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目标—大明
1决裂
努尔哈赤是什么时候和明朝开始变得关系紧张呢?应该是在古勒山之战后。此战过后,明朝也意识到了努尔哈赤的威胁,开始跟他找茬。
到努尔哈赤吞并哈达部后,大明对他的观感急剧恶化,他也正式从明朝的统战对象变为重点打击对象。
原来这家伙不是温顺听话的宠物犬,而是狡猾凶狠的恶狼。什么王台第二,呸!我看是王杲第二还差不多。
虽然努尔哈赤仍然在竭尽全力修补双方的关系(还没到翻脸的时候)。比如他曾提出,如果明朝不信任他,他愿意把自己的一个儿子送到明朝做人质,后因明朝觉得这样除了白给努尔哈赤养儿子外,不会有什么制约效果而作罢。就算到了万历43年,也就是他建元称汗的前一年,双方的关系已经非常紧张了,努尔哈赤仍然冒险亲自带队到北京朝贡,让万历帝大感意外(当年果断除掉董山的大明去哪了?)。
但是无奈双方的关系已经破裂,大明不可能再相信他的表演了。明朝于是转而和自己的老对头叶赫部结盟,经常派兵援助叶赫部,共抗努尔哈赤。
真应了那句老话——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努尔哈赤对此当然是极度不爽。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叶赫。
我可以欺骗你,但你不能背叛我!大概就是这类人的逻辑。
我本来还打算再骗你几年,等我收拾了叶赫部后再和你翻脸。现在既然伪装已经失效,那干脆就彻底撕破脸吧!
万历44年,努尔哈赤正式宣布建国,国号“大金”(也称后金),年号“天命”,自称“天任抚育列国英明汗”(有点中二)。
万历46年,天命3年,在做好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准备工作后,努尔哈赤终于下定决心—征讨大明!
随后他发布“七大恨”作为出兵借口。
至于“七大恨”的具体内容,咱们看看就可,没必要计较,因为它根本就不重要,把它当作个出兵口号就行!
从实力和地位出发,打你之前还给你个理由,算是看得起你了。君不见,就算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用一管洗衣粉为名就能灭一国!
万历46年4月14日(为避免啰嗦,以后咱们只用明朝纪年),明朝抚顺城官员收到了努尔哈赤的口信,说是明天会有三千女真人到抚顺参加马市贸易。
收到口信的抚顺官员没怎么当回事,因为他们和女真人隔三差五就要搞一次马市,这条信息实在没什么稀奇。唯一有些值得奇怪的是,这次好像比平时的人数稍微多点!
第二天一大早,果然见有浩浩荡荡的女真人群向抚顺赶来,抚顺这边也做好了相应准备,大批商人、市民及士兵相继出城,到城东门外一里处的市场准备像以前一样和女真人做生意。他们或三五成群,或肩挑手推,有说有笑地往来穿梭于洞开的城门;被迫前去管理市场的士兵则打着哈欠、骂骂咧咧地推开拥挤的人群往城外赶,全然不知一场塌天大祸就要降临到他们头上。
后金大军行动非常快,还没等抚顺这边让商人、市民走完就冲到了城门边,这下抚顺军民终于看清楚了,原来这批女真人手里拿的并不是什么人参貂皮,而是明晃晃的刀剑。
如果看到此情此景还相信对方是来做生意的,那脑袋就不是被驴踢了,而是被大象踢了。
于是,抚顺官员急忙下令:立即关闭城门,快!快!
后金兵离城门口还有一段距离,应该还来得及,抚顺官员虽然着急,但并不至于惊慌失措。
他们还是太小看努尔哈赤了,他处心积虑这么多年,为了这次跟明朝翻脸是做足了充分准备的。说不定打抚顺的攻城预案都做好几套了!
正当守门士兵听到命令,准备紧急关闭城门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大帮手持刀剑的人,他们见人就砍,跑过来与明军争夺城门,明军猝不及防,登时被杀散,城门最终也被夺去。原来努尔哈赤早就提前安排好大批内奸细作到抚顺待命,就等关键时刻来这么一手。
善用间谍是努尔哈赤用兵的另一大特点。
就这样,抚顺城东门在后金兵外攻内应的夹击下很快就失陷,努尔哈赤亲率的主力随后跟进,大批后金士兵攻入抚顺城。
随后,感到大势已去的明游击将军李永芳向努尔哈赤投降,他也很“有幸”成为第一个向女真人投降的明朝将军而被载入史册。当然,后面这种人有的是,而且比他恶劣得多的汉奸也大有人在,他们将成为未来满清统一中国的关键性力量!
努尔哈赤对李永芳的投降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喜出望外!以前只有女真人向大明投降,从没听说过大明的官员投奔到女真这边,而且还是个将军。这帮人以往见到自己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没想到也会对我屈膝,真是风水轮流转,时代要变了!
努尔哈赤特别恩遇,立即提拔李永芳为总兵(官升三级),并特许他投降时不用下跪,双方在马上拱手相见,还把自己的一个孙女嫁给了李永芳。后面这位仁兄还要出场几次,我们这里先让他到一边凉快去,接着说抚顺之战。
抚顺之战让努尔哈赤赚大发了!据史书记载,抢到的战利品分了5天都没分完,这是他起兵以来获得的最大一笔财富,也大大激起了女真人的贪欲,从此以后只要后金国内出现经济困难,他们就会打明朝的主意。
随后,努尔哈赤下令将抚顺城内所有房屋全部焚毁、城墙拆掉,再将已经一无所有的抚顺百姓全都驱赶到后金境内。
努尔哈赤的盛宴就是建立在这些普普通通的大明百姓巨大的灾难之上,所谓亡国奴也许莫过如此吧!
2再败
抚顺失守的消息传到明廷,举朝震骇,大家都很紧张。但要说最紧张的还属明辽东巡抚李维翰,毕竟他是封疆大吏,守土有责,第一责任人就是他。
于是,他紧急命令总兵张承荫立即前去截击后金军。张承荫报告说现在他手里的兵太少,只有1万人左右,请求等他集合多一点人再去。
张承荫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努尔哈赤打抚顺的总兵力是6万人,以普通明军的野战能力,6比1都不一定打得过,何况是1比6。
但是李维翰可不管这些,他对张承荫下了死命令,必须立即出发,否则军法从事!张承荫无奈怀着必死之心出发。
结果没有任何意外,1万明军全军覆没!总兵张承荫、副将颇延相、游击梁汝贵全部战死。
大家不要以为李维翰作出这样蠢得令人发指的决策是脑子进水了,或者是努尔哈赤派来的奸细。其实他也是有苦衷的,一句话:想活命,他就必须这么做。
因为李维翰是懂政治的,此时他最关心的不是打不打得赢,而是有没有打。如果让努尔哈赤大摇大摆地来,带走所有的百姓和财产,又大摇大摆地走了,而他全程不放一枪、不派一兵,相信后面明朝言官的口水都能把他淹死。
打不打得赢是能力问题,打不打则是态度问题。打输了,最多就是罢官回家,没打,就要坐牢杀头!
这就是现实的政治,丑陋但非常真实。事实证明,后来那些敢于挑战它的人,无论其有多厉害,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后面出场的辽东猛人熊廷弼和袁崇焕悲惨的结局就是明证。
就在明朝官员还没有从抚顺失守、总兵战死的噩耗中回过神来。到了7月,又有个重磅消息传来,辽东重镇清河城也失陷了。
清河城地处交通枢纽,是沈阳和辽阳的屏障,它的失陷意味着沈阳和辽阳将直接成为最前线,朝不保夕。
努尔哈赤打清河还是老一套办法,外面后金兵进攻,里面奸细趁机作乱,内外夹击之下,清河城坚持了一天就被打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