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宁锦大捷
1议和风波
天启6年10月,大明辽东巡抚袁崇焕派了个33人的庞大使团到达沈阳,他们此行公开打得旗号是给努尔哈赤吊丧。
一般来说,吊丧嘛,烧点纸、上柱香,再努力挤出点掉了几百块钱似的沉痛表情,对着家属来句“节哀顺变”,差不多就能打完收工,似乎用不了这么多人。
袁崇焕派出这么多人使团的真正目的是来窥探后金虚实:传闻说努尔哈赤已经死了,到底是不是真的?他那帮如狼似虎的子侄们会不会为争家产而打起来?要是有机可乘,咱能拱把火让他们自相残杀,那可就太妙了。
对此,大家不用感到意外,因为一直以来,袁崇焕对搞离间分化这套把戏都很是热衷。之前,他还曾给杜度(储英长子)、投降后金的蒙古人、叶赫部后人等写过信,大肆挑拨离间,煽动他们反金投明,虽然没什么成果,但依然乐此不疲。
皇太极当然知道袁崇焕肯定没安什么好心,不过他正想和大明讲和呢,这是个送上门的机会,所以他很热情接待了袁崇焕使团,不仅好吃好喝地款待,临别还赠送了不少礼物。接着再以回谢为由,派出自己的使者带着信去见袁崇焕,表示想跟大明停战修好。
袁崇焕把皇太极的意思向明庭一汇报,天启倒也不反对议和,他向袁崇焕作出指示:谈谈也可以,但是注意,别给我大明丢份,要小心皇太极狮子大开口敲诈,建奴一向狡诈,除非他们拿出实实在在的诚意(还地或擒献大明叛将),否则不要轻易相信。末了,他还叮嘱,必要时可以显示一下咱的武力,免得他们妄想借议和搞偷袭。
看得出来,天启对议和的兴致并不高,没抱多大希望。
不过,在大明的最高决策层中却有一个人对明金议和非常感兴趣,表现得很是兴奋,极力促成此事,这人就是死太监魏忠贤。
作为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死太监,魏公公的人生目标之一是封王拜侯,不仅自己位极人臣,子孙后代(养子养孙)也要继承他的荣华富贵。但按照大明规矩,异姓人想要得到王侯之位,没有巨大军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才把希望寄托在这次两国议和上:一旦讲和成功,魏忠贤就可以打着“招降后金”的名号,名正言顺地给自己加爵位。
这是天启和魏忠贤的态度,那么这次议和谈判的直接当事人—袁崇焕和皇太极是咋想的呢?
可以说各怀鬼胎,都有自己的盘算,都想打着议和的旗号暗度陈仓。
首先是袁崇焕,能肯定他基本没有任何同后金和好的想法:
我的志向是消灭后金、收复辽东,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讲和?开什玩笑!皇太极,你的老子努尔哈赤都被我打得大败,最后郁闷而死,你比他差远了,现在怕了(诸孽不逮奴远甚,何敢与我仇?),想讲和,告诉你吧,等待你的结局只有投降或被彻底消灭(奴子不降必擒)。
袁崇焕之所以煞有介事地与皇太极谈判,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想趁皇太极刚刚登基,汗位不稳,使用离间计,拱火后金内讧;另一个是继续他的蚕食战略,修复占领之前被高第放弃的锦州、大凌河等城,重新恢复关宁锦防线。在此之前,最好先稳住皇太极,免得城墙修到一半,后金过来找麻烦。
同样,皇太极的议和目的也不单纯,除了真的想与大明停战,先集中精力解决国内问题外,他还有个蓄谋已久的计划:除掉让他如鲠在喉的心腹大患—毛文龙。
我老爹努尔哈赤和明朝正式翻脸前,曾经低声下气隐忍过几十年,现在我根基不牢,忍它几年又何妨?如果这次能成功讲和当然最好,即使不成功,也要借着讲和时期,袁崇焕麻痹大意的好机会,奇袭朝鲜,一举消灭困扰后金多年的毛文龙(毛文龙在朝鲜有驻军和屯田)。
因此,在一片虚情假意下,双方都狮子大开口,提出了让对方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袁崇焕要求皇太极还地、还人,去掉伪号,接受明朝的册封,奉明朝为正朔。
皇太极则趁机狮子大开口,勒索大批财物,比如黄金5万两、银50万两、缎50万匹、绫布500万匹等,还要求大明解除经济封锁,和后金开市做生意。
无论对于大明还是后金来说,接受对方的条件都无异于割肉喂虎,因此谈判很快陷入胶着,双方互不让步。
就在此时,等不及的皇太极率先行动了。
天启7年正月初8,皇太极命令阿敏、阿济格等贝勒率兵3万进攻朝鲜。后金的主要目标是驻扎在朝鲜铁山一带的毛文龙,如果顺利的话,能顺便打服朝鲜就更好。
朝鲜军的战斗力不用我多说,怎么可能挡得住后金的铁蹄,而毛文龙部的主力和精锐都在皮岛,在朝鲜的是些乌合之众。因此,八旗军一路势如破竹,只用了一个来月的时间,就连下义州、铁山、平壤等许多城市,毛文龙逃入皮岛,朝鲜国王逃到江华岛。
朝鲜危急,按照惯例,自然是要向大明求援。对大明来说,无论是出于道义(属国,明朝有保护的义务,另外,别人也是因为你才和后金为敌),还是实际地缘利益考虑,都应该救援朝鲜。
所以,天启紧急下令袁崇焕出动关宁军主力趁虚进攻后金老巢,作为牵制,迫使攻击朝鲜的八旗军回援。
然而,袁崇焕对此反应却极为冷淡,相比朝鲜,他更关心的是宁锦防线,他只是让祖大寿领着9千人在三岔河装模作样地转悠了一圈,然后趁机全力抢修锦州和大小凌河。
没有明朝支援的朝鲜迫于无奈,只得向后金屈服,发誓从此不再与后金为敌,两国结为兄弟国家,朝鲜每年向后金纳贡,并允许互相做生意。阿敏等人本来还想逼迫朝鲜断绝和大明的关系,结果被朝鲜严词拒绝。由于担心袁崇焕搞偷袭,八旗军不敢在朝鲜长时间停留,所以也只能答应。
八旗军胜利班师了,大明朝堂也彻底炸锅了,大臣们群情激愤,各个都愤怒无比。
他们生气也很正常,因为这是明朝的又一次完败:不仅让后金解除了来自朝鲜方向的威胁,大明还失去了最忠诚的属国。
按照老传统,出了这么大的事肯定得有人出来背锅顶罪,这时候,试问还有比袁崇焕更好的人选吗?
大明的言官于是纷纷开始对袁崇焕群起而攻之:就是因为你瞎搞什么议和,才导致后金敢放心大胆地去进攻朝鲜,你这是中了皇太极的奸计,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之后,皇帝命你全力救援朝鲜,结果你又阳奉阴违,不听命令,坐视朝鲜战败投降,袁崇焕,你简直罪大恶极!
咱们平心而论,言官们对袁崇焕的指责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他和皇太极的议和确实加速了后金进攻朝鲜的进程。但能不能说后金对朝鲜的入侵是由于袁崇焕议和导致的呢?我看不能,因为清除毛文龙、降服朝鲜是皇太极谋划很久的既定战略,他早晚一定会做,这次只不过是恰好抓住了议和的时机而以。
袁崇焕也上书为自己辩解:你们搞清楚,议和又不是我提出来的,我也只是奉命行事罢了,怎么能把议和的锅全都甩给我呢?
之后,他还就自己为什么不出兵进攻后金老巢作出解释:后金虽然出兵朝鲜,但主力仍在国内,如果我轻率出击,实在是太危险了,很可能要打败仗。与其如此,那还不如抓住机会,稳固住关宁锦防线,作为同后金抗衡的根本。
失去朝鲜,获得锦州,这就是大明同后金议和带来的直接结果,至于是赚是赔,那就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我们也能从中看出:锦州基本就是大明向前推进的极限,因为大明已经没有第二个朝鲜可以再失去了。
对大明来说,同后金议和有得也有失,但对袁崇焕个人而言,则完全是一次灾难性的失败,让他的声望和形象直接从巅峰跌到了谷底。
当袁崇焕正在同皇太极讲和的消息传出后,明王朝举国上下一片哗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这件事来得实在太奇怪、太突然、太让人接受不了:宁远之战的孤胆英雄、宁折不弯的大明脊梁—袁崇焕竟然同敌人讲和了?这、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人设前后变化也太大了吧?
嗯,袁大人一定是别有良谋,说不定是在下一盘大棋。
一开始,大家还这样安慰自己。直到皇太极打着议和的旗号快速征服了朝鲜,而袁崇焕却全程熟视无睹、毫无作为。人们终于幡然醒悟,由希望变成了失望,再由失望变成了愤怒:狗屁的良谋,下什么大棋啊,袁崇焕分明是中了皇太极的诈和之计,被皇太极耍的团团转。
魏忠贤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撇清关系,把同后金议和的黑锅全都扣到了袁崇焕头上。
我们把你当岳飞,没想到你竟然是秦桧!
就这样,袁崇焕的口碑算是彻底栽了。
人心似水,民动如烟。人生的大起大落总是来得这么突然,要不是在不久后的宁锦之战中获得大胜,袁崇焕这次恐怕就要在劫难逃(后来还是成为被杀的罪状之一)。
之前我说过,大明有条铁律:谁不打仗,谁倒大霉!
现在我再加一条:在大明,谁要是自作聪明、胆敢同敌人讲和,谁就铁定完蛋。天启年间是这样,到崇祯时期就更加如此。
2锦州初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