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从小,他就有一颗不安分的灵魂 - 荣枯 - 夕阳正浓之山水之间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荣枯 >

第68章从小,他就有一颗不安分的灵魂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尤其是九十年代初,是中国继八十年代后的大变革、大转型时期,新的生产力即将诞生,生产关系新旧交替,互联网的前期孕育,都使这个时代被打上了一枚特殊的印记。  在这样一个时代里,人们就像置身于黎明前的黑暗中,局促,躁动,迷惘,激动,兴奋,不知所措,有时还会在内心里出现局部的混乱,社会上则表现出不规律的动荡。但太阳一定会从东方升起,阳光一定会带着它固有的温度普照大地,人们前行的脚步经过短时间的踌躇,依然不会停止,厘清思路以后,就会更大尺度,加速大踏步前进。

过了一九九二年的春节,在枫杨县经济中心临河镇,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雨后春笋般的一批商店开起来,同时一批早前开办的商店匆匆关门倒闭。街上的摊点摆得到处都是,日用百货,儿童玩具,吃喝拉撒,五花八门,满大街的商品琳琅满目,五彩缤纷,像万国旗。一些个体户,摊位上开始有电喇叭叫卖,商店里传出收录机疯狂播放的流行歌曲。从清晨到夜晚,整个城市成为了歌的海洋。

烟酒批发行业的个体户们就像走马灯,一家一家开起来,又一家一家倒下去。

临河镇只有那几家批发大户,像房三,老欧,小米等,他们身后都有后台,兄弟或者子女在相关单位拥有一定的权力,比如酒厂,糖酒公司,百货公司,烟草公司等等。特殊渠道,特殊供货价格,使这些人在最初的市场经济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而严东这样一大批烟酒百货行业的小老板们,进货没有渠道,价格没有优势,拿的多是二手、三手商品,已经被人赚了一层又一层利润,基本在微利的边缘徘徊,除了房租、税收等等开销,根本挣不了几个钱。

自从春节前,从许文宇教授家回来,严东就在心里谋划着,去读老师的研究生。去年已经错失了读鲁迅文学院的机会,今年他十分渴望能抓住许老师给予的这个机遇。

人往往就是这样,当时,机会在你手里时,你的心里充满矛盾,你拿不定主意,左右摇摆。选择犹如赌博,一旦做出决定放弃了,当时会想:不管对错,就这样定吧。一旦放手以后,立刻就后悔了,尤其在一些重大选择以后,简直肠子都能悔青。严东那次放弃鲁迅文学院,就是这种状况。

所以,听了许老师的话,他就在心里坚定了信念,这次,不管花费多大气力,不管克服多少困难,他都要义无反顾地上许教授的研究生。

为了防止王凤芝阻拦,回家后,严东只字没提许老师对他的许诺。

打心里,严东不想做生意,过去他也从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生意人,他认为自己不是一块做生意的料。而命运就是这样戏剧化,一步一步把他推到了生意场。经营之于他,犹如逼上梁山。

他有自己人生追求和规划,早在学生时代,甚至追溯到更早的刚懂事的少年时,他的追求,他的理想就确定了。

后来,在中学时代,最终确立了走文学创作道路,他就务实地孜孜以求当一名作家,或者是一个替别人做嫁衣的编辑。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身不由己地被生活推着往前走,他感到自己不是在走,而是被一种无法改变的力量裹夹着往一个深渊坠落。他感到自己的理想越来越渺茫,他感到自己的生活与理想之间,越来越南辕北辙,背道而驰。

从小,严东就有一颗不安分的灵魂。他不安于、也不甘心一辈子像父母那样做一个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记事以后,他就朦朦胧胧地感觉到,当一个农民就是在巴掌大的那片土地上吃喝等死。他不愿做一个从娘胎里出生就奔向坟墓的人。

现在,他的眼前又出现了一道曙光,他想抓住它,他感到生命的前方又给他展露了一线希望。

严东想,最迟在九月份之前,他就把烟酒批发部关闭,因为,他要是去省城读书了,王凤芝是没有能力打理这个批发部的。即使王萍回来了,开这个批发部,她们两个也力不从心。

但是,他不打算再让妻子带俩孩子回农村老家。已经到了一九九二年,严东已经很明确地看到,将来中国的城市化远景。

那么,怎么在城市安顿妻儿呢?源于自己喜欢读书,这些年养成的读书习惯,与文学界建立的有限的一些关系,使严东想到,也许开一家书店是个不错的营生,他要给王凤芝开一家书店。

当然,开书店在临河不行,临河人没有读书买书的传统,而福成镇是枫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他要把书店开到福成镇中心地带。

严东打算过了年,就开始筹备心里的计划。再有一个便利是,他已经注册了一个书店的营业执照——淮河文艺书社,要是到福成开书店,找工商局朋友何根茵帮助变更一下经营地址就可以了。

于是,严东利用去福成进货的机会,不止一次地在福成几条繁华的街道上,寻找适合开书店的地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