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腊月,迎来一场大雪
天气进入腊月以后,江淮大地上飘落了一场雪。雪纷纷扬扬,下了三天三夜。开始,雪花时落时停,断断续续,从腊月初二傍晚,一直下到初五中午。 初四早晨六点,陈智昌打电话给严东:“你开车来所里接我,我们去淮源抓人。”
“下着雪呢,去吗?”严东问,他心里狐疑,平时晴天不行动,这天上飘着雪花,寒风呼呼地刮着,却要去抓人。
“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天气行动,命中率才高。”陈智昌说。
六点四十分,严东开车来到城西派出所,陈智昌和一个年轻的警察已经等在所里。没等严东下车,陈智昌和年轻民警走出房门,拉开车门坐进去,说:“赶快打开空调。”
轿车沿着101省道,先到珠城市,然后再沿着淮河北岸公路,行驶三十五里路,就到了淮源县城。平时不下雪,从枫杨到淮源,开车四十分钟就可以了。今天,严东整整开了一个半小时。
他们首先来到淮源县公安局,局里给他们安排一名治安大队的警察配合工作。
杨治淮给严东打过电话以后,严东及时把情况向陈智昌做了汇报。陈智昌作为严东把兄弟三哥,当然希望把杨治淮盗车列为刑事案件,然后向淮源县公安局发出协查公函。
但淮源县公安局回复说:“他这个不能算是刑事案件,杨治淮把车开回去以后,到公安局进行了备案,被定性为经济纠纷。”
而在枫杨,还是按照盗窃立案,进行侦查的。
淮源县治安大队那名警察说,他们掌握的情况是:杨治淮在淮城镇西关租房居住,具体住址不详。他可以配合陈智昌他们去西关一带搜查。
严东开车。带着三个人来到西关。
这是一个老旧居民区,方圆有五公里,全都是旧式的瓦房,平房,也有少数两层小楼。没有规划,也没有像样的道路,片区和片区之间,由几条宽宽窄窄不等的水泥路连接着,分切着,路面老旧,许多地方坑坑洼洼。轿车没法开进住区里面,严东就把车停在一条名叫荆山路的头上。四个人分为两组,包片去搜寻杨治淮,寻找被盗车辆。
淮源治安大队民警和城西派出所的小刘一组,严东和陈智昌一组。
西关房子建的极为杂乱,住区内都是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严东和陈智昌沿着小巷小路,一家一家排查。因为下雪,绝大多数人家都关着门,每到一家,他们都需要敲门喊话。老乡开门,有的很热情,对问话有问必答,提供线索。有的,表现出不耐烦,但碍着是警察办案,嘴里回答三个字:“不知道”,“不认识”,匆匆关上门。
雪一直在下,世界一派雾蒙蒙,白茫茫的。西北风呜呜地刮着,吹到脸上像刀子一样,缫的脸生疼。
严东和陈智昌两人,从九点钟开始,沿着居民区一直向前排查。这条巷子走到头,再拐进下一条巷子,这个片区排查完了,再换到另一个片区,继续数居民家的门鼻子。傍中时分,雪大了起来,雪花由细细碎碎、稀稀拉拉变成了密密麻麻,雪片儿大如鹅毛。一条条小道、小巷,人们清扫过的地上又落了厚厚的一层,走在上面,又湿又滑。
搜寻了大约二十多条巷子,访问的人家不下好几百户。刚开始,严东就问:“三哥,我们这种方式,能找到老杨吗?”
陈智昌说:“当地公安局就给我们提供这些线索,不这样,你有什么办法呀?”
“我觉得这不是办法。”严东说,“你想,这么大一片区域,别说他不一定住在这里,就是住在这里,我们也难找啊。”
“你说的对,但我们没有更详细的线索,想早日破案,给你找回汽车,可不就得这样大海捞针吗?”陈智昌说。
“我们不如换一个思路,由找人变成找车。车的目标比较大,不容易藏匿。比如一条巷子,一眼望去,能看老远,这样,我们的效率就会好许多。”严东建议。
“你的建议不错。但是,找车也有问题,他要是把车锁到别人的仓库里,藏到厂里去,我们到哪儿去找啊?既然他把你车开跑了,是不大有胆量像正常人那样,当成交通工具开着到处跑的。”陈智昌说。
严东想想也对。来都来了,还是继续找人吧。
几个人找到中午十二点多,又冷又累,大家都饥肠辘辘,陈智昌说:“安排吃饭吧。”
严东开车拉着大家,回到淮源县公安局对面一家饭店。坐下来,陈智昌拉着淮源县公安局治安大队的小项去点菜。
吃饭时,小项说:“陈指导员,你们这种找法,太渺茫。要想破案,还得借助我们局。局里不支持,你再下功夫都难以破案。”
陈智昌赞同地点点头。
吃过饭,严东给陈智昌、小刘、小项每人拿了一条红塔山香烟。
小刘说:“我们还去找吗?”
陈智昌说:“回枫杨,不找了,回去再想办法吧。”
刚刚上路,林扬给严东打来电话:“雪下的大,路上千万要注意安全,慢慢开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