是大明皇帝崇祯,然而从其执政经历来看,除了有时候表现得像个痴人外,更多时间他都是个彻头彻尾的狠人。

刚吹完牛的袁崇焕自我感觉还很良好,根本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在中午吃饭休息时,有同事问他:“你说5年复辽,是真的吗?”

袁崇焕满不在乎的回答:“你看皇上为这事都急成啥样了,我只是安慰下他而以。”

哪知该同事很严肃的回应道:“我们的这位皇帝非常英明,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能随便乱说呢?要是以后他按期查业绩,你怎么办?”

袁崇焕一听,当场冷汗都要下来了。但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已经不可能再收回去。

崇祯很傻很天真,但这世上也不缺聪明人。袁崇焕上任后,有大臣就向崇祯上奏:陛下,袁崇焕说他能5年复辽,我看不靠谱,估计是召对时,他想在您面前表现一下,随口说的,您最好还是不要太当真。

被这么一提醒,崇祯也开始有点怀疑。下令把这个奏疏拿给袁崇焕看,让他尽快回话。

这时的袁崇焕能怎么办?总不至于说:陛下,他说得很对,我就是耍你的,要不你洗洗睡一觉,咱就当没这回事吧!

袁崇焕只得在回奏中指天发誓:陛下您对我的知遇之恩如山高海深,我怎么敢乱吹牛欺骗您呢?您尽管放心,我一定坚决完成任务。

袁崇焕的窘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如果领导跟你平易近人,客气客气,你可千万要保持清醒,绝不能忘乎所以,真不拿自己当外人。因为很多时候领导跟你客气都带有政治目的,要是你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袁崇焕就是血的教训。

当然从种种迹象来看,咱也不能说5年复辽纯粹就是袁崇焕吹牛,至少在他看来,实现这一目标还是有可能的。

那他有什么具体战略吗?

还真有一个。这个战略的着眼点有两处,一处是宁锦,另一处则是毛文龙的东江镇。

所谓东江镇指的是明朝在旅顺以东到朝鲜皮岛一带海岛上设立的军事单位,最高长官是总兵毛文龙。当时东江镇大概有兵3万人左右,平时的主要任务是时不时去偷袭一下后金的大后方,进行骚扰牵制。

袁崇焕对东江镇非常重视,认为要想实现他5年复辽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要用到东江镇:一路由宁锦方向进攻,另一路则把东江镇转移到辽东半岛的盖州,从盖州出发,两路大军,一正一奇,互相配合。袁崇焕强调:断不能舍此而别求胜算。

这个战略大明以前也有过成功案例:朱元璋时期,蒙古人纳哈出曾拥兵20万占据辽东,坚决和明朝死磕到底。于是朱元璋就派出了一支偏师占据盖州进行牵制,搞得纳哈出始终不敢出三岔河进攻明朝,之后大明主力和盖州方向明军两路出击,最终逼得纳哈出投降。

不知大家怎么看待袁崇焕的战略?在我看来,如果真正实施,虽然问题不少(比如,现在的明军和朱元璋时期、后金和纳哈出的实力不可同日而语),但以后金不咋滴的攻坚能力,也不能说就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

理论上说的过去,可问题出在执行上。

因为,毛文龙根本不听袁崇焕的指挥。事实上,不只是袁崇焕,他基本上谁的指挥都不听。

按明朝的划分,东江镇属于登莱巡抚管辖,而登莱巡抚又归袁崇焕管,所以理论上,毛文龙是袁崇焕的下属,应该全权听从袁崇焕的调遣。

不过还是那句话,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现实就是当时的毛文龙已基本上发展成了一个军阀,要不因为还需要明朝的军饷和粮草等补给,估计早就不跟明朝玩了。

为了能让毛文龙听指挥,袁崇焕做过很多尝试。比如,他曾派出自己的两个亲信到东江镇,希望说服毛文龙将军队转移到盖州,结果这两个亲信一个被杀,另一个吓得屁滚尿流地逃了回来。

之后,袁崇焕又想了个办法:你不是还需要我大明的军饷和粮草吗,那我就牢牢拿捏住你这个命门,看你老不老实。于是,袁崇焕向崇祯请示,在登莱实行海禁,还改了海运的航路和朝鲜的贡道,故意绕开东江镇。这等于断了毛文龙的财路。

东江镇是些孤悬小岛,离开大陆根本没法生存,被袁崇焕这么一搞,处境变得非常窘迫。但毛文龙作为一个准军阀,岂能轻易就范?他除了上疏大肆抨击袁崇焕的行为,外加干点海盗、走私的勾当补贴家用外,并没有要屈服于袁崇焕的意思。

毛文龙的对抗,让袁崇焕感到压力山大:五年复辽!五年复辽!时间在一天天地的过去,崇祯还在那眼巴巴的等着呢。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又离不开东江镇的配合,华山一条道被毛文龙这只拦路虎给挡住了。看来,对于毛文龙,已别无选择,他要么乖乖听话,要么就得去死!

时不我待,崇祯2年5月,袁崇焕终于开始执行他最后的计划,他亲自乘船去东江镇的双岛和毛文龙进行会晤。说是会晤,其本质就类似于黑社会的谈判:跟不跟我混?跟我混,我带你一起赚钱(立功受奖),不跟我混,我就把你火并掉(当然与真正的黑社会火并有点不同,事后会给其安置些冠冕堂皇的罪名)。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