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罗马史》(6)
日耳曼-罗马时代或转型时代476—800第十二章野蛮人王国在西部罗马帝国解体的部分,我们讨论过一些关于日耳曼部落迁徙和定居的内容。这一章我们将会简要地叙述在帝国解体之后的两个世纪里,日耳曼人在旧帝国不同部分建立的主要王国的政治命运。
202.东哥特王国(493—554)
人们将会记得奥多亚塞是废掉最后一位西部罗马帝国皇帝的野蛮人首领(第174条)。他在意大利的软弱统治只维持了17年就被狄奥多里克领导的东哥特人结束了,狄奥多里克是东哥特人的伟大领袖,他在意大利建立了东哥特王国。
狄奥多里克统治的33年里(493—527),意大利经历了安敦尼时代以来最为平静繁荣的时光。国王实现了他的诺言,那就是他的统治会让人遗憾“哥特人没有早一点到来”。他努力保护罗马文明,修复了罗马的道路,重建了帝国残破的纪念碑,并尽量维护罗马的法律和风俗。
伟大的狄奥多里克建立的王国在他死后又持续了27年。(1)东部皇帝查士丁尼趁机派军队结束了野蛮人的统治。最后一个东哥特国王战死疆场,意大利带着她惨遭蹂躏的国土和城市的废墟,再一次短暂地与东部合并在了一起(544)。(2)203.西哥特王国(415—711)西部的罗马帝国政府被奥多亚塞及其同伴终结的时候,西哥特人已经占领了高卢南部和西班牙的大部分地区。他们被法兰克国王赶到了比利牛斯山以南,但是,对西班牙地区的占领却一直保持到8世纪初被萨拉森人(saracens)打败为止(第249条)。至此,西哥特王国已经延续了300年的时间。其间,征服者与西班牙之前已经罗马化的居民彼此融合在了一起,所以,今天西班牙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罗马人和条顿人,以及最后的入侵者非洲摩尔人(africanmoor)的血液。
拉韦纳狄奥多里克的陵墓
204.汪达尔王国(429—533)
我们已经讲过汪达尔人在北非建立的王国,以及他们如何在国王盖萨里克的率领下,满载从罗马劫掠的珍贵战利品,驾船顺着台伯河而去(第173条)。
汪达尔人是阿里乌斯派教徒,所以,他们疯狂地迫害正统基督教徒。在非洲天主教徒的恳求下,东部皇帝查士丁尼派遣贝利萨留(belisarius)将军把野蛮人从非洲驱逐出去。远征成功了,迦太基和富饶的非洲土地历经100多年野蛮人的统治后重归帝国。留下来的汪达尔人逐渐融入了罗马人之中,历经几代之后,无论是从非洲沿岸居民的外表、语言还是风俗习惯上,都看不出野蛮人的痕迹了。汪达尔民族消失了,只有它的名字留了下来。
205.墨洛温王朝统治下的法兰克人(486—752)罗马灭亡前很久,法兰克人就已经定居在高卢的土地上了(第170条),他们在那里奠定了法兰克民族和君主制的根基。该部落这一时期的首领是克洛维(clovis)。西部罗马帝国灭亡时,克洛维满怀野心,希望在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一个王国。他袭击了高卢北部在野蛮人控制之外地区的罗马总督西格里乌斯(syagrius),并在苏瓦松(soissons)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486)。至此,恺撒500年前在高卢野蛮人中建立的势力残余被彻底消灭了。
克洛维在短时间内把他的势力延伸到了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原来的日耳曼诸部落沦为附庸。临死前(511),克洛维广阔的王国依据古日耳曼继承法被分给了他的四个儿子。此后,经过150年的纷争,墨洛温王国(merovingians)(3)变得十分虚弱腐败,人们轻蔑地称呼他们的国王为“懒王”(do-nothingkings),王位的觊觎者“宫相”(mayorofthepalace)以一种我们后面将会解释的方式,把软弱的墨洛温国王赶下台,并开始了法兰克王国的另一个世系——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的统治。
206.伦巴第王国(568—774)
东部皇帝查士丁尼把意大利从东哥特人那里收复过来仅仅10年(第238条),半岛的大部分土地又重新落入了另一个野蛮人部落伦巴第的手里。刚到意大利时,伦巴第人是阿里乌斯派教徒,然而,他们后来改信了正统天主教,教皇格里高利一世赐予其国王“铁王冠”——因为王冠里面熔入了一颗基督受难十字架上的铁钉。
伦巴第王国于公元774年被最著名的法兰克统治者查理大帝摧毁。但是,入侵者的血脉与帝国的遗民融为一体,今天半岛上的这一地区依然被称为伦巴第,在这里你有时会看见金色头发、白皙皮肤的人,那便是日耳曼血统在今天居民身上的体现。
伦巴第人征服意大利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破坏了罗马人建立的政治统一,使国家变成了多个较小的政权。这是因为征服的不完整性和伦巴第王朝的封建属性,它是由各个独立的小国组成,不像是一个真正的王国。
207.不列颠的盎格鲁-撒克逊人
我们已经提及,在罗马衰亡时期,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如何在不列颠扎下根的(第170条)。6世纪末,入侵的日耳曼人建立了8到9个,或者更多个国家——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七国时代”(heptarchy),但“七国”不是准确数字。200年间,诸国为了争夺最高统治权,纷争不断。最终,韦塞克斯(wessex)国王埃格伯特(egbert)(802—839)统一诸国,尽管埃格伯特似乎从来没有真正获得英格兰国王这一头衔,但他才是真正的首位英格兰国王。
208.帝国境外的日耳曼诸部落
我们现在已经讲述了强行进入西部罗马帝国境内的最为重要的日耳曼部落,在那儿,他们在自己颠覆的帝国的废墟之上,奠定了今天意大利、西班牙、法兰西和英格兰民族国家的基础。在旧帝国的境外仍然有类似的其他部落——它们注定要在欧洲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
莱茵河东面是现代德国人的祖先。尽管大批日耳曼人穿过森林、越过沼泽进入了罗马,但他们故乡的西部(4)依然像大移民之前一样拥挤。这些部落在文化上是野蛮人,在宗教上大部分是异教徒。欧洲的西北部是斯堪的纳维亚人,是今天丹麦人、瑞典人和挪威人的祖先,他们没有受到罗马宗教和文明的影响。
第十三章
教会及其制度
第一节
野蛮人的皈依
209.引言
在日耳曼部落的历史中,占领西部罗马帝国最为重要的事件就是他们的基督教化。许多野蛮人在进入罗马前后就皈依了基督教;这使得罗马的很多地方免于残酷的蹂躏,蛮族异教徒很少会饶过其他被征服的民族。阿拉里克没有动罗马基督教会的财产,因为他本人也是个基督徒(第167条)。汪达尔首领盖萨里克会同意教皇利奥的请求并饶过罗马人的性命也是同样的原因(第173条)。意大利、西班牙和高卢的命运比起不列颠来,不那么悲惨,也主要是因为野蛮人在进入罗马前就皈依基督教,而撒克逊人进入不列颠时却依然是野蛮的异教徒。
210.哥特人、汪达尔人和其他部落的皈依罗马境外首先皈依基督教的是哥特部落。乌尔菲拉是他们中的先驱使徒,他把圣经翻译成了哥特语,但是,却省略了《列王记》,因为他怕这一部分中对战争的描述会点燃新皈依者的好战热情。
其他参与推翻西部罗马帝国的蛮族情况都跟哥特人的情况差不多。罗马陷落时,哥特人、汪达尔人、苏维汇人,还有勃艮第人,都皈依了基督教。不过,他们信仰的却是阿里乌斯派,这一教派在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尼西亚会议上受到批判(第154条),所以,他们被天主教会认为是异端,都得重新皈依正统教派。皈依的过程虽然缓慢,但却圆满地完成了。
我们要说的其他日耳曼民族——法兰克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以及德意志人——从一开始信仰的就是正统天主教。
211.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
就像盎格鲁-撒克逊人进入英国时一样,法兰克人初入帝国时也是异教徒。基督教在他们中间的发展,一开始十分缓慢,直到有一次人们相信基督教的神帮助了他们,才让这个民族和他们的国王放弃旧的信仰,皈依基督教。传说是这样的:在一次和阿勒曼尼人(alemanni)的激烈战斗中,法兰克人陷入了绝境。国王克洛维跪倒在地,求告于基督教的上帝,发誓若取得胜利就会皈依基督教。法兰克人最终胜利了,克洛维忠于他的誓言,与他的3000名武士一起受洗成为基督徒。
克洛维和他的法兰克人皈依基督教的故事反映了野蛮人相信预兆和神明的庇佑,如果神不能给予所要求的东西,他们有权改信别的神,这是他们皈依基督教的原因之一。这个故事也说明,接受新的宗教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一个部落或者民族的事情。
212.法兰克人皈依的重要性
“法兰克人的皈依,”历史学家米尔曼(milman)说,“无论对当时还是后来的欧洲,都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法兰克人信仰正统的天主教,其他日耳曼入侵者信仰的是异端阿里乌斯派教义。这使得法兰克人获得了罗马人的忠诚和教会的支持,为法兰克国王取得优势地位奠定了基础。
213.奥古斯丁英格兰传教
公元596年,教皇格里高利一世(popegregoryi)派遣修士奥古斯丁带领40人去不列颠传播基督教信仰。他在罗马的奴隶市场上看到了几张来自遥远国度的漂亮面孔,便开始对这个民族产生了兴趣。
修士在英格兰人中深受欢迎,人们认真地倾听这些陌生人的故事,并信服了,他们烧掉了供奉沃登(woden)和托尔(thor)的神殿,大多数都受洗成为基督徒。
不列颠皈依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重续了因5世纪混乱而中断了的与罗马文明的联系。
214.爱尔兰的皈依
对爱尔兰的精神征服是一个名为巴特利西乌斯(patricius)的热情牧师完成的(约死于469年),他被人们称为圣帕特里克(st.patrick),是爱尔兰的守护神。他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他去世时,岛上的居民大部分已经皈依基督教了。从来没有哪一个民族以如此炽热的感情拥抱福音,凯尔特教会派出了最虔诚的传教士进入皮克特高地,进入德意志森林,进入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的荒原。
在凯尔特传教士所建立的诸多宗教组织中,最有名的是公元563年由爱尔兰修士圣科伦巴(st.columba)在皮克特沿岸的爱奥那(iona)小岛上建立的修道院。爱奥那岛成为基督教著名的知识和传教中心,在近200年的时间里照亮了周围异教的黑暗。
215.德意志的皈依
德意志部落的皈依主要得益于凯尔特、盎格鲁-撒克逊和法兰克传教士的努力。德意志的伟大传教者是撒克逊人温弗里德(saxonwinfrid),以圣波尼法爵(saintboniface)为人所知。他生于公元688年,在漫长而忙碌的一生中建立了许多学校和修道院,组织教会,传教并主持洗礼,最终于公元753年殉道。米尔曼说,通过他,撒克逊人对英格兰的入侵又回流到了欧洲大陆。(5)216.异教徒对基督教的反作用就这样,帝国的征服者被基督教征服了。但我们得承认,这场胜利更多是名义上的,而非事实上的。教会不可能一次性地教化众多的异教徒。在他们被称为基督徒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粗野残暴又顽固迷信的野蛮人对基督教义知之甚少,且不具有真正的基督教精神。这种日耳曼的野蛮状态对教会的消极影响无疑应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中世纪大部分时期里欧洲可悲的道德状况。
著名的爱奥那修道院遗址
如果一个人在马拉松平原上没有感受到对国家的热爱,如果一个人在爱奥那遗址上没有感受到对宗教的虔诚,那他就不值一提。
——约翰逊博士
第二节
隐修制度的兴起
217.隐修制度的定义;“隐士之父”圣安东尼在第3至第6世纪之间,隐修制度在教会中发展起来。这种体系非常引人注目,对中世纪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要了解一下它的精神和目标。
隐修制度,从广义上来讲,指的是一种简朴克己、离群索居的生活,意在修炼灵魂。按照这个定义,它主要包括两种人:(1)隐士或隐居者,即离开俗世,在无人烟的地方独自居住;(2)修道士或修士,这些人在一个屋檐下过群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