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 类经 - 张介宾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类经 >

卷三十一

会通类十二、疾病(上)

会通十二类,惟疾病一类浩繁难悉,今所采者,或摘其要,或总其题,观者仍当于各类细求之。

(一)阴阳病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藏。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见疾病类十三。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阴阳三。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阴阳二。

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为不表不里,其形不久。针刺三十一。

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喑,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疾病二十五。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疾病二十。

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疾病四十八。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阴阳一。

邪之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疾病十九。

阳气者,烦劳则张。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疾病五。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疾病六十七。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阳一。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一。脉色三十三。

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藏象二十四。脉色二十六。

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经络二十二。

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脉色二十二。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脉色二十一。

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疾病四十五。

阴阳如一者,病难治。针刺二十三。

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疾病十一。

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疾病三十一。

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脉色二十九。

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俛不伸。疾病六十九。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针刺五十三。

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结阳者,肿四支。结阴者,便血一升。疾病六。

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藏象九。

阳重脱者易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藏象三十。

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针刺二十五。

(二)经络藏府病

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府;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见论治类八。

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破,毛直而败。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经络三十一。

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针刺三十。

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络,孙络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疾病十九。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针刺十四。

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卒心痛暴胀,胸胁支满。邪客于手少阳之络,令人喉痹舌卷,口干心烦,臂外廉痛,痛不及头。邪客于足厥阴之络,令人卒疝暴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头项肩痛。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邪客于掌臂之间,不可得屈。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邪客于足阳明之络,令人鼽衄上齿寒。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无故善怒,气上走贲上。邪客于足太阴之络,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邪客于五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针刺三十。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邪在心,则病心痛善悲,时眩仆。针刺二十五。

六府之病: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月重感于寒即泄,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膀胱病者,小便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针刺二十四。

喜乐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疾病二。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藏象二十四。

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针刺三十一。

风伤肝,燥胜风;热伤气,寒胜热;湿伤肉,风胜湿;热伤皮毛,寒胜热;寒伤血,燥胜寒。藏象六。

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疾病二十五。

忧愁思虑即伤心。饮食劳倦即伤脾。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运气四十四。又疾病三略同。

情伤五藏者,病死有时。五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藏象九。

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故咳而泣出矣。疾病五十八。

肺病者,喘息鼻张;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脉色类三十一。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也。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针刺四十七。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