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他终于实现了当编辑的梦想
前些天,严东收到了《淮畔》诗刊主编柳清元一封信,他在信上说,香港神州出版社在《淮畔》诗刊设立了大陆编辑中心,聘请他本人担任该出版社在大陆总代理,全权开展和处理神州出版社的业务:编辑、出版、发行图书一应事宜。 柳清元年届六旬,年轻时是一位全国知名诗人,曾经是《诗刊》编辑。上世纪六十年代下放回到了老家珠城市淮源县。他一直热爱着诗歌事业,笔耕不辍。改革开放后,他多次到省文联,省新闻出版局跑关系,批回了一个内刊号,老人自筹资金办起了全国第一家民间诗刊《淮畔》。
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是香港回归祖国期限定下来后,香港一些企业,文化机构,都看中了大陆这块热土,一些有识之士,迅速把触须伸进来,抢占先机。
鉴于柳清元老先生早年在全国诗坛的影响,香港神州出版社请他担任大陆总代理。同时请他在国内设立几家省级编辑部,进行组稿,开展业务。
柳清元因自身是诗人,建议出版社拿出一组书号,编辑一套诗歌丛书,选十位在国内有影响、有能力的青年诗人,给他们每人出版一部诗集。入选者就担任各个省的编辑部负责人,负责各自省内组稿,编辑,出版,发行工作。
诗集免费出版,不收作者费用,书出版后,出版社赠送一千本诗集作为稿酬。严东是入选者之一。
在信中,柳清元邀请严东担任徽州省编辑部也就是香港神州出版社国内第一编辑部执行主编。
对于严东而言,打小喜欢读书,爱好文学,上中学后,心里渐渐萌生了当作家的梦想。他渴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能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也像体制内那些作家一样,国家能给他开一份工资,让他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安心写作,生产出一两部伟大的作品,为人民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精神食粮。
然而,他的作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入了省作家协会,获得了作家的称号,他并没有当上专业作家。继而,他希望有报社,杂志社能够录用他,当一个编辑,他喜欢跟文字打交道,他热爱中国那些独特的方块字。如果当一个编辑,他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利用下班和节假日写诗,写小说,从事他崇高的文学事业。就像一个充满热情的男人,能跟他深爱的女人相爱,结婚,相守,他就会无比幸福,无比知足。但中国当时的体制,新闻出版完全国有,能在报刊杂志工作的人,必须是城市户口,有文凭,符合干部身份。全国也找不出一家单位任用一个农民。
他无数遍地臆想:什么时候中国能像香港那样,新闻出版企业化,私人可以开办新闻、出版,从业者可以不唯身份,只要有才干,就可以当编辑,当记者,甚至可以当主任,当总编。
一年一年过去,一些集体企业,国营企业纷纷改制,但新闻出版却没有丝毫改制、松动的迹象。
现在,居然有香港的出版机构先人一步,在国内设立办事机构,尽管严东不知道它有没有获得国家的批准和许可,但这至少是一个趋势,是一种有益试探。也许若干年后,国内的新闻出版就像经济社会生活一样,启动改革的进程。
让他激动的是,柳清元把神州出版社大陆第一编辑部执行主编的位置给了自己,他梦寐以求的编辑梦就要实现了。
严东决定到淮源县柳清元家去一趟。但是,店里只有王凤芝一个人,又没有文化,卖货、算账都不精通,还拉扯两个幼小的孩子。
白云天送报纸经过严东店门口,他灵机一动:何不让白云天帮着王凤芝看一天门市,他抽空去找一下柳清元老师。
柳清元所在的淮源县,在珠城市西北角,临河恰巧在珠城市东南角,临河距珠城市三十多华里,淮源县离珠城市四十华里,两地相隔不远,只是没有车直达。
一大早,严东坐火车来到珠城,下火车往东步行五百米,就到了珠城长途汽车站。珠城发往淮源的班车二十分钟一班,非常方便快捷。
上午十点钟,严东就来到了淮源县。过去,严东不止一次去过柳清元家,或者说他的《淮畔》编辑部,路径熟悉。他顺着南大街一路往南,步行二里路,来到锦山脚下。然后沿着一条不宽的水泥路向西南的山脚上坡,走不到半里地,就到了柳老师家。
上坡的小路蜿蜿蜒蜒,路两边生长着茂密的灌木,灌木丛里不时可以看见一丛一簇的野花,红色,紫色,黄色,粉色都有,点缀着沿途的风景,走在其间,让人感到身心愉悦。
柳清元的家是一座四合小院,占地大约两百平方米,建在锦山脚下,闹中取静,俨然一座世外桃源。
严东来到门前,正准备抬手敲门,正在院子里浇花的柳老师已经慈祥地笑着过来开门了。
“我老远就看你走上来了,远了看不清是谁,走近了看见是你来了。”柳老师把严东迎进院子,来到那间位于一楼的《淮畔》编辑部。
编辑部里,一男一女坐着两个青年人,是《淮畔》的编辑。男青年严东认识,姓罗,是本地一个小有名气的青年诗人。女青年严东没有见过。
小罗站起来,恭敬地对严东鞠个躬说:“严老师好。”
严东客气地回敬他一个躬,惹得那女青年掩面“咯咯咯”笑起来。
柳清元向严东介绍:“这个丫头,姓刘,是河南人,到编辑部不到半年,很有才情的一个女诗人。”
严东向她点点头,算是打了招呼。
小刘给严东泡了一杯茶,柳清元忙着把香港神州出版社的文件,聘书,还有铜牌,一股脑捧到严东面前,满脸笑意,“严东,我们并着膀子好好干吧。”
“柳老师,我看,根据趋势,以后我们国家会逐步放开出版,传媒,说不定哪天,私人也允许办出版社,报社。”
柳清元和严东两个人从探讨新闻出版法规,政策,到香港神州出版社的举措,第一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各省编辑部的设立,管理,运作,展开了充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