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萨尔浒啊,萨尔浒!
1大明第一勇将杜松
丢失抚顺、清河,总兵以下几万官兵被杀,五六万百姓被掳走,让明朝官员彻底怒了:大明自土木堡之变后还从没吃过这么大的亏!
努尔哈赤,不弄死你,我天朝的国威何在?
面对群议汹汹的舆论,常年神龙不见首也不见尾的万历皇帝终于破天荒地露面了,他主持召开御前会议,最终决定举全国之力讨伐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你不是喜欢玩吗,那咱就玩把大的吧!
在全国范围内征兵调饷需要不少时间,在准备充分之前,最好能把努尔哈赤稳住。为此,大明拿出了当年对付丰臣秀吉的老把戏,命辽东经略杨镐派人和努尔哈赤进行议和,以拖延时间。
努尔哈赤刚得到了巨大的收获,也需要一段时间消化。于是大明和后金进入了一段短暂的休战期。
到了万历47年2月,大明的所有准备工作终于基本就绪,从全国各地抽调的人马陆续齐聚辽东,真正的大战一触即发!
在正式开始这场战争前,按照老规矩,咱们先把参赛双方的实力做个简要介绍。
后金方面相信不用多讲,大家都知道总兵力大概是6万。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明朝这边,明朝对这场战争是下了血本的,基本上把全国范围内还算有战斗力的部队都调了过来,综合各种史料考证,其总兵力大概为8万8千人。
除此之外,明朝还发动了附属国朝鲜和努尔哈赤的死对头叶赫部帮忙,朝鲜出兵1万3、叶赫部出兵2千助战。
所以综合起来,明朝方面的总兵力大概是10万人。考虑到朝鲜兵战斗力太拉胯(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表现有目共睹),他那部分人聊胜于无,大概也就能起个壮壮声势的作用,其实大明的兵力优势并不大。
说完兵力,再来看看双方部署情况,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明辽东经略杨镐的战略计划并不复杂:把明军分成4个方向,东南西北都有,最后4路大军会合于后金首都赫图阿拉,共取努尔哈赤小命。用后来的某位微操达人的话说就是:4路对进,分进合击。
不知大家怎么看杨镐的战略部署,依我看来,杨镐要想实现他这一锁链式的整体构想,有三个关键因素必须保证不能出错。
第一,时间。战场上的时间有多重要,不用多说。4路大军必须要保证出现在赫图阿拉的时间基本一致,不能这一边都打了半天,那路还在半道上磨磨蹭蹭地赶路。
第二,协同。四路大军要保证能够协同行动,互相配合。不能我这边都快被努尔哈赤打死了,你那边还在看戏。
第三,努尔哈赤的配合。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杨镐的这一战略部署,根本就没考虑过努尔哈赤可能采取的行动。想要实现杨镐的战略计划,必须是以下面的情况为前提:努尔哈赤像乌龟一样待在赫图阿拉一动不动,等着被明朝4路大军围起来群殴。
第一、第二条看起来有点难度,要做到其实也不是不可能,办法就是主帅亲自坐镇,督率大军行动,及时统一调度。走得慢的推一推、太快的拉一拉,到了战场后,一切行动听指挥,确保不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
但是很可惜,杨镐没有这么做,他选择在几百里外的沈阳坐阵指挥。事实证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高难度操作不是谁都能玩得了的,后面等他根据前线战报而改变相应部署时,黄花菜都凉了!
自己应该做到的都没做到,再指望努尔哈赤配合就更加不现实。面对杨镐的四路大军进逼,努尔哈赤的战略更简单: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玩什么花里胡哨?我只集中优势兵力!人多打人少肯定不吃亏。
交代完背景,下面就正式开始。
杨镐定的明军出征日子是二月二十五号,但是很不巧,从几天前开始,当地就刮起了大暴风雪。这暴风雪有多大呢?人走在路上眼睛都睁不开。
于是,各路将领纷纷向杨镐建议缓几天再出兵。
不用说,这是个非常合理的建议,因为在这种天气下行军,除了士兵可能被冻伤造成非必要减员外,大军还很容易迷路。
努尔哈赤又不会跑,也不用急在这几天吧?
但是,杨镐不知是哪根筋不对,突然抽风,勃然大怒(不知道他有什么可怒的):国家养你们,就是为了今天,如果你们再敢推阻,军法从事!
说完,把尚方宝剑挂在自家大门口。
得了,啥也不用再说了,兄弟们多穿点衣服出发吧。
4路大军行军路线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路由总兵杜松为主将,统兵3万,从抚顺方向出发,经萨尔浒山(界藩寨附近)、过札喀关、到达二道关与第二路军会合后,一起进攻赫图阿拉。
第二路由总兵马林为主将,统兵2万,从开原方向出发,过铁岭、越三岔儿堡,然后也是经萨尔浒山,到二道关与第一路军会合,进攻赫图阿拉。
第三路,由总兵李如柏为主将,统兵2万,从清河方向出发,过乌鸡关,直攻赫图阿拉。
第四路,由总兵刘綎为主将,统兵1万,先会和朝鲜兵,再由宽奠(今丹东市宽甸镇)出发,翻越牛毛大岭、鸭儿河等一众高山大河后,经阿布达里岗进攻赫图阿拉。
这4路大军,第一路是主力,不但兵多,路还好走。第四路刘綎最惨,不仅兵最少,而且路又远又难走。
杜松也以主力与核心自居,一到辽东就四处叫嚷:我这次一定要生擒努尔哈赤,你们谁都不许跟我抢!
杜松之前主要是镇守大西北,与西北胡人打了上百战,战无不胜,勇猛无比。西北胡人被他打怕了,因为听说明朝太师的官最大,因此给他取了个“杜太师”的外号。杜松打仗从不喊什么“兄弟们给我上”之类的口号,而是亲自带队冲锋,上百战下来,他全身上下没一块好肉,到处都是伤疤。
杜松可堪称大明第一勇将!
2月29日,天气好转后,杜松大军行动速度极快,一天之内跑了上百里,到达了浑河边。手下将领向杜松建议,当天在浑河岸边扎营,顺便让工兵架桥,第二天大军再一起过河。
但是杜松一心想拿首功,生怕努尔哈赤被别人(主要是刘綎)抢去了,下令不用架桥,大军涉水过河。并发挥他的优良传统,把衣服脱个精光,骑着马率先过河。
大家一看,也只能硬着头皮跟上。杜松他老人家一人一马过河很容易,但车营、辎重部队、大炮什么的就必须等桥架好之后才能通行。
就这样,5千车营部队被落在了后面,杜松率领2万5千人继续进发,这是杜松的第一次分兵。
3月1日,杜松和他的大军终于来到了他们的宿命之地—萨尔浒山。当时在萨尔浒山不远处的界藩寨有少量后金兵带着民夫在那里筑城,看到杜松大军后,他们退守附近的吉林崖自保。
杜松想要继续进兵,这颗钉子必须先拔掉。于是他下令,1万人驻守萨尔浒山,监视赫图阿拉方向援军,他亲自率1万5千人攻打吉林崖。这是杜松的第二次分兵。
当天下午,努尔哈赤带着他的主力6万余人抵达了萨尔浒山。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当时杜松正在奋力攻打吉林崖,他过河的大军已经兵分两处。
那么问题来了,努尔哈赤应该先打哪处的明军呢?这是个考验将领指挥水平的问题。
大部分下属都认为,应该先打杜松,因为他这边虽然人数多点,但却是在无险可守的平地之上,如果能和吉林崖上的兵马来个前后夹击,消灭他应该比较容易。而萨尔浒山上的明军是结寨据险自守,估计不会那么容易打下来。
应该说,这个意见很有道理。这也反映出在战场上一个常让指挥官十分头痛的问题:在面临诸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选择时,每个选择却都各有各的道理,看起来都无比正确,而真正能让你通往胜利之门的选择,很可能恰恰就是其中最不起眼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