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中世纪史》(9) -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 - 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七十五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中世纪史》(9)

363.大教堂的建设

霍亨斯陶芬的时代就是十字军东征的时代,也就是宗教信仰的时代。除了圣战以外,时代精神最显著的表现便蕴含在当时的神圣建筑之中。对教堂建设的热情,尽管在12和13世纪最为真诚与强烈,但早在11世纪就已经初现端倪。一位修道士编年史家在11世纪初写道:“似乎人间起身抛掉旧长袍,换上了教堂白色的衣装。”最先采用的是以圆拱和穹顶为特征的罗马式建筑风格;但在12世纪即将结束时,此风格被以尖角的门拱、细长的尖顶和丰富的装饰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所取代。

中世纪的教堂像十字军东征一样,是信心和热情的产物,让所有阶层焕发生机。许多建筑是一代又一代人同心协力、辛苦劳作的结果。建设费用通过各种方式筹集:富有修道院的慷慨捐赠;市议会投票支持的固定拨款;国王给予的专项拨款,或免除建造教堂的城镇和省份的税收;而垂死之人的遗赠,人们以劳役或物品形式的自由赠予,如涓涓细流注入捐赠之中。

没有任何比中世纪哥特大教堂更为昂贵的宗教精神追求了。建筑的一砖一瓦都融入了建筑师的信念与希望。这是一个祈祷,用砖石构建的神圣愿望。

这种热情普遍存在,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在德意志更为高贵与持久的表达。德意志大教堂中最著名的要数始建于11世纪的斯特拉斯堡大教堂(strasburg)和始建于1248年的科隆大教堂(cologne),但后者直到1880年才完工,为世界上最宏伟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364.七大选帝侯;大空位时代(1254—1273)为了更好地理解德意志历史上大空位时代(interregnum)的事务,此处需要简单讲述一下选帝侯(electors)。

10世纪初,德意志加洛林的王朝世系终结,贵族们获得了选定继任者的权力,因此,德意志成为了选举封建君主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位主要的贵族篡夺了选择国王的权力,成了选帝侯。在霍亨斯陶芬时代结束时,共有七位获得这一特权,其中四位来自世俗,三位来自教会。这个选举团体真正掌控着德意志的命运。(192)此时有必要了解德意志最为羞耻的王位买卖事件:选帝侯像古罗马的禁卫军一样把王位拿来出售。有两个出价方,而且都是外国人,一位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兄弟康沃尔的理查(richardofcornwall),另一位是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alphonso)。两位候选人都用大笔金钱贿赂选帝侯,因此,在一位选帝侯为二人各投一票的情况下,两人双双当选。虽然阿方索急于得到这一头衔,但他从始至终都未踏足德意志半步,而理查也只是满足于偶尔到访。

当然,名义上的国王或当选皇帝,在德意志或帝国的附属国都没有任何实权。该时期在德意志历史上被称为大空位时代。全国陷入一片混乱,王公变成了自己国家里的专制君主,而小贵族则变成了掠夺商旅的强盗。

选举亨利七世皇帝的七大选帝侯

365.城镇与帝国自由城市

君权衰落到了令人嗤之以鼻的地步,几乎所有的管理职能都处于停滞状态。城镇通过贸易扩张,在人口、财富以及随之而来的重要性方面得以大大提升,为了保护自己免受王公贵族的暴力与压迫,有必要组成联盟并将防卫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正是这一混乱时期,前述的汉萨同盟在实力和影响力上迅速增长。大约与此同时,最终拥有70多个成员城镇的莱茵同盟(rhenishleague)也得以建立。

这些城镇被分为两类,分别为“从属”(mediate)和“直属”(immediate)。前者依附于某个君主或领主,而君主或领主反过来又依附于皇帝;后者是皇帝的直系封臣,所以单纯依附于皇帝。在直属城镇,皇帝会派出特派员作为代表,但在13世纪,许多直属城镇获得皇帝的支持免派特派员,从而成为了所谓的帝国自由城市。他们当然依然承认皇帝的宗主权,但被允许因地制宜地管理自身事务,从而实际上成了自治政体,有点像意大利的城市共和国。

这些城镇摆脱帝国监管一两个世纪后,获得了定期会议即国家立法机关的代表权。这是它们地位提高的必然结果,就像13世纪英格兰城镇影响力的提升使得其代表进入议会一样。这些帝国自由城市的代表组成了国民议会所谓的“第三议团”(thirdcollege)(193)。

366.瑞士共和国的崛起

14、15世纪期间,德意志历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瑞士与哈布斯堡家族或奥地利家族(austrianfamily)君主之间的斗争;胡斯(hussites)宗教运动;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逐渐增强。

中世纪的德意志帝国境内有一个国家,现在被称为瑞士。热爱自由的人们同帝国自由城市一样,名义上服从于皇帝,但无法忍受各个封建领主宣称对其拥有主权。

宣称或实际拥有不同行政区主权的是哈布斯堡的伯爵们(194)。他们想将这些山地人完全掌控在其直接的领导之下,导致乌里(uri)、施维茨(schwyz)和下瓦尔登(unterwalden)三个所谓的森林州(forestcantons)于1291年组成了一个防御同盟,被称为“永久同盟”(everlastingcompact)。这个同盟奠定了现在最典型、最令人瞩目的联邦国家之一瑞士联邦(swissconfederation)的基础。

勇敢的山地人同哈布斯堡家族之间的斗争持久而难忘。这场斗争的历史为英雄的勇敢与献身精神所渲染,成为振奋人心的瑞士爱国主义故事,读起来就像《伊利亚特》一样。但是,近代历史评论将故事的大部分浓缩成了散文。因此,英雄爱国者威廉·退尔(williamtell)反抗专制统治者格斯勒(gessler)的故事已成传说,但其事实的核心就是反抗。

森帕赫战役

在14世纪早期,奥地利家族的利奥波德(leopold)进犯各州,但在著名的莫尔加滕战役(morgarten,1315)中被勇敢的瑞士人击败。此后不久,便又有5个州加入联盟,其中包括卢塞恩(lucerne)、苏黎世(zurich)和伯尔尼(berne)。

70年后的1386年,利奥波德的后人率军攻打山地,但在森帕赫战役(sempach)中遭到惨败。在此役中,出现了另一位爱国主义的传奇人物温克里德的阿诺德(arnoldofwinkelried),他将奥地利军队的长矛尽可能多地揽入怀中,直至刺入胸膛,并将这些长矛拖倒在地,以此打破了长矛阵的阵型,嘴里呼喊道:“同伴们,我来为你们开路。”(195)当中世纪结束之时的1499年,哈布斯堡皇帝马克西米利安(maximilian)在与联盟的战斗中失利,双方签订条约结束战争时,实际上已经建立了独立的瑞士联邦,并确立了它在欧洲国家中的地位。但直到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ofwestphalia),瑞士才正式脱离帝国。

瑞士人长期为自由而战的一个影响是培养了对军旅生活的热爱,后来因国内缺少战争的相关职业,瑞士战士便受雇于不同的欧洲君主;因此,虽然他们受训于自由的学校,但这些强健的山地人却成为最著名的雇佣军,转而支持专制主义。

367.胡斯派

约15世纪初,通过英格兰和德意志大学之间的交流,英格兰改革家威克里夫的学说开始在波希米亚(bohemia)传播。这个新教派的领袖是布拉格大学教授约翰·胡斯(johnhuss)。他的教义遭到康斯坦斯宗教会议的谴责,而胡斯本人则交由世俗政权处罚,于1415年被判处火刑(196)。次年,另一位改革家布拉格的哲罗姆(jerome)也同样被烧死。

胡斯被烧死之后,剿灭其追随者的圣战马上开始。随之而来的便是15年残酷而悲凉的战争,并以胡斯派中激进分子的全部覆灭而告终,而其中温和的改革者则签订了条约保证其信仰自由。

368.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被奥地利家族世袭(1438)1438年,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albert/albrecht)被选帝侯们推上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标志着德意志历史的新纪元。此后直到1806年拿破仑解散帝国,皇帝位几乎都是由哈布斯堡家族世袭,虽然都经过正式的选举程序,但所选之人都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后裔。(197)369.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统治中世纪时期最伟大的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帝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1519)。他执政期间最值得注意的事件是为宪政改革所做的努力,这些改革使得德意志获得了内部和平,并同法兰西、英格兰及西班牙一样达到了相当程度上的国家统一。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当时德意志的情况同美国建立初期《邦联条例》(articlesofconfederation)约束下建立的同盟极为相似:没有有效的中央行政机关,没有帝国赋税体系,也没有帝国军队。如果没有这些,皇帝的权力当然只能是名义上的。税收由议会投票决定,但税收并不交给他们。建立军队也要议会批准,但各邦不能拥有自己的军队。

人们认识到加强统一的必要性,而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一是就是赋予皇帝更大的权力。但选帝侯与王公们完全贪图狭隘的自我利益,不会放弃任何特权与地位。皇帝的一位朋友绝望地说:“期待王公们的帮助,无异于在荆棘丛中找葡萄。”

在1495年召开的沃尔姆斯会议上,确实发布了永久和平宣言,严禁任何王公和城镇发动私战。国家之间的任何争端都应提交帝国法院(imperialchamber),其裁决由帝国全力支持。该法庭令人想到联邦政府制度中的最高法院。但这次改革运动无果而终。地方利益集团太过强大,真正的民族感情太过缺乏。

马克西米利安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尽管有着雄心勃勃的宏伟计划,但却水尽山穷,难以为继。在外,帝国四面楚歌,连失领地;在内,土匪横行,抢劫成风。皇帝可怜的话语:“人间之于我了无生趣;呜呼哀哉,德意志这片土地!”生动地揭示了中世纪结束时他的“祖国”所处的绝境。

(二)德意志文学的开端

370.《尼伯龙根之歌》

这是霍亨斯陶芬统治时期德意志产生的首个民族文学作品。《尼伯龙根之歌》是中世纪伟大的德语史诗,成诗于1200年左右,由某位荷马式的天才根据六七世纪的德意志古老传说与诗歌改写而成。故事的主人公是齐格飞(siegfried),日耳曼传说和歌曲中的阿喀琉斯(achilles)。民族大迁徙时期的阿提拉、狄奥多里克以及其他战士的名字和事迹融合在此诗中。

这个伟大的民族史诗传奇可以与萨克森祖先的《贝奥武夫》(详见第35条)相媲美。该诗粗糙而野蛮,诗中充满了激烈的战斗与可怕的屠戮,反映出史诗取材的原始歌谣所处时代的粗犷;但其中也体现出了忠诚和英勇这样的封建美德,同时也能看出基督教与骑士制度所产生的柔化影响的痕迹。

371.吟游诗人

同样是在霍亨斯陶芬统治时期,12、13世纪歌颂爱情的吟游诗人开始活跃起来。最杰出的吟游诗人是瓦尔特·弗格尔瓦伊德(walterofthevogelweide,1170—1227),他最让人受益的隽语:“妻子是女人最美丽的称呼,比贵妇更为荣耀。”这些吟游歌手的大多数情歌都优雅、殷勤、纯真,因而趋向于柔化德意志民族的举止,振奋其精神。

与吟游诗人的这些抒情诗密切相关的是一种称为宫廷叙事诗的骑士传奇。其中一些作品采用了古典主题,但为其打下最好基础的是凯尔特-法兰西的《圣杯传奇》(holygrail)及《亚瑟王和圆桌骑士》(knightsofkingarthur’sroundtable)。骑士传奇的代表作是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wolframvoneschenbach,卒于约1220年)的《帕西法尔》(parzival/parsifal),叙事诗的主人公骑士帕西法尔是中世纪的浮士德。该诗的道德和精神教义是:只有通过谦卑、纯洁和人道,灵魂才能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在中世纪即将结束时,人文主义研究引起了德意志学者的兴趣。结果是,在此后的300年里,德意志学者和作家最好的文学作品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完成的,母语被年轻人或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认为缺乏品味,只适合下等的作品,因此民族文学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第五节

俄罗斯

372.俄罗斯的开端

约9世纪中叶,瑞典冒险家留里克成为定居在诺夫哥罗德附近芬兰湾海岸的一些斯拉夫和芬兰部落的首领,奠定了注定要成为欧洲强国之一的基础(详见第111条)。该国名为罗斯(russia),源自斯堪的纳维亚定居者的名字“ros”。

几代人之后,这些北欧入侵者被彻底斯拉夫化了,完全认同了被其统治民族的语言、习俗、品味与情感。留里克的后裔的权力逐渐扩张到其邻近部落,直到几乎所有的西北斯拉夫人都纳入了他的统治之下。

373.蒙古人入侵

11世纪结束前,罗斯的统一几乎完全被摧毁。君主政体成了嫉妒而好战的小国组成的松散联邦,基辅的君主只是名义上的国王和封建领主。这种状态为13世纪降临到罗斯的巨大灾难铺平了道路。

这一不幸指的就是鞑靼部落的成吉思汗及其继任者侵略并征服了这个国家(详见第238和239条)。蛮族征服者在这片不幸的土地上实施了令人发指的暴行,罗斯的君主被奴役了250年,被迫效忠进贡。这段时期几乎是罗斯历史的空白。这一不幸使得斯拉夫人的民族化进程推迟了几百年。正是这种不幸,后来也降临到了希腊和东南欧的其他民族身上。

374.莫斯科大公国的兴起;罗斯人从蒙古人手中解放出来在鞑靼人统治期间,以莫斯科为中心及都城的莫斯科公国(muscovy)逐渐开疆拓土,直到成为所有斯拉夫国家的领头羊。1470年,莫斯科君主吞并了大诺夫哥罗德(novgorodthemighty),此时的新罗斯国家已经强大到可以摆脱鞑靼人的奴役了。

莫斯科公国正是在伊凡大帝(ivanthegreat,1462—1505)的领导下经过一场恶战,成功地摆脱了可恶的鞑靼人的统治,让自己的国家开始具备稳固君主制的特点。

伊凡是首位获得“全俄罗斯的沙皇与独裁者”(tzarandautocratofalltherussias)称号的人。他改进了法律,并致力于将欧洲国家更先进的文明引入本国。通过他与拜占庭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帕里奥洛加斯(palaeologus)的侄女结婚,俄罗斯与希腊的文化和学术建立了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莫斯科几乎成为了意大利的城市,在15世纪因奥斯曼势力推进而为背井离乡、流亡在外的希腊学者提供了避难所。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