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明朝的死穴
从地缘上看,后金和明朝都有自己的死穴。
后金的死穴是朝鲜。朝鲜身处明金对峙的大后方,陆路与后金直接相连,离它的核心—辽沈地区也不算很远,随时都能起到威胁牵制的作用。在皇太极出兵征服朝鲜之前,明朝做得还算可以,稳稳拿捏住了后金的这个命门,只不过,由于自身实力太差,始终无能充分发挥其更大的战略价值。
而明朝的死穴则是漠南蒙古(内蒙古)。当时蒙古主要分成三大部分:漠北、漠南和漠西。
对明朝来说,其中漠南蒙古的地缘位置至关重要:它东边连着后金的辽沈,南边靠着长城,就在明朝的军事重镇蓟州、宣大的眼皮底下。
这些地方离大明的核心—京畿地区有多近,大家看下地图应该就很清楚。
因此,自努尔哈赤崛起后,明朝就一直很重视保持同漠南蒙古各部落的良好关系,每年大把地向他们洒钱,经常与之搞搞宣誓结盟等活动,以共同对抗强大的后金。
虽然蒙古人没啥信义,拿了钱也不办事,在明朝与后金的战争中基本没帮上过什么忙。但正如熊廷弼和袁崇焕说的那样:原本就没指望过他们帮忙,只要他们不联合后金搞我就行。
其实以漠南蒙古所处的位置,只要他们不帮后金,对明朝来说,实际上就起到了藩屏北大门的作用。
关于漠南蒙古的重要性,我水平有限,这里就引用原辽东经略王在晋的话:后金强大、蒙古人多,如果两者联合则我大明危矣!后金远在天边,蒙古就在眼皮底下,如果两者联合则我大明危矣!后金在东(北)方,蒙古在北边,如果两者勾结,我大明就要两线作战,还是危矣!
说一千道一万,绝不能让漠南蒙古倒向后金,这是关系明朝生死存亡的重大战略!
漠南蒙古部落有很多(十几二十个),刚开始,最重要的是察哈尔部,它不仅实力最强,地盘也最大、最关键,北至大兴安岭、南临蓟州,更妙的是,它与后金还是不共戴天的死敌。因此明朝把察哈尔部作为笼络的重点,虽然自己都一副穷酸相,但每年还是在察哈尔部身上花费高达几十万两白银。
就这样,明朝与漠南蒙古相对和谐、一起对付后金的盟友关系维持了十多年,直到袁崇焕下台(因议和而被阉党排挤,被迫辞官)、特别是在崇祯登基后,由于一系列致命错误,两者的关系开始急剧恶化,最终导致漠南蒙古各部纷纷投向皇太极。
漠南蒙古的叛离,是明朝外交的重大失败,不仅使后金免除了来自蒙古的威胁,还得以绕过令人绝望的关宁锦防线而直达蓟州,等于让明朝把自己的脖子伸到了皇太极的屠刀之下。
大明北方边境安全形势的恶化,有个这样的演变过程:
1.察哈尔部西迁。天启7年,被大明寄予厚望、视作最重要屏障的察哈尔部林丹汗因为害怕后金,决定举众向西迁徙,以避开其锋芒,他的目的地是大明宣大一带。
2.明朝的迟钝。林丹汗的逃跑,让明朝的北方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察哈尔部跑到离后金大老远,已经基本丧失了牵制后金、屏障大明边境的作用;而它迁徙后,留下的巨大空挡则被以喀喇沁部为代表的其他漠南蒙古部落填补,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朵颜部(原朵颜三卫之一),它占据了宁远到蓟镇一线。
头脑灵活的朋友应该已经想到,既然察哈尔部已经不重要了,而朵颜等部变得关系重大,那么大明就该立即调整外交方向,果断放弃察哈尔,重点拉拢朵颜等部。
不过可惜,不知是由于反应迟钝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明朝迟迟没有改变其外交策略,仍然指望察哈尔部帮忙对付后金,每年依然大把的在他身上花钱(最高1年48万两),前后共计百万两以上,结果都白白打了水漂,什么效果也没起到。可笑的是,对更重要的喀喇沁部,大明反而抠抠搜搜,一年几万两都舍不得痛快地给。
3.落井下石。林丹汗看中了大明宣大一带的地盘,认为这是个躲避后金的风水宝地。问题是这些地方原本也不是无主之地,你觉得好,别人也不是瞎子,当然不肯走。那怎么办呢?只有按照某国的外交逻辑:从实力地位出发来说话!于是,自天启7年开始,察哈尔部就不断与其他漠南蒙古部落发生火拼。这些部落先是一个一个的和察哈尔部打,打不过;然后就联合起来再打,还是打不过。从各种迹象看,林丹汗的野心非常大,他不仅要这些部落的地盘,人他也要吞并。
被打得凄凄惨惨的漠南蒙古部落,此时能指望的对象也就两个—大明或后金。其实当时无论从感情上还是实际利益出发,他们都更愿意投靠大明:大明是盟友,而后金是敌人;大明有钱,而后金和自己一样也是穷鬼。
不过让这些部落失望的是,面对请求,大明要么是漠不关心、幸灾乐祸,要么干脆就故意偏袒察哈尔部。
虽然明朝的离谱行为挺恶心人,但其实还不足于真正把这些部落彻底推向后金。直到崇祯上位后,搞出了个蠢出天际的操作,漠南蒙古各部落这才纷纷反叛。
崇祯元年,由于气温过低(小冰河期),蒙古草原上爆发了严重的饥荒,大量牧民被饿死,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迫于无奈的蒙古部落于是都向明朝求援,希望能给他们发点救济粮,并允许其到大明边境谋生。
对大明而言,这其实是个拉拢漠南蒙古部落的好机会,只需花费很小的成本就能起到绝佳的效果。
第二次上台的袁崇焕也是这么想的,他向崇祯建议,还是应该尽量给点帮助,免得他们转而投靠后金。
可惜,对自己吃饭穿衣都抠得要命的崇祯对此一点都不感冒:开什么玩笑?地主家也没余粮啊!我大明的军费都快发不出来了,哪还有闲钱去管这帮废物?留着这些钱来增强我们自己的实力难道不香吗?
崇祯不但不给救济,还来个落井下石,趁你病,要你命!他以漠南蒙古偷偷联络后金为借口,把以往每年都交的保护费也给停了(其实也没几个钱)。
自此大势就已不可挽回,漠南蒙古部落如果继续跟着明朝,不被林丹汗打死,也得活活饿死。所以,之后不久,别无选择的他们基本上全部都投靠了皇太极(诸夷哄然,乃尽折入建虏,不受汉索矣。)
对崇祯的骚操作感受最深、最紧张的肯定是身处前线的袁崇焕,尽管他坚决反对,不过也无能改变崇祯的决定。无可奈何之下,他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希望尽量挽回这一令人不安的趋势。
我的能力有限,不可能挽回所有的漠南蒙古部落,但对最重要、也最忠于明朝的朵颜部还是可以努力争取下。
崇祯2年3月,袁崇焕把朵颜部酋长束不的召到边关,亲自抚慰,特别恩许其部落人员可以到高台堡一带谋生,还为其开设“米市”,让他们用貂皮、人参等东西换取急需的粮食。
可惜,虽然袁崇焕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但还是远远不够,朵颜部的人到明朝边关生活了一段时间,仍然坚持不下去,最终依然叛逃到了后金。
更加让人无语的是,袁崇焕的种种努力,不但没能实现挽救危局的良好愿望,还让自己惹下一身骚,他后来因此又被人按上了个“市米资盗”的罪名(被杀的罪状之一)。
漠南蒙古背明投金让明朝北方(尤其是蘇州)屏障荡然无存,盟友变成了敌人,边境形势一下变得凶险无比。但是可惜,当时明廷中真正能看出其中厉害的没几个(即使看出了,也改变不了什么),直到那场惊天巨变的发生。
而在这场惊天巨变中,最倒霉的人依然是袁崇焕,他将因此走完自己悲剧的一生,并为后人留下无数的争论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