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省青年报社 - 荣枯 - 夕阳正浓之山水之间 - 都市言情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都市言情 > 荣枯 >

第61章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了省青年报社

严东从淮源县柳清元家回来后,立即启动了神州出版社大陆地区第一编辑部的工作。  首先,他需要办一家文化实体,而作为私人,办文化实体,能办且只能办一个书店的营业执照。

严东来到枫杨县工商局,找到企业股股长何根茵。他给书店取了一个名字,叫“淮河文艺书社”。何根茵安排一个女同志给严东办营业执照,自己坐在办公室里跟他聊天。

何根茵跟严东是文友,一九八四年,他们两个都参加了《文学青年》杂志社举办的文学函授院学习。作为优秀学员,结业时被邀请到杂志社参加了结业典礼。他们俩都是徽州省学员,因此相识。其时,何根茵是徽南地区工商干校二年级学生,而严东还没有高中毕业。

后来,何根茵毕业后,因为女朋友是枫杨县人,就和女朋友一道分配到了枫杨县工商局。刚工作后,何根茵还专门去严桥找过严东。

严东向何根茵介绍了办书社的目的,第一编辑部开展工作打算和设想。

听完严东的话,何根茵说:“文化出版,以后势必像企业一样,走向市场,还有可能会产业化。”

不一会儿,那个女同志就办好了营业执照,她把一正一副两张执照放到何根茵办公桌上,另外还赠送了一个营业执照副本的绿皮外壳。

“何股长,您交代的事情,办好了。”

何根茵和严东几乎异口同声地说:“谢谢你。”

然后,严东说:“根茵,你再给我写一份刊登广告的证明。我这几天就去省城的报刊社登个广告。”

“你真是说干就干呀?”何根茵看着严东笑了,“你是一个有魄力,行动力强的人。”

“手续齐备了,就行动。否则,岂不耽误时间?”严东说。

何根茵给严东开了两份证明,台头没有填,对严东说:“你选择哪家做广告,就自己填台头吧。”

严东站起来,握住根茵的手说:“感谢你的大力支持。”

“你干事业,我全力以赴地支持老兄。”何股长说。

严东回到临河的批发店,拟了一份征稿启事。然后骑着自行车到位于中心街刻章社,刻了两枚章:一枚“枫杨县淮河文艺书社”圆章,一枚“枫杨县淮河文艺书社财务章”。回到家,严东把章盖在拟好的征稿启事上,把何根茵开的广告证明附在一起。他准备明天就去省城把广告登出来。

从淮源柳清元家回来的路上,严东就谋划好了编辑主题:一九九一年,已经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十年,这是迎接新世纪到来的最紧要的时光。这套丛书,就定名为:“世纪末丛书”,一套十本。前面先编五本诗选。

八十年代初期,新时期文学发轫,全国掀起了空前绝后的文学热,文学青年数不胜数,而社会上能够提供的展示他们才华的园地十分有限。当时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叫:拥挤的文学小路。不管是专业报刊,还是新闻媒体的文艺副刊,用稿率都是几百分之一。一般的文学青年想发一篇作品,实在是太难了。写作近十年,严东也深感发表不易。现在,自己有了这个平台和机会,他想拿出几本书编诗歌合集,来满足文学青年发表作品需求。

图书发行,他依然采取广告。除了在报刊上做广告发行,刊载作者作品的样书里,夹带发行广告,有作者收藏,送人,一本样书之外,可以购买。作者同时可以在自己交际圈里宣传,有效增加图书发行,同时也扩大了作者本人作品的影响面和影响力。

事实证明,严东采取的一系列市场化运作,对他编辑的“世纪末”丛书出版发行,带来了很好的市场效果。

安排好店里的工作,翌日,天刚蒙蒙亮,严东就坐上了枫杨县开往省城第一班公共汽车。

汽车发动,驶出县城,街道上行人寥落,薄雾在远处丝丝缕缕地缥缈,正是七月炎热天气,严东拉开车窗,让外面凉凉的风灌进车窗里。一路上,他都怀着兴奋的心情。此去,他将要开启一种全新的事业和工作,而这个工作,是他无比热爱的。

十点钟,严东在双肥市长途汽车站下了车。坐上省城一路公交车,沿着长江路一直向西,走走停停十多站,来到了三孝口。严东要在这站下车,公交站对面是团省委,《徽州青年报》社就在团省委大院里。

《徽州青年报》在全国所有省份都有发行,发行量大,深受青年读者喜爱。早在一九八六年,严东开办“青年文学联谊会”时,就选择《徽州青年报》做过广告,效果很好。

严东穿过马路,来到长江路1001号的徽州团省委大门口。保卫问:“到哪里?找谁?”

严东拿出广告和证明:“去三楼的《青年报》社。”

保卫看一眼严东的材料,打开门,放严东进去。

严东进了团省委大院,左拐,上了红楼的三楼。三楼一共有十多间办公室,全是《青年报》社的办公室,门对门,中间是走道。严东抬头看着门牌,由东向西一间一间找广告部。

在靠近西头倒数第二间,门对门两间办公室是广告部,北面是业务室,南面是主任室。

门开着,严东抬手在门上轻轻敲击两下,走进了南面的主任室。

主任室面对面放着两张办公桌,但只有里面一张桌子后面坐着人。他面对门,见严东进来,抬头问:“你有什么事?”

“我来做个广告。”严东陪着笑脸说,同时从衣袋里掏出一包锡箔纸包装、带过滤嘴“渡江牌”香烟,从包里抽出一支递给对方。

这是一个瘦高个、四十多岁的男人,男人依旧坐在那里,伸手接过严东的烟。面无表情地问:“有手续吗?”

“有。”严东从胳肢窝夹着的黑色皮包里,掏出广告稿和何根茵写的证明。递给瘦高个男人。他问男人,“领导,请问您贵姓?”

“我姓杨。”男人接过材料,前前后后看了两遍,然后,伸出右手一个手指头在严东的广告稿上数字数。

严东有些紧张的心一下子踏实下来。在瘦高个审查广告时,严东生怕审不过去。手续不全,广告不符合要求、违规,是常有的事。万一审不过,这一趟省城就白跑了。同时,就等于宣告依靠登广告征稿流产。

严东正在思绪飞扬地庆幸顺利,瘦高个告诉他:“广告费120元,到对面业务室去交费。”

严东再一次掏一支烟,恭敬地放到瘦高个男人面前的桌子上,拿过他核过的广告单出了门,走进北面的业务室。

这间屋里,三张办公桌,三个女人,一个四十多岁,另外两个三十岁左右。

交完钱,严东问:“我这广告什么时候能见报?”

收钱的那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仰起头想了想:“后天。”

走出《徽州青年报》,严东浑身轻松,心情激动。他沿着长江路一路往东,他要返回四牌楼,去另一家杂志登一份广告。那家杂志就是《诗歌报》月刊。

到《诗歌报》登广告,严东的心里轻松多了,他不怕他们审查,因为《诗歌报》的主编是蒋伟阳,是他的师兄。只要手续不违规,他就会给严东发征稿启事。

严东看了看时间,中午十一点四十。《诗歌报》在省文联二楼,这时估计下班了。而团省委距离四牌楼的省文联大约五里路。

他们下午三点上班,严东索性放慢脚步,逛逛省城这条繁华大街,欣赏欣赏号称徽州第一路的长江路商业街。他要利用中午这几个小时吃点饭,然后到四牌楼双肥市邮电局报刊发行中心去看看杂志、报纸,那里是全徽州省种类最齐全的报刊发行中心,全国所有的大报大刊应有尽有,许多外省地市级报刊都有发行。平时省城来的少,偶尔来一次,严东都竭尽所能,穷其身上的钱买许多文学类期刊报纸。

严东在长江路上慢慢地走着,正是下班时间,宽阔的大街成了人的河流,马路中间各色汽车川流不息,两边的人行道上,成了自行车的王国,从东到西无边无际,黑压压的全是人头,根本看不见马路。省城的确不一样,在枫杨,全县只有三五辆轿车,全部是桑塔纳,还有一两台县人武部的吉普车。就是珠城市,全国的工业基地,徽州省第一大商贸城市,但论起街上的轿车,不及双肥市十分之一。

严东吃了点饭,在报刊发行中心坐到两点四十,买了十多本杂志,几份文学类报纸,出门向《诗歌报》走去。

在《诗歌报》杂志社,严东很快就办理好了广告发布事宜。蒋伟阳安排广告部:“把严老师的征稿启事,刊登在八月号刊物上。”

严东在蒋主编办公室,跟师兄一直聊到四点半钟,才告辞出来,去赶回枫杨的汽车。

在双肥市长途汽车站,严东给严菡和苗苗买了几斤橘子、苹果和一只哈密瓜。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