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新时代“薪”女性,掌握六大黄金存折
第15章新时代“薪”女性,掌握六大黄金存折(5)
派克巴洛特是法国国家马戏团的著名驯兽师。他有一个狗与小马的节目非常受人欢迎,尤其是他训练狗的样子特别有意思。旁人会发现,当狗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时,派克巴洛特便会去拍拍它,夸奖它,还给它肉吃,并逗它一阵子。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玩艺儿,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大多数驯兽师都采用这样的方法去训练动物。这对你是不是有所启发呢?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我们的社会提倡奉献和利他精神,但这只是一种最高层次的人际交往境界,很难要求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
人为什么需要与人交往呢?尽管每个人具体的交往动机各不相同,但最基本的动机都是为了从交往对象那里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实际上,人际交往中的互惠互利也是合乎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所谓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人们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粗略地可以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现实中人们时常会自觉或是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有时候既使是功利目的交往,也会使人彼此产生感情的沟通和反应;有时候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交往,也会带来彼此物质利益上的互相帮助和支持。还有,在人的各种交往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的需求。换言之,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得到自己需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既有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所以,按照人际交往的互利原则,人们实际上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既然人际交往是互利的,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那么人际交往的延续就有一个必要的条件: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生活中常常见到有人抱怨朋友缺乏友情,甚至不讲交情。其实说穿了,抱怨的一方往往是由于自己的某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而这种需要往往也是非常功利的。所以,我们不必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情”,也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没有“友情”。我们只需要坦率地承认: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既要感情又要功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常规策略;需求平衡、利益均等,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必要条件。
当朋友之间的交往出现障碍时,我们还是先看看在人际交往上哪里出现了毛病才是。
心理学中人际交换交易的六大定律之一的价值实现定律指出:追求社会报酬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而交换交易则是实现社会报酬的基本途径。
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得到的报酬,往往会使其他人付出一定的代价。人们之所以通过社会交换形式进行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能从他们的交往、交换中得到某种益处。进一步看,我们还会发现,基于人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主义原则,在交换过程中,人们在各种可供选择的潜在伙伴或行动路线中进行选择,具体方法是:按照自己的偏好等级,对其中每个人或行动的体验或预期的体验作出比较、评价,然后从中选出最好的、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交换伙伴。
当然,帮助别人时也要掌握一些基本要领,如施恩时不要说得过于直露、挑得太明,以免令对方感到丢了面子、脸上无光;已经给别人帮过的忙,更不要四处张扬;施恩不可一次过多,以免给对方造成还债负担,甚至因为受之有耻,与你断交;给人好处还要注意选择对象,像狼一样喂不饱的人,你帮他的忙,说不定还会被反咬一口。
总之,亲爱的女性朋友,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做热心人,见到给人帮忙的机会,要立马冲上去,因为人情就是财富,人际关系一个最基本的目的就是结人情、有人缘。要像爱钱一样喜欢情意,方能左右逢源。求人帮忙是被动的,可如果别人欠了你的人情,求别人办事自然会很容易,有时甚至不用自己开口。做人做得如此风光,大多与善于结交人情、乐善好施有关。交往中别忘了施小惠,这是人情关系学中最基本的策略和手段,是开发利用人际关系资源最为稳妥的灵验功夫。
无事也要常登三宝殿
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一日大家伙儿在怡红院说笑,说起暹罗进贡的茶,大家都说不好,唯独黛玉说吃着好,于是凤姐就说她那儿还有,黛玉道:“果真的,我就派丫头去取去。”凤姐道:“不用取去,我打发人送来就是了。我明儿还有一件事求你,一同打发人送来。”林妹妹说:“你们听听,这是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叶,就来使唤人了。”想想若不是凤姐有先见之明,便贸然叫她做事,岂不更得罪了她?又或者,黛玉有一点不愿意,只推说身上不好,懒得动,也就推得干净,谁也拿她没辙。
生活中的友情也是如此。如果平时没什么联系,只是等到需要朋友帮忙了才去登门造访,不免令人怀疑在利用自己。至少,这种情形无法发展成健全的人际关系。因此,平时有事没事常到朋友家做做客以加强联系与沟通,看来还是必要的。
现代人的交往常遭遇这样的尴尬:对交情一般的人,有事要找对方的时候,少不得先联络感情。有人是先在电话里寒暄几句,也有人提前十天半个月先找对方吃个饭、叙叙旧。可不管哪种方式,一旦对方发现了真相,心里难免不舒服,“原来你是利用我的感情!”为什么“临时抱佛脚”如此令人反感?为什么太“势利”的朋友不招人待见?
其实,之所以感到失落,是因为我们还固守着“熟人社会”中形成的许多期望:有几个挚爱的亲人、许多熟人、不多的一些生人。而在人员流动比较大、不稳定的城市群体中,人们忙于应酬的结果,放眼望去,才发现自己的朋友都是泛泛之交,熟人和亲人却是寥寥无几,这种落差促成了都市人内心里深深的寂寞。
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对那些你想与之交往的人,在大家都空闲时,不妨登门造访,多聚聚,即使是无目的地一起做些琐事,闲聊、闲逛,也有益于心灵,也能在危急时“得道多助”、有求必应。
小张曾偶然去一位做老板的朋友的公司玩,发现他用半个早上的时间在打电话:“老张呀,儿子上幼儿园的事情搞好了吗?”“王姐,还胃疼吗?”“小岳,猫做绝育了吗?”
朋友十分不解,就问她的老板朋友,这算是做生意吗?都是些琐事啊。
结果,老板朋友见怪不怪地反问:“你想怎么样?半年一载不来往,无事不登三宝殿。可是,等到你登的时候,人家还认识你是谁吗?”
一句话,也许会让我们所有的人都哑口无言。的确是的,对朋友,有时候的确需要一点虔敬之心。当他是至爱至重要的人或者三宝殿,别忘了有事没事去溜达一下,也许浇浇花,也许看看夕阳,哪怕什么也不做呢,总比完全不搭理要好!
无事也登三宝殿,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诉诉苦、谈谈工作、谈谈未来,不也挺好?
周末,小齐和老魏一起去找依依玩,在那儿住了一夜。一时间,才发现朋友们偶然聚聚竟会有那么多感触。
小齐说,依依现在好忙,没怎么变;虽然老魏说她现在不再像个学生了,更像是个工作的人,可实际上又没什么变化,衣服没变,人也没变,做事的方式也没变,只是角色定位变了而已,而且,每次和同学、朋友、老乡聚会,老魏都是最大方的那个人,从来不吝啬。
等到众人问到小齐过得怎样,小齐才意识到,其实自己的日子就是混着过……曾经的辉煌成绩已成过去,明天到底会是怎样的,多彩还是黑白呢?小齐在朋友们的聚会中才忽然发现,自己如今的日子原来平淡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