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 - 类经 - 张介宾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类经 >

卷三十

会通类七、气味

气者,有真气,有正气,有邪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正气者,正风也,从一方来,非实风,又非虚风也。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见疾病类四。

肺者气之本。藏象二。

气因于中。疾病三十四。

气内为宝。论治十八。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藏象九。

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藏象二十七。

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经络二十三。

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疾病七十九。

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经络二十四。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藏象十二。

食入于阴,长气于阳。疾病六十四。

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主阴,浊者主阳。藏象十九。

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其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满于胸中,肝浮胆横。当是之时,固比于勇士,气衰则悔,名曰酒悖。藏象二十一。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刺八。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疾病二十一。

治其王气,是以反也。论治七。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疾病五十八。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论治类八。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阳一。

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故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藏象十一。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论治七。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论治三。

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运气类四十一。

帝曰:五味阴阳之用何如?岐伯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耎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论治四。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臭腐。藏象四。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写之。心欲耎,急食咸以耎之,用咸补之,甘写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写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写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写之。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耎,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疾病二十四。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九针论》曰: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疾病二十五。

厥阴在泉为酸化;少阴在泉为苦化;太阴在泉为甘化;少阳在泉为苦化;阳明在泉为辛化;太阳在泉为咸化。运气二十四。

帝曰: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写以酸,其补以辛;火位之主,其写以甘,其补以咸;土位之主,其写以苦,其补以甘;金位之主,其写以辛,其补以酸;水位之主,其写以咸,其补以苦。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写之,以甘缓之;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酸收之;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写之,以甘缓之;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写之,以咸耎之;阳明之客,以酸补之,以辛写之,以苦泄之;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写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运气三十。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疾病五。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藏之气也。藏象八。

甚则以苦泄之。运气十七。

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脾,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藏象五、六。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疾病六十一。

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论治九。

有病口甘者,名曰脾瘅。有病口苦者,病名曰胆瘅。疾病六十一。

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针刺四十七。

八、论治

不治已病治未病。见摄生类七。

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治;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脉色十二。

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阴阳四。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运气二十四。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不必治,治之无功矣。藏象十一。

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写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经络十二。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针刺九。

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脉色二十五。

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针刺十三。

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脉色十七。

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论治十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