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第一批产品做砸了
枫杨县社会信息事务所名存实亡。在生产酱油、醋之前,严东想给自己产品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再用社会信息事务所作为生产单位显然不合适,他要重新注册一个厂名。 他想枫杨尽管只是一座县城,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更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地。坐落在花铺廊大街南面的鼓楼上,当年朱元璋亲笔题写的“万世根本”四个大字,历历在目,他希望自己打下的基业千秋不老,万世长存。
严东想到雕刻在鼓楼上朱元璋的亲笔题词:“万世根本”,干脆,公司就叫“枫杨县万士饮食品有限公司”,“万士”通“万世”之意。他不是朱元璋,不是皇帝,他不能像朱皇帝那样豪壮,立万世基业。他要隐晦一些,叫万士,除了谐音“万世”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希望自己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将来拥有上万员工。一方面拉动社会就业,为社会做一份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体现企业规模,实现他的人生价值。酱油、醋的品牌就叫“万士”。
珠城市塑料制品厂按照严东的理念,为他设计了包装,制作了logo。第二年,产品打开市场以后,严东找人重新设计,到县工商局申报了商标注册。
提回包装膜,严东一个人忙不过来,打电话把吴正清请了回来。
正清说:“哥,过去,我是作为司机来给你开车的。现在,你的车卖了,没车开,但我仍然跟着你干。”
严东根据自己“研制”出来的酱醋配方,小心仔细地生产了一缸酱油,又生产了一缸醋。他把酱醋拿回家,让王凤芝烧菜,检验它们的品质是不是过关。
王凤芝用自家的酱醋做出来菜,跟商店里买的几乎没有差别。
严东很高兴。第二天,他背了二十袋酱油,二十袋醋,从枫杨汽车站坐车下乡镇去推销。
他第一站来到李庄街,在镇子西头下车后,一家一家批发部往东头推销。有些客户过去卖过清凉世界,对接起来就比较省心,他们笑着问严东:“你不光做饮料,还生产酱醋啊?”
严东告诉他们,这个是刚刚上马的项目,带一点儿样品,请大家帮忙销售。
他说着话,拿出一袋酱油,用剪刀在拐角剪一个豁口,倒在客户家的碗里,让人家检验。对方看成色,闻味道,最后又伸出手指,蘸一点儿放进嘴里品尝,感觉不错,就问他价格。
枫杨市场上畅销的袋装酱醋,主要有两个品牌,一个是珠城市的百年老厂“工太酱品厂”生产的“工太”牌酱醋,还有一个是淮南市酱醋厂生产的“纯雁”牌酱醋。这两个品牌在枫杨的批发价都是六毛一袋,一袋一斤。
严东说:“我们是新产品,一袋一斤,让利给客户,每袋四毛五。今天先来征求意见,看看你们能订多少。”
严东每到一家,如法炮制。李庄联系了几家,又坐上农班车来到黄湾,黄湾的批发部联系好,又坐车去了早乡,直到二十袋酱油和二十袋醋展示完了,才坐车返回枫杨。
也有老板不解,问:“严老板,你怎么还背着样品来推销啊?直接开车,拉上产品,都是老主顾了,谁家还能不给你面子?”
严东不好意思告诉人家车子卖掉印包装膜了,就尴尬地笑着说:“新产品,还是请你们品鉴一下好,过去,你们只知道我做饮料,不知道做酱醋。”
严东背着样品,跑遍了全县所有乡镇,既调查了市场,又推销了酱醋。最后,他把订单统计整理出来,嚯,总共订出去二十六吨。
严东和正清两个人连天加夜赶工生产,花了三天两夜,终于完成了订购任务。不顾日夜的劳顿,严东跑到牛市街汽车租赁市场,租了一辆载重三吨的江淮牌货车,装上满满一大车酱醋,下去送货。
在这些客户中,除了极少数人付给了货款外,绝大多数人家都以新产品,销售慢为由,拒绝付现钱,只愿意赊销。忙了五六天,拿回来的一点儿货款仅仅够付租车费用。
严东开始了耐心的等待,等待客户卖完货,他好去结账,拿到钱,再去进购原料,开始下一批次的酱醋生产。
严东扳着指头数日子,挨过了一个星期,他再次坐上客运汽车,下乡去准备结货款。不想到了李庄,客户一见面就嚷起来:“你这是什么酱醋呀?人家买回家,不到半晌就回来退货,酱油不着色,醋不酸,没法卖。赶快把你的货拉走,放在我店里占地方。”
每一家客户都是这样的反映,生产酱醋,第一锤子干砸了。
没办法,严东只好再租车,一家一家去给人家退货。
厂门外的围墙拐角,堆了小山似一堆退回来的酱醋。严东和正清每天都拿一把剪子,刺破包装袋,把酱醋倒进了下水道。
刺着刺着,正清突然说:“哥,这样白白倒入下水道,太可惜了,我们把它放进缸里,再加上酱色,盐,不就成为好酱油了吗?”
严东想,是啊,何不加重酱色,醋酸,重新包装呢?
主意是好主意,但是,重新配置的酱醋,缺少包装膜,生产不出成品,没办法销售到市场上去。
见严东愁眉不展,正清说:“哥,我给你找一个人投点资吧,解决你的资金不足,你愿意吗?”
严东没有更好的办法,就问:“你找谁?靠谱吗?”
“我们村里有个小孩儿,从小没了娘。他想到外地打工,年龄小,他爸不放心。我让他爸给你拿几千块钱,你让他来厂里干,每月能开一百多块钱工资,够他吃饭就可以了。你以后资金周转过来,把他的钱还了,哥,行吗?”正清说。
严东说:“行。你去找他吧,我不但给他开工资,公司盈利,我给他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