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九 - 类经 - 张介宾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类经 >

卷二十九

会通类一、摄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见疾病类五。

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阴阳四。

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运气三十五。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运气三十二。

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运气四十三。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疾病二十七。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脉色九。

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阴阳二。

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针刺十三。

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心欲实,令少思。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大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运气四十一。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疾病六十七。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忻忻,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藏象三十。

二、阴阳五行

黄帝问曰:余闻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上与《六节藏象论》同,详运气一。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阴阳者数句与《五运行大论》同,详运气类四。又手足阴阳系日月篇亦同,见经络类三十四。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复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见经络类二十九。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运气三。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运气三。

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疾病五。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摄生五。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疾病十三。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脉色类七。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疾病三十四。

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疾病八十四。

东南方阳也,阳者其精降于下,故右热而左温;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运气十六。

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经络三十。

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运气三十二。

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运气十。

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摄生类六。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经络二十九。

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三阳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理。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二阳者,阳明也。一阳者,少阳也。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独使。疾病七。

帝曰: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阳明何谓也?两阳合明也。厥阴何也?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运气三十三。

太阴藏搏者,三阴也。一阴至,厥阴之治也。太阳藏何象?象三阳而浮也。少阳藏何象?象一阳也。阳明藏何象?象大浮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脉色十五。又三阴三阳次序,详疾病七。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疾病三十九。

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足之阳者,阴中之少阳也;足之阴者,阴中之太阴也。手之阳者,阳中之太阳也;手之阴者,阳中之少阴也。腰以上者为阳,腰以下者为阴。其于五藏也,心为阳中之太阳,肺为阳中之少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脾为阴中之至阴,肾为阴中之太阴。经络三十四。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针刺九。

人有阴阳,治分五态,藏象三十。

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针刺三十一。

阴者主藏,阳者主府;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针刺二十八。

三阳在头。三阴在手。脉色二十六。

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疾病二十。

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针刺二十二。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论治八。

所谓阴者,真藏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所谓阴阳者,去者为阴,至者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脉色二十六。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疾病六十七。

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疾病三十四。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写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精,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脉色九。

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疾病七十九。

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脉色二十六。

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刺五十九。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疾病二十四。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