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没地儿说理 - 大明,老道士每天都盼着我进步 - 卿岁岁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31章没地儿说理

“确实没地儿说理去。”陆绎点点头,若是这人说的话属实:“闹大了的话,你也是要被治罪的。”

人情世故是生活里的智慧,可一旦上了公堂就要讲证据。

那印只要盖下去,别说你收到了五千两的白银,就算是你只收到一两银子,那你也是收了一万两银子。

“可不就是这个道理,闹起来我非但讨不到一点儿便宜,还要倒喝上一壶,他们太狡猾了。”

“他们就是打量着我好压制,料定了我不敢得罪州衙的账房先掉银,料定了我不敢把这事儿闹大。”

李景萃红着眼,手紧紧攥成了拳:“我也有父母妻儿,我不想他们因为我而被连累。”

“所以我只能吃下这个哑巴亏,每每想起此事我就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提剑杀到州衙去却又不敢。”

“只是可怜了百姓,原本他们日子能够过得更好一些,只因我的一时疏忽,唉,我真是不该……”

陆绎在现代的时候也算是阅人无数,自认看人还是有些本事的,对他说的话也信了一大半儿。

“可你把这话原原本本同我说,不怕将来被追究吗?”

既然咽下了这个哑巴亏,那又何必说出来呢。

“你们锦衣卫如何办事我也知道。”李景萃倒是坦诚:“既已经盯上此案,不弄明白是绝对不会罢休的。”

“我把话说清楚,既省你们的事,将来就算追究也能免我些罪受,总之瞒着你们是不可取的。”

从一开始他就想明白了,只要上头有人来查他就说实话。

反正他又没拿一分钱,杀头他也能跪得堂堂正正。

今晚陆绎便直接住在了县衙里,跟着来的几个兄弟出去探案的,也纷纷办完事儿回来了。

得出的结果是李景萃确实是好官,深得当地百姓的敬重,而账房师爷确实只运了五千两来。

因为那天有人看到李知县,确实是回去拿了印出来,先在县衙门口盖了印,州衙的人便匆匆离开。

李知县让人将银子抬进去后,没过一会儿就急匆匆地让人套马,直奔州城那边去了。

长文轻声道:“公子,来福兄弟在州城探到,隆庆的知州大人王庆来,有一处不为人知的宅子。”

“在朝廷的赈灾银到后,便搬了好几个箱子进去,他进宅子去查到了三万两官银与七八个满满的粮仓。”

“怀来县那边儿倒是收到了足额一万五千两白银,李知县收到五千两,加上那王庆来的三万两,便应该是五万两白银。”

“已知这银从董其中手中出去后,就只剩下了六万两白银,所以巡抚御史岳登峰应该是拿了一万两白银。”

“至于其余的四万两,据董其中交代按照以往的惯例,应该是上头那几位……侍郎大人和几位员外郎分了。”

如此一来,这钱的来历不就已经齐了?

“这种事能说应该吗?”陆绎抬头,看着长文道:“万一冤枉了岳大人,或是少算了赃又怎么说呢?”

好的很啊!

十万两白花花的赈灾银,最后用到赈灾上的一万两银子都没有,他们这些人直接吃了九成以上!

百姓们一文钱也没见到就先不说,还要靠出苦力给富人修缮房屋,才能获取一碗稀汤刮水的粥。

怪不得都说历史上的张居正,给大明王朝续命七十年呢。

这要是换了他来可受不了这气,早就逼上梁山造反去了。

历史上要是没有张居正,只怕那个吊歪脖子上死的皇帝。

恐怕就是小万历了吧?

岳登峰此时正和王庆来他们打马吊,连赢好几把的他心情正好,听到陆绎的名字也丝毫不害怕。

“别说陆家和严家是儿女亲家关系,就凭陆绎拿了你的钱,这事儿便也不需要再费心了。”

“至于我,只要王大人不提,就不干咱们的事儿,让他们随便捉几个京里的主事、给事中这事儿也就罢了。”

他们这些地方上的人,都是迫于京官儿威严的可怜官儿。

顶多训斥几句办事儿不利,到时候写个请罪的奏疏就成了。

“巡抚大人说得是。”

王庆来也觉得应该无事,再说他也给严阁老去信了。

“等待过几日那孩子离开隆庆,我便托人将给巡抚大人辛苦钱,送到大人扬州家去。”

哪怕是看在自己母亲大人的份上,严阁老也会保自己,陆家也定会给严阁老的面子。

闻言岳登峰高兴地点了点头,还不忘嘱咐他道。

“记得找私家的漕运,千万不要用咱们官家的。”

王庆来连声说明白。

如今这世道官家的运路东西易丢,丢了还不好大张旗鼓地找,只有走私家的漕运东西才能全须全尾地到地方。

陆绎先装着已经离开隆庆回京,实际上却又半路乔装打扮折了回来,并跟着王家的下人找到了刘氏漕运。

在王家的下人离开之后,拿出北镇抚司的令牌让他们打开箱子,这当然不合江湖规矩的。

所以刘氏漕运的工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敢做主,最后只好匆匆去请家主过来,

他们的家主是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望着锦衣卫的令牌,还有自家的商誉纠结了半天还是道。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