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大菜篮子工程
下午,严东在糖酒公司的厂里忙碌着。门口,一个人夹着一只黑色公文包,无声无息地走进来。他站在液体包装机前,静静看着工人生产。 陈海燕抬起头,见他一直专注地看着她拾起一袋袋酱油,装进纸箱里,装满二十袋,推给后面的邵文秀。邵文秀手里拿一卷印有“万士饮食品有限公司”字样的胶带,麻利地封箱,然后搬到旁边,码成一堆一堆。
陈海燕问:“请问,你找谁?有事吗?”
“我找你们严总。”来人说。
“严总就在那边。”海燕抬手指着不远处的严东,跟他说。
“我知道。”
听见说话声,严东调头发现了马继华。“马主任,你怎么来了?”
“我来看看你,看看你的厂。”马继华永远都是嘴上挂着笑,一笑起来,嘴巴就呈“o”字型。
“你也不事先打个电话,还搞微服私访?”严东跟他开玩笑。
马继华把严东拉到旁边,小声对他说:“今天我来找你,是有一个好事要告诉你。”
“什么好事?”严东好奇地问。
“我们计委有一个项目,由我分管,跟你对口,我想让你报这个项目。如果申报成功,那可是一大笔扶持资金啊。”马继华神秘地说。
前不久,马继华由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科长调任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分管项目申报、审批。省里立项了一个“大菜篮子工程”,专门扶持农业产业化领域里的“菜篮子”企业,像专业蔬菜种植,肉食品养殖、加工,都在这个范畴。严东的酱醋,作为调味品,自然也属于菜篮子项目,马继华就想给他申报,特地过来找他。
“继华,谢谢你,刚到计委就想着我。”严东说。
“是兄弟,就要为弟兄们着想,何况你企业符合政策。”马继华说。
马继华是前几年调走的陈品先县长秘书,陈县长临离开枫杨前,问他有什么要求。
马继华是个老实人,就如实回答:“只要能跟着你,我什么要求都没有。”
“我马上要走了,你跟了我一场,在我离任前,总要给你一个交代。”陈品先说。
因为他没有明确要求,陈县长就自作主张给他安排到英涧乡担任党委书记。不料认命下来后,他吓坏了,跑到陈品先办公室,痛哭流涕地求陈县长,无论如何不要把他调离办公室:“出了政府办,我什么都干不好,乡镇那么一个大摊子,我哪里能胜任呀?”
看到他为难的样子,陈品先无奈地摇摇头,手指着马继华的脑袋,“你呀,你呀,人家头钻尖了想谋个书记乡长,我给你谋下了,你还不敢当?”
就此,马继华在他副科的岗位上继续待下来,一待就是四五年。今年四月份,被调到计委当了副主任。
严东问:“申报这个大菜篮子工程,我们需要怎么做?”
“你需要做一份申报材料。材料中体现出企业规模,年产量,产值,关键是你的企业拉动了当地多少农户致富。”马继华说。
“我们也没有拉动任何农户呀?怎么报啊?”严东为难地说。
马继华说:“你就不要操心了,申报材料我来给你做,政府这块,有固定格式,你们也做不好。”
“那就谢谢你了。”严东感激地说。
接着,马继华拿出笔,询问严东生产情况。
严东告诉他:“我们现在每天的产量大约三十吨,营销额三万二千块钱。”
“你们这个产销量,按照月度计算,产量每月九百吨,一年就是一万零八百吨。产值是每月九十六万元,一年一千一百五十二万。”
计算之后,马继华沉吟半晌,突然抬起头说:“你这个规模,有点小,我给你适当往上调一调。不然太少了,报上去批不下来,还浪费今年的指标。”
严东说:“你看着办,政府的事情,我不懂。”
“这个交给我,你放心吧。”马继华说,“你这个产业,有没有延伸?上回吃饭时,你说要生产酱色,酿造酱醋,那可都需要原粮。把这部分加进来,可以增加砝码,申报成功率就大大提高了。”
严东现场跟马继华计算酱色和米醋的设计产量,需要的原料,折合成田亩数。最后得出: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山芋八百亩,种植水稻五百五十亩。
一周以后,马继华打电话让严东到县计委,把他编制好的申报材料给严东看。
材料上,几组数字赫然映入眼帘:万士牌酱醋年产量十二万吨,产值一亿三千万。原料需求拉动当地山芋种植面积一万亩,水稻种植面积七千亩。
严东瞪大眼睛:“马主任,这个添加的是不是离谱了?”
“没关系,只有这样,才见规模,有规模,才能批的下来,扶持资金才会可观。”马继华笑着说。
更离谱的还在后头。
两个月后,市计委(此时,楚州地区行署撤销,改名为楚州市)给省计委的申报数据成了:枫杨县万士饮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酱醋三十万吨,产值二点八亿元人民币,实现税利二千五百万元,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山芋十万亩,种植水稻十五万亩。
严东目瞪口呆。反应过来后,他赶忙向马继华提出:“马主任,这个菜篮子工程,我不报了。”
马继华惊异地看着严东:“你怎么啦?”
“我不敢报了。你们这也太假了,以后出事,我可承担不起。”严东说。
“申报项目能出什么事?无非就是夸大了一点而已。”马继华这会没有笑。
“这是夸大一点吗?”严东问马继华,也仿佛在问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