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为哥哥求职
晚饭后,王凤芝打了一盆热水,严东坐在沙发上,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 外面,有人轻声敲门。
严菡跑出去,打开门,高晶琳和老公赵兴走了进来。两个人手里提着礼品。
严东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晚登门,而且买了好几盒礼物,有牛奶,健力宝,水果,还有两瓶沙河王酒。这些年来,从来都是逢年过节,严东登门去给高晶琳送礼,今天晚上居然反过来了。
严东赶忙穿上拖鞋,请高晶琳两口子落座,手指着高晶琳放在门后面的礼物,嘴里结巴地说:“你们这是干嘛?这么晚了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高晶琳笑起来,笑得很有分寸,说:“没什么事儿,就是过来坐坐,聊聊天。”
严东给他们泡了两杯茶,王凤芝洗了一盘水果端到茶几上。
高晶琳从酱醋销路,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拉家常式向严东打听着。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她坐着,不急不躁。有几回,赵兴耐不住,想说话,都被高晶琳用眼神制止了。
严东猜测,高主任肯定有事,但他们刚进门时,他已经问过了,就不好再问。
十点多钟了,高晶琳看了看手腕上的小坤表,说:“哦,天不早了,我们告辞了,你们也休息吧,明天还有工作。”
说完,站起身往外走。走两步,站住,回头对严东说:“我哥,你认识的,在文化馆上班,几十年了,一直是工人身份。现在单位精简机构,我尽管上下给他活动,求爷爷告奶奶,幸好没有被精简掉,但不上班了,每个月拿半额工资。你看可能在公司里给他安排一个事做?今晚听你说了公司的情况,我感觉现在你发展的很好,也是心血来潮,随便一说,要是为难,只当我没说。”
严东明白了她来家的用意,也证明了自己的猜测,她不会无缘无故来闲坐一晚上。
自从白云天带着他认识高晶琳,这些年来,她也帮了自己许多忙,多次为他解决资金难题。尽管有时候因为自己筹措不出资金还贷让她恼火,曾经说过一些难听话,但总体上人家对自己是有恩的。想到这里,严东一口答应下来:“高大姐,我随时欢迎老哥来我这里帮我。”
高晶琳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严东,你这么客气,你能用他,是给我面子,给他机会。”
“他什么时候过来上班?”严东问高晶琳。
“你如果需要,他随时随地都可以。”高晶琳说,“这样吧,明天上午,我跟哥说一声,后天就来向你报道,可以吗?”
严东忙说:“可以,可以。”
“那你考虑,让他在厂里做什么呢?”高晶琳站在客厅门口问。
“做销售可不可以?”严东不假思索地随口而出。
“销售就怕不行,他年龄大了,早出晚归的,就怕吃不消。”
“他有什么特长?”严东听出了高晶琳话里的意思,谨慎地问。
高晶琳笑起来,说:“他还真有特长,但那特长你暂时用不上。当年,他可是靠着一手的好字画进的文化馆,这些年,馆里办画展,出海报,都是他一手操办的。”
严东也笑了,说道:“我们是用不上。就让他在厂里管生产吧。”
现在,管生产的是武言航,如果老高管了生产,武言航将何去何从呢?但话已出口,没法收回。
“管管生产,记记账,他倒是没有问题的。我把他交给你,就是你的员工了,怎么安排,你看着办。”说完,高晶琳告辞回家了。
高晶琳兄妹两人,哥哥名叫高永觉,当初也是一位文艺青年,写得一手好字,画得一手好画,被录用到县文化馆专门为县里举办的一些活动写写画画,在七十年代中后期,人送绰号“高一手”。
近年来,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许多传统的东西逐步被边缘化,被淘汰。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红火的文化创作、表演队伍,被当代流行的歌舞等文化元素代替,没有了市场,被挤压了空间。精简机构时,大量的人员下岗失业,或者买断工龄。
高晶琳不愿意让哥哥丢掉饭碗,上下为他活动,最后总算保留了工作。文化馆领导对高晶琳说:“保留公职,但是没有事干,可以不来上班,只能给他发一半工资。他可以自己去找一份工作,我们不阻拦。这是我们最大限度的处理方式了。”
高晶琳想想,只能这样了,能保住工作就有指望。于是,她想到了严东,想把哥哥安排到严东公司里来,拿一份工资保障生活。
第三天早晨,严东来到厂里,老远就看见高晶琳带着哥哥,站在厂门口等严东。
严东打开厂门,先带着老高参观了一下生产情况,安排他做了保管员兼发货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