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12) - 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 - 菲利普·范·内斯·迈尔斯 - 其他小说 - 30读书

第十二章《迈尔斯教授讲世界历史:世界近代史》(12)

201.七年战争(1756—1763)在随后8年的和平时期,玛丽娅·特蕾莎忙于和欧洲主要国家建立联盟来对抗觊觎自己领土的不择手段的掠夺者。俄罗斯、瑞典、许多德意志邦国和法国都最终加入到特蕾莎的同盟中来。腓特烈在最开始,除了英国,几乎没有任何盟友,而在战争即将结束时,俄国曾短暂地站在了他的一边,因此,他几乎一直是在单独对抗欧洲大陆一半的国家。(44)这场漫长的战争在欧洲历史上被称作“七年战争”。刚开始时,七年战争和美洲历史上所称的法国印第安人战争(frenchandindianwar)交织在一起。有一段时期,幸运女神站在了腓特烈一边。在著名的罗斯巴赫(rossbach)、洛伊滕(leuthen)和曹恩道夫(zorndorf)会战中,他先后击败法国、奥地利和俄罗斯,震惊了整个欧洲,最终欧洲不得不承认普鲁士军队的首领是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

但是,好运最终远离了腓特烈。在这场持久的战争中,双方军事力量的不均衡导致普鲁士人员匮乏,不可避免的毁灭似乎即将降临在腓特烈和他的国家身上。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俄罗斯最高统治者的去世却让局势出现了转机。1762年,俄罗斯的伊丽莎白女皇(empresselizabeth)去世,彼得三世(peteriii)即位。彼得是腓特烈的狂热崇拜者,他即位后立即将俄国军队从盟军中撤出,加入到了普鲁士的一方。双方的联盟仅仅维持了几个月,彼得就被妻子叶卡捷琳娜二世废黜并谋杀,随后叶卡捷琳娜即位。叶卡捷琳娜采取了中立政策,召回了俄国军队;但是,就是这短短几个月的联盟,给了腓特烈决定性的优势。在俄国军队撤出之后,英国和法国也乐于停战并签订《巴黎和约》(peaceofparis,1763)。不久,另一项和平协议(45)在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签订,扰动欧洲多年的最可怕的战争之一终于结束。特蕾莎最终落在了腓特烈的手中。

七年战争是历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争之一。除了英法的印度问题,它还解决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它解决了,或者至少接近最终解决了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问题——到底谁才是德意志的领导者。七年战争使得普鲁士取得了和奥地利平等的地位并预示着她地位的上升。第二,它解决了英法在美洲的争议,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欧洲的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地位问题。它决定了北美洲应该属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而不是拉丁民族。

202.腓特烈牺牲波兰来扩张自己的领土在七年战争结束后的10年时间里,如前所述,腓特烈和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还有奥地利的特蕾莎联手对波兰进行第一次瓜分。

腓特烈高度评价了在这笔交易中所得到的领土对普鲁士的价值,在他的《我自己的时代记录》(historyofmyowntimes)中,他说:“这是我们可以做出的最重要的占有之一,因为它将波美拉尼亚(pomerania)和东普鲁士连接起来,并且让我们成为了维斯瓦河的主人,我们可以保卫自己的国家并且可以对维斯瓦河实施掌控,整个波兰贸易都是在这条河上进行的。”普鲁士的这种扩张是依靠腓特烈吞并西里西亚那样的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的。

203.腓特烈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如前文所述,在所有外交事务上,利己主义是腓特烈的唯一准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扩张普鲁士领土和为自己增添荣耀;他从来不考虑公理、正直和名誉。下边是腓特烈自己所推崇的法则:“如果可以,我们也愿意诚实正直;但是如果欺骗是必要的,那么就让我们做个骗子。”“君主的永恒法则就是尽其所能地扩张自己的领土。”“是让人民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好呢?还是让君主违反和约好呢?到哪里才能找到对这样的问题犹豫不决回答的笨蛋呢?”“如果荣耀之人没有权力制定规则来允许烧杀抢掠,那么他为何会发动战争呢?”

正是腓特烈大帝这种不道德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后来被新近的霍亨索伦家族成员(德皇威廉二世)继承和实践,成为了1914年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

204.作为开明君主的腓特烈

腓特烈对待下属和对待自己君权的道德标准完全不同。他对王位有着极高的看法并发挥其尽可能的作用,他被看作是18世纪的开明君主之一。

在战争间隙的和平时期,在他统治的后半期——《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签订之后的时期,腓特烈努力开发自己国土上的资源,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他开凿运河,修建公路,排空沼泽地,鼓励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但是腓特烈的注意力并没有全部放在人民的物质财富方面。他是一位哲学家并自认为是一个诗人,每天都要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放在哲学和文学的追求上。有人说他“和伏尔泰一起分享了18世纪知识界的君主地位”。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当时最杰出的作家、科学家、哲学家,其中就有和他“共主知识界”的伏尔泰(voltaire)。腓特烈将伏尔泰哄骗到柏林,为他的宫廷增光添彩,并让他改正和批评自己的诗歌。某一段时间,腓特烈对自己的这一招徕感到非常骄傲,他为自己众多的头衔中增加了一个“伏尔泰的所有者”而高兴。但是,这是一个不相配的友谊;两位“君主”很快就发生了争吵,伏尔泰被很不体面地赶出了王宫。

腓特烈是一位自由思想者。他的异教信仰让他对所有宗教漠然但又包容。正如卡莱尔记录的那样,腓特烈曾经说过:“在这个国家,每个人必须拥有自己到达天堂的方式。”他把自己招徕的精英都安置在他最喜爱的、距离柏林很近的波茨坦的无忧宫,这些精英集合了众多的异端邪说者、不可知论者、异教徒和无宗教信仰者。这个团体代表了18世纪文学和哲学界的最高思想成就,他们的思想和学说为法国大革命铺平了思想道路。

1786年,就在政治和社会大动荡的前夕,腓特烈去世了。卡莱尔称他为“最后的君王”(lastofthekings)。他当然不是名义上最后的君王,但是他是最后一个被称为“大帝”的君王。就在他死后的第3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它终结了君主时代,开创了人民时代。

第十三章

18世纪的英国

205.18世纪英国历史的准则

希利(seeley)教授说:“英国在新大陆和亚洲的扩张,就是对英国18世纪的历史最好总结。”

这场扩张运动实际上就是16世纪开始的海上贸易的延续,通过为英国带来先与西班牙、后与荷兰的激烈竞争,进而决定了英国大部分时期的历史发展方向。在17世纪结束前,英国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另外两个商业竞争对手。英国在18世纪最大最危险的敌人是法国。谈及1688年到1815年这个时期的历史时,希利教授说:“这个时期的历史整个就是英国和法国的激烈竞争史,是两个国家的第二次百年战争。”

从英国历史角度来看,讲述英国和法国之间在贸易和殖民世界的较量是本章的主要内容。然而,为了更加全面地勾勒出这个世纪的英国历史,我们也会谈及其他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尽管这些事件和英国的扩张运动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206.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关于这场战争的起因和结果,我们在叙述路易十四时期的历史时已经讲过了。我们这里要回顾的是这个阶段英国在领土扩张上的收获;即旧大陆的直布罗陀海峡和米诺卡岛,以及新大陆的新斯科舍连同纽芬兰和哈德逊海湾。

其中有着特别意义的是,英国和西班牙签订的条约让英国从法国手里为自己国家的商人拿到了名为“阿西恩托”(assiento)的契约。根据这份契约,英国的臣民享有每年运送4800名奴隶到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专有权30年。(46)奴隶贸易像过去的香料贸易一样利润丰厚,此时,英国像过去的西班牙和荷兰一样,成为欧洲贸易国家的主要竞争对象。这份契约的取得,让英国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奴隶贸易强国。

同时,根据这份契约,英国从西班牙手里获得每年运送一艘商船前往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权力。

因此,作为18世纪的第一场战争的结果,英国实际上控制了地中海,垄断了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奴隶贸易,并开始在新大陆攫取法国的领地,且获得海上霸权。美国历史学家马汉(mahan)说道:“在这场战争之前,英国是世界上的海上强国之一;而在战争之后,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其他国家不能望其项背。”

207.英格兰议会和苏格兰议会的合并(1707)在安妮女王统治期间,英国国内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英格兰议会和苏格兰议会的合并。(47)当时,英格兰只把苏格兰当作外国来看待,不仅英国殖民地将苏格兰商人排斥在外,就是在英格兰国内市场,也同样不让苏格兰商人染指。

苏格兰对英格兰的敌意变得强烈,甚至威胁说要打破连接两国之间的王朝纽带。英格兰政府也意识到了局面的危险,最终本着合理妥协的精神与苏格兰人谈判。最终,双方同意两国的议会合并,建立完全的自由贸易关系,英格兰的所有殖民地向苏格兰商人开放。在此基础上,两个王国合并成一个,那就是大不列颠王国(greatbritain,1707)。从这个时候起,两个国家由坐落于威斯敏斯特的一个议会共同代表。

这种联合对双方都有利,因为它不仅是外在的联合,同时也是内在的结合。英格兰再也不用像过去的10个世纪里那样担心北方的邻国会对他们发动突袭和入侵。而对苏格兰来说,她能够进入英格兰的本国和殖民地市场,参与到英格兰的制造业和商业活动中来,这让她的力量和资源得到极大的扩张。双方联合的10年后,苏格兰第一艘商船正式从克莱德湾(clyde)开启其穿越大西洋的旅程。今天,克莱德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造船业中心之一,而克莱德河口的格拉斯哥(glasgow)也是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港口之一。

208.君主政治影响力的丧失;首相和内阁汉诺威王朝(48)的第一个国王乔治一世(georgei)对人民的语言和事务几乎一无所知,因此,他被迫委托自己的大臣来管理政府。乔治二世(georgeii)亦是如此。乔治三世(georgeiii)出生在英格兰,重新获得了过去国王的一些影响力,但是他是能对政府决策拥有个人影响力的最后一位英国国王。

国王失去的权力被转移到了首席大臣的手里,这个首席大臣普遍称之为首相(primeminister),他的任职不是取决于君主的喜好,而是依靠议会下院的支持。这种权力转移不是一下子完成的,但是到18世纪中期基本上已经全部完成了,当然,国王对这样的事实并不总是完全认可。在今天的英国政府中,首相是实际上的、完全获得认可的最高行政官。国王是名义上的君主,所有的实权都在首相手里。

罗伯特·沃波尔(sirrobertwalpole)是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英国首相,在他任职期间,内阁最终具备了现在的形式。内阁实际上是由议会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内阁的诞生要取得议会下院的支持,首相作为内阁领袖,与内阁成员荣辱与共。当内阁不再取得议会下院多数席位的时候,内阁成员就要辞职,国王就要任命新的首相,但实际上是由下院占据多数席位的党派任命,新首相再组建新的内阁。

209.宗教复兴;循道宗的崛起

现在我们暂且把政治事件放一放,来关注一下这个时期的英国宗教生活。

汉诺威王室统治初期,英格兰的思想和道德生活还是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的样子。整个国家仍然受反清教徒政权制度的影响,憎恨“圣者”的统治。整个教会上层普遍对信仰不忠;宗教成为玩笑和戏谑的谈资。教会已死;上层传教士都玩忽职守,布道冷漠,流于形式;而下层传教士也是冷漠无情而又残忍无比。酗酒成为整个教会的习气。整个国家都陷入了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精神和理想上的事情无人关注。

社会生活的这种状况从来都会引起有识之士的强烈抗议,现在也是如此。大约在1730年,牛津的一群满腔热情的年轻人组成一个小团体,其中就有约翰·卫斯理(johnwesley)、查理·卫斯理(charleswesley)和乔治·怀特腓德(georgewhitefield),这个团体的目的是在真正的宗教生活上相互帮助。因为其严格而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他们被嘲弄地取了一个外号:循道宗信徒(methodists)。

这场起于牛津的宗教运动是英国宗教复兴的起点。约翰·卫斯理是组织者,怀特腓德是演说者,而查理·卫斯理是为运动鼓吹的诗人(49)。他们和援助者们露天集会向那些忽视了宗教生活的人们布道。他们在田野里、街道边、大树下、矿井旁进行布道。他们狂热的规劝和布道如同当初的十字军布道者一样效果惊人。

起初,宗教复兴运动的领导者们并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不同于英国国教的教会,只是希望在英国国教中组建对宗教真诚热情的教众,就像今天教堂的基督教奋进协会(christianendeavorsocieties)那样。然而,他们的热情和过度的举止还是冒犯了那些冷漠无情的保守派,因此最终受到了排挤和迫害,不得已脱离国教成立自己的教会。

宗教复兴运动,像17世纪的清教主义运动一样,给英格兰的生活留下深刻印象。正是因为这场复兴所产生的真正的宗教情感、社会净化、道德真诚和人性进取,使得今天的英国与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统治时期的英国截然不同。

约翰·卫斯理

210.七年战争(1756—1763)

在18世纪中期,在美洲的法国和英国殖民者之间爆发了一场被称为“法国印第安人战争”的大战。这场战争和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七年战争”混合在一起,因此无论是从欧洲还是美洲的角度,我们都需要了解一下这场战争。

战争开始时,英国遭受到重大打击。布雷多克(braddock)率军征讨迪凯纳堡(fortduquesne)的途中,在荒漠上遭受重创,这也是英国几次时运不济的军事惨败之一。(50)在欧洲大陆,英国丢失了米诺卡岛,从而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英国人从来没有陷入过如此深的绝望之中,从来没有对自己如此地失去信心。切斯特菲尔德伯爵(earlofchesterfield)写道:“我们在国内和国外都被摧毁。我们不再是一个国家了。”

当老威廉·皮特(51),著名的“伟大的下院议员”(greatcommoner)成为英国事务的首脑时,英国人的沮丧陷入了最低谷。皮特是英格兰民族出现的最伟大的人物之一。腓特烈大帝如此评价皮特:“英格兰终于出现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而皮特则同样高度地评价自己:“我相信我可以拯救这个国家,没有其他人可以做到!”他表达了自己对挽救国家不幸的能力的充分自信。

与法国的战争现在不仅在美洲和海上进行,英国还以新的活力在印度和欧洲与法国开展。就美洲而言,战争的转折点是年轻的英国少将沃尔夫(wolfe)率军在魁北克高地(heightsofquebec)大败蒙卡尔姆(montcalm)率领的法国军队(1759)。这场胜利让英格兰得到了魁北克,这是扭转新大陆局面的关键。

在印度,英国也在与法国和她当地盟友的战斗中获得胜利。(52)魁北克战役爆发前两年,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任职的罗伯特·克莱武上校(colonelrobertclive)率领1100英国士兵和2万名土兵(53)在著名的普拉西战役(battleofplassey,1757)中一举击溃当地人的6万步骑兵,从而在半岛东北部地区奠定了英国庞大殖民帝国的基础。

老威廉·皮特

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peaceofparis),七年战争宣告结束。法国将自己在加拿大和北美洲位于密西西比河东部除新奥尔良和周边地区外(这一区域连同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早已经割让给西班牙)所有领地都割让给英国,包括纽芬兰附近的两个小岛,法国只保留在这里晒鱼的权力。法国在印度作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也退出了竞争。(54)英国的殖民地霸主和海上的霸主地位现在完全地确立起来。尽管后来遭受了沉重的损失,但英国还是将这种地位一直保持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211.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印第安人战争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序曲。法国的势力在美洲被推翻,使得英国在美洲的殖民者不再像过去那样依赖英国,因为新大陆唯一的危险对手已经被消灭。精明的政治家早已预言:当殖民者不再需要英国的帮助来对抗法国,一旦与母国联系的纽带与他们的利益相冲突,他们便会斩断这根纽带。

很快,殖民地与母国就发生了冲突。议会中的多数人认为殖民者应该承担英国在保护殖民地上产生的开支,因此坚持要求对美洲殖民者征税。但是美国殖民者却认为英国议会里没有自己的议员,拒绝纳税。英国政府不承认殖民者的说法,美洲的殖民者便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祖辈经过艰苦斗争从英国国王手里获得的权利和自由。

法国政府趁机抓住美洲殖民者与母国发生战争的机会报丢失加拿大的仇(55),并向殖民者提供援助。西班牙和荷兰也加入进来,对抗他们曾经的敌人——英国。

战争随着《巴黎和约》的签署而结束(1783)。英国承认13个殖民地的独立,大英帝国开始了在新大陆与自己殖民地的分离。同时,英国被迫重建或割让原属于法国和西班牙的岛屿和领地。从七年战争后诞生的强大帝国似乎遭到重创,难以恢复。不仅英国的敌人,甚至连英国人自己也认为,英国在美洲的帝国统治结束了。

但加拿大和印度仍然属于英国,随后,澳大利亚也归英国所有。英格兰仍然是海上霸主;她的贸易统治地位丝毫没有动摇。身处1783年失去美洲殖民地的境地,没有英国人可以预见到第二个强大的大英帝国能够在第一个大英帝国统治的废墟上再次崛起。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