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11) -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 - 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十一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11)

政治大革命时代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到1919年《凡尔赛条约》签订第一部分君主专制时代:政治大革命序曲(1648—1789)第八章君权神授思想与君主专制制度

120.“君权神授”思想

贯穿于17、18世纪的政府管理理论对欧洲的历史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就像中世纪时期的帝国和教皇统治理论对当时欧洲的影响一样。这个理论就是著名的“君权神授”(divinerightofkings)思想。(1)根据这个理论,国家好比一个大家庭,而国王就是这个家庭里由上帝任命的家族领导者。国王有义务像家长一样来管理国家;而人民有义务像孩子遵从父母那样来服从国王的领导。如果国王做错事,或者残酷不公,这只不过是人民的不幸;但人民绝对没有权利来反抗国王的权威,就像孩子决不能反抗父亲一样。国王只对上帝负责,而人民也对上帝负责,所以只能默默服从,不可以进行任何报复行为。

这一思想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如此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对当时践行这一思想的两个重要观点进行分析。

根据第一个观点,家庭是社会细胞,也是国家的原型。英国作家费尔默(filmer)说过:“如果我们把父亲的权力和国王的权力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除了在权力的维度和范围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区别:父亲在家庭里是一家之主,而国王是国家的主人,保护、照顾、引导、守卫整个国家的福祉。他的战争、和平、法庭和全部行动都是为了维护和管理臣民的需求,就像父亲对孩子一样,所以国王的全部责任就可以总结为对人民父亲般的照料。”(2)世袭制为国王的合法性做了背书:“人民不可以选择君主或自己管理国家或参与国家的管理。”

世袭的国王权力是绝对的:“国王的权力是按照上帝的法则获得的,所以没有任何法律可以限制国王的权力。”

臣民既不可以纠正,也不可以罢黜国王:“所罗门(solomon)的统治法则是‘我们必须遵从国王的训诫’,而不要问为什么,因为‘国王的训诫就是法令’,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号施令。当然国王没有权力伤害臣民,但是即使伤害了臣民也不应受到惩罚。只有上帝才可以给国王以惩罚。”(3)路易十四的宫廷牧师博须埃(bossuet)说过:“国王是上帝委任的代理人”(4),“王权不是一个自然人的王权,而是上帝的王权。国王是神圣的,伤害王权就是对上帝的亵渎。国王就是上帝,按照上帝的旨意来独立管理国家。”(5)和费尔默一样,博须埃也认为臣民只有被动服从的义务。不遵从国王的管理就是国家的敌人,可以被处死。反抗国王就是亵渎神灵:“上帝将权力授予国王,国王以上帝的名义行使王权,而上帝会保护国王的权力不受任何侵犯。”(6)这一理论的倡导者最开始是从《圣经》的教义中寻求支持;但是后来就完全凭借鼓吹者的言论来进行解读,就像费尔默三段论阐释的:“人的生存是天赋的权利,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们有一个君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君主的存在也是天赋的权利。”(7)在这一时期结束之前,君权神授的思想已经逐步由理论变为现实;君主和人民为此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民希望通过革命的有力逻辑来展示他们拥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自治权利。(8)121.“君权神授”思想的历史“君权神授”思想的历史值得追根溯源。在原始民族中,如早期的希腊人,我们发现国王就是以神授的权力——他是神的后裔——进行统治的。在古埃及,法老被看作是神性的共享者。在古代的朱迪亚,君主就是上帝任命的代理人。在罗马帝国时代,东部的臣民们就认为皇帝天生与众不同,他们修建庙宇来向“神圣的恺撒”致敬。

但是为了探究近代史上的“君权神授”的起源,我们只需回顾中世纪的教皇权力的建立。教皇就是以神授的权力进行统治的。所有教皇都认为自己的职位和权威是来自神明。但是当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教皇产生分歧时,皇帝的支持者们提出了与“教权神授”相对的“君权神授”理论。但丁在他的《论世界帝国》(demonarchia)中提出了君主权力的超自然特征,并认为君王的统治和教皇一样都是上帝授予的权力。后来到了14世纪,当神圣罗马帝国在实际上被教皇所摧毁,国王们开始反抗教皇,君王的支持者们自然开始倡导王权神授的思想。这就是这一理论的近代雏形。

最后,当宗教改革运动到来时,起而反抗的国家的世俗统治者与罗马教廷产生了更大的争执,“君权神授”理论开始广泛传播。当教皇将国王逐出教会并敦促教民反抗他们的君主时,保王主义的作家和牧师们响亮而又狂热地提出了“君权神授”理论并宣布任何对君王的不尊和反抗都是邪恶的行为。就这样,“君权神授”和完全服从君主的统治在人民的心中开始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

122.绝对君主专制的特点及它们与政治革命的关系国王们对历史环境和政治理论的发展所赋予他们的巨大的权力又是如何利用的呢?作为一个阶层,他们背叛了这样的信任。太多的君王采用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信条:“自我扩张是国王的最高贵最适宜的行动。”他们认为百姓生来似乎就是供自己利用的;公共力量和公共财富是为了实现他们个人目的的工具;战争成为了皇家的消遣游戏。17、18世纪被看作是绝对君主专制统治的时代,这一时期大部分的血腥战争都是源于个人妒忌、邪恶的野心或者是为了王位的继承而发动的。因此,一些历史学家称这个时期为“王朝战争时代”(9)(eraofdynasticwars)。马基雅维利《君主论》(theprince)的思想统治了这个时期。

现在,所有这些对王权的滥用,所有为争夺王权而发动的邪恶的战争都使得“君权神授”的信条名声扫地,从而催生了人民自己管理国家的思想。艾默生(emerson)说:“如果够坏,坏国王是在帮助我们。”这个时期的很多国王都是足够败坏,这反而帮助了人民。正是在这个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王权的力量引起了人们的反抗,人们开始对王室贵族的神授权力产生怀疑,从而开始声讨和反抗。

123.开明君主专制

但是,这个时期的国王并不都是愚蠢和邪恶的,他们中间也有很多智慧而又仁慈的君主。尤其是在18世纪后半期出现了一些开明君主(enlighteneddespots),他们在法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开始接受作为君王的职责和对臣民的义务。

这些开明君主并没有放弃“绝对的君主专制才是最好的政府形式,人民不应该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这一思想。他们认为国王的权力应该是无限的,但是他们强调这样的权力是应该为人民的利益行使的。公共收入应该用在公共事业上,官员的任命应该根据他们的才能和品德。因此,王权是来自于人民的信任,王位是要为人民谋福祉的思想也就愈发突出。国王成了人民的仆人。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这一对统治者身份重新界定的思想在历史学家h.摩尔斯·斯蒂芬斯(h.morsestephens)教授的阐述中得到了明证。他说:“18世纪的政府,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开明君主的存在。”

开明君主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包括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catherinethegreat)、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thegreat)和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josephii)。这些开明君主和他们的事迹,我们将在后面专门描述。如果稍加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古希腊时代的暴君和古罗马时代皇帝的统治已经足够说明,在这个政府体制的伟大试验中,绝对的权力置于一人之手是不安全的,它迟早会被滥用。

如果君主具有完美的智慧和人格,那么大权集于他一人身上也算是好事。但是不幸的是,这些理想君主的特质很少能够聚集在同一个人身上,更少能从父亲传给儿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绝对的世袭君主制作为一种实际的政府形式便毫无希望、无药可救,最终不得不土崩瓦解。

第九章

路易十四统治下法国的支配地位(1643—1715)124.路易十四—君权神授的典型代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louisxiv)是君权神授专制君主的代表。他亲自向我们阐述了他的执政理念。(10)“将决定权和发号施令权授予臣民违背了万物秩序。掌控国家和作出决定的权力只能由国王所有。臣民的全部使命就是执行国王的命令。”(11)“国王是绝对的主人;所有臣民连同他们的财产的支配权自然属于国王,无论他是神职人员还是世俗人员。”(12)“无论君王多么的邪恶和暴虐,臣民的反抗都是彻头彻尾的犯罪。上帝将权力授予国王,国王就应该得到臣民的尊敬和拥护,只有上帝才有权评判国王的言行。凡是国王的臣民,就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国王的旨意。”(13)路易十四路易十四提出的治国理论可以用更简练的语言表述,那就是“朕即国家”(iamthestate)。也许他从来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但是这样的格言至少完美地阐释了他的治国思想。按照他的观点,他就是上帝委任的法国唯一的立法者、法官和管理者。

路易十四所阐述的治国理论对17世纪的欧洲当然算不得什么新思想,但是路易十四是如此理想的独裁统治者,他的政府在整个欧洲都极具吸引力,其他国家的统治者纷纷效仿。君权神授,人民在政府管理中不起任何作用的思想就此流行开来。

125.马扎然执政(1643—1661);路易十四成为自己的首相1643年,德意志的宗教战争仍在进行,这时,法国国王路易十三(louisxiii)去世了,他将黎塞留巩固强化下来的巨大权力传给了只有5岁大的儿子路易十四。

由于路易十四年幼,法国的大权实际上掌握在他的母亲摄政王奥地利的安妮(anneofaustria)手中。安妮任命意大利的神职人员红衣主教马扎然为首相(cardinalmazarin)。马扎然和自己的前任黎塞留一样能力出众,在外交政策上也是完全效仿黎塞留的做法(第109条)。马扎然去世之前,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两支已经丢尽颜面、一蹶不振,波旁王室已经做好了领导欧洲事务的准备。

马扎然于1661年去世,此时的路易十四已经23岁,他将政府各部门的首脑召集在一起宣布自己将要全权处理国家的各项事务。他随后命令所有下属没有他的命令不得私自签署任何文件。从这时起,在超过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路易十四自己就是法国的首相。他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除了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外,路易十四可以说是在国王的位子上做得最辛苦的君主。他身边其实不乏能力出众的大臣,但他仍然事必躬亲,即使有时候也为此焦躁不安。

126.路易十四的主要目标

路易十四的长期统治为法国带来了政权的连贯和统一。他的首要目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国家绝对的统治者。在《写给王太子的指令》(instructionstothedauphin)中,他说道:“所有改革的必要基础就是要保证我的意志绝对权威。”这样的基础非常牢固。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整个法国只有一个意志,那就是国王的意志。贵族、议会议员、所有的地方政府、巴黎最高法院(14)、教会——所有这些阶层和团体都被剥夺了政治影响和权力,只有完全臣服于王权。

路易十四的第二个目的就是确保法国在欧洲的领导地位。我们需要了解路易十四为了实现自己的这一目的发动和卷入了多少场血腥的战争。

127.路易十四的战争

在路易十四乾纲独断的统治时期,法国参与了四次规模浩大的战争:(1)和西班牙属尼德兰的战争;(2)和新教尼德兰(荷兰)的战争;(3)和巴拉丁领地或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4)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所有这些战争都是法国王室发动的征服和侵略战争,或者说是为了实现自己野心和入侵政策的战争。路易十四在这一阶段最主要的敌人就是代表和捍卫自由的荷兰共和国。

128.和西班牙属尼德兰的战争(1667—1668)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philipiv)去世,路易十四以妻子的名义宣布西班牙属尼德兰(spanishnetherlands)的部分领土归法国所有,并率领军队进入西属尼德兰。荷兰人(hollanders)则自然而然地惊恐起来,担心路易十四也会吞并他们的国家。因此,他们和英国、瑞典结成三国同盟来抵制法国的入侵,并迫使路易十四放弃自己占领的很多领土。路易十四还是保住了法国边境沿线的佛兰德斯(flemish)地区的大量城镇,并把这些地方作为法国的前哨。

129.和新教尼德兰的战争(1672—1678)路易十四发动的第二次战争是对尼德兰联省共和国(荷兰)的战争。他对这个小国的进攻出于几个动机:第一,荷兰人在前边第一次战争中的干预引起了路易十四的愤怒;第二,荷兰人代表了他所反对的一切——自治政府、新教和自由思想。

在这场战争中,路易十四发现自己面对的是半个欧洲的军队。几年时间里,这场战争在海上和陆地全面发动,尼德兰、莱茵河畔、英吉利海峡、地中海,还有新大陆海岸线。战争以《奈梅亨条约》(peaceofnimeguen,1678)的签订而宣告结束,根据条约,路易十四放弃了对荷兰的征服,但是还是保留了西属尼德兰的大量城镇和堡垒,以及法国东部边境勃艮第地区的自由县。

通过这场战争,路易十四提高了自己的声望并获得了很多领土。法国人民开始称路易十四为“伟大的君主”(grandmonarch),以下我们会看到他的哪些行动让人们授予他这样的称号。

130.路易十四占领斯特拉斯堡(1681)接下来的10年,西欧相对安宁。在此期间,路易十四的许多令人不可原谅的行为中有两件事引起了特别注意,因为它们不仅标志着路易十四的权力到达顶峰,还展示了他对权力的傲慢和不公正的使用,这是他人生命运的转折点。

第一件事就是他攻占了自由城市斯特拉斯堡及属于德意志莱茵河左岸的许多其他重要的地方。斯特拉斯堡对于路易十四而言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因为这里的防御工程非常坚固,并被看作是莱茵河畔的主人。

路易十四的行动如此大胆,让所有人都目瞪口呆,以至于没有出现任何有效的反抗。而且,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正忙于与土耳其人的战争,无暇西顾。1683年,土耳其人包围了维也纳,所有基督徒都焦急地等待着最终结局。幸运的是,波兰著名的国王约翰·索别斯基(johnsobieski)解除了对维也纳的包围,奥地利王室得救了。但是土耳其人继续威胁奥地利东部的领土,因此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可能采取有效措施来阻止路易十四实施自己吞并莱茵河地区的完美计划——他需要完善自己在那个地方的统治。

131.废除《南特敕令》(1685)

路易十四的第二个既不公正又愚蠢至极的行动就是废除《南特敕令》——亨利四世许诺保证法国新教徒宗教自由的仁慈法令。

路易十四迫害新教徒臣民的动机在本质上和西班牙的腓力三世驱逐(philipiii)自己境内的摩尔人的动机相同。他认为消除法国的异端分子是自己对上帝的献礼,而且他早已觊觎根除法国异端的荣耀。废除《南特敕令》的法令在1685年颁布。通过这一残忍法令,所有新教教堂都被迫关闭,每个拒绝信奉天主教的胡格诺派教徒都被宣布违法。胡格诺派教徒一直以来遭受的迫害再次在暴力等级上增加,这种迫害被称作“龙骑兵迫害”(dragonnades),很多龙骑兵就驻扎在新教教徒的家中,并得到授权可以随意骚扰和迫害他们,无论生死,直至这些受迫害者被迫宣布放弃自己的信仰。

很多胡格诺派教徒都不得不宣布放弃自己的信仰,但也有很多受迫害的胡格诺派教徒勇敢地反抗,逃离法国,躲过警戒逃到邻国。据估计,到17世纪结束之前,路易十四失去了多达30万最有技术和勤劳的臣民。

胡格诺派教徒逃离法国行为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法国几大最重要和繁荣的工业遭到了破坏,而其他国家尤其是荷兰、英国、勃兰登堡的制造业却因这些逃到他们国家的胡格诺派教徒带来的活力、技术和资金而获益。很多逃亡的胡格诺派教徒最终在南非创建了自己的新家园,而他们的后代也为德兰士瓦共和国(republicsofthetransvaal)和奥兰治自由邦(orangefreestate)的强大贡献了巨大力量。还有很多其他胡格诺派教徒前往美洲避难,并在那里成为了除英国清教徒外新大陆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15)132.和巴拉丁领地或奥格斯堡同盟的战争(1688—1697)废除《南特敕令》对法国的间接影响和直接后果一样充满灾难性。这一法令的通过在新教国家所激起的愤怒促成奥兰治的威廉亲王组织起来一个强大的联盟来反抗路易十四,史称“奥格斯堡同盟”(leagueofaugsburg)。

路易十四决心向同盟者发起进攻。为了给自己的进攻寻找一个借口,路易十四以妻子妹妹的名义宣布巴拉丁领地(palatinate)的所有权归自己所有,然后急忙派遣大部队进入巴拉丁领地,不过很快就被联军击败。眼看着自己的征服无法完成,路易十四下令将巴拉丁领地夷为平地。这些遭受毁坏的地方包括海德堡(heidelberg)、施佩耶尔(spires)和沃木斯(worms),果树、葡萄架和庄稼都受到了破坏,多达10万农民因此无家可归。

另一个更加强大的同盟被组建起来对抗路易十四(1689),它包括英国、荷兰、瑞典、西班牙、萨伏依(savoy)、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巴拉丁选帝侯,以及巴伐利亚和萨克森选帝侯。

在10年的时间里,几乎整个欧洲都成为战场。这场战争堪比一个世纪后的欧洲大陆为了追求独立而发动的反抗拿破仑的战争。

最终,交战双方都因战争而疲惫不堪、资源耗尽,《里斯维克和约》(peaceofryswick)的签订终于结束了这场战争(1697)。战争期间双方都互有胜负,路易十四被迫放弃了很多在战争之前就占据的领地。然而他还是设法保住了包括斯特拉斯堡在内的一些其他重要的领土。

133.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里斯维克和约》签订之后仅仅3年,欧洲列强就卷入了另一场战争——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warofthespanishession)。这场战争爆发的背景是这样的:1700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charlesii)——查理五世皇帝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位男性后代——去世了。他去世后没有子嗣来继承王位,于是他把王位传给了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腓力(philip,dukeofanjou)。腓力公爵当时只有17岁,他得到王位后被称为腓力五世,并成为了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创建者。路易十四在得知法国和西班牙实质上合并的消息后无比喜悦,他声称“从此之后,再无比利牛斯山”。

法国得到西班牙的支持,很容易就能在殖民世界变得更加强大,从而实现他建立一个大殖民帝国的梦想。面对共同的危险,欧洲成立了另一个大同盟来反对法国(16),其主要目的就是将腓力赶下西班牙王位,并安排一个奥地利王子即位。

在13年的时间里,整个欧洲因为战争而动荡不安(17),直到《乌得勒支和约》(treatyofutrecht,1713)和《拉斯塔特和约》(treatyofrastadt,1714)签订,战争才宣告结束。但是这些和约的条款还是保留了波旁家族的王子腓力在西班牙的王位,条件是法国和西班牙永远不能合并成为一个王国。西班牙的统治从各个方面都被削弱。直布罗陀和米诺卡岛被割让给英国;米兰、那不勒斯和撒丁岛,以及天主教尼德兰割让给了奥地利;西西里岛被割让给萨伏依公爵。西班牙因此几乎被剥夺了在欧洲的半数领地。

法国也在殖民统治上遭受沉重打击和削弱,被迫将新斯科舍(novascotia,阿卡迪亚)割让给英国,并承认英格兰在纽芬兰和哈德逊海湾地区的统治权。(18)134.路易十四去世(1715)在祸患、困惑和痛苦中,路易十四长期、多事的统治终于走到了尽头。为了支撑不计其数的战争支出,维持奢华的宫殿,建造昂贵的建筑,他不得不征收沉重的赋税,这使得法国不堪重负、濒临破产,而他可怜的子民们为了面包所发出的哀号一直萦绕在皇宫周围。而王太子和两个孙子的先他去世也沉重打击了路易十四,他只好把王位传给了只有5岁大的曾孙。1715年9月1日,“伟大的君主”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将一个债台高筑、痛苦不堪、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国家交到了一个孩子手中。路易十四似乎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反思,给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了下面的忠告:“不要效仿我的错误做法。我对战争的认识不够深刻,为了虚无缥缈的东西不断挑起战乱。不要模仿我,做一个平和的君主,把解救臣民于水火作为你从政的主要任务。”

路易十四的去世并没有得到臣民们的一滴眼泪,人们得到这个消息时欢呼雀跃。当时的一位讽刺作家宣称:“在路易十四活着的时候,人们已经流尽了所有的眼泪,他死的时候已经没有眼泪可流了。”

135.路易十四的宫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