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第96章你真是能耐了 - 始皇大大我们走 - 风羲和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96章第96章你真是能耐了

第96章第96章你真是能耐了

刘辨坐在御座上,之前戴在头上显大的冠冕已经被改成适合他的大小,长长的珠帘垂下,让小皇帝的脸隐没之后,下方的大臣基本看不出他的表情,何太后这一次并没有坐在帷幕之后,她前几日受了凉,现在正卧病在床。

原本这朝会也并非是每日一次,但是因为这段时间的事情过多,所以这样连续开会的日子也已经有了不短的一段时间,朝堂之上,掌握话语权的目前有五个人,刘虞和秦政这两位辅政大臣,同时是外戚和大将军的何进,文臣之首的荀爽,以及现在还在卧床的何皇后。

当然,后者一般起不到多大作用,让她说话只是其他人对于这位太后的尊重而已,想来何太后自己心里也清楚,可若是换了个人坐在她这个位置,可能会有意地减少自己的说话次数,以便自己的话未来还能有一定的重量。但是这位太后不是,她不仅不趁着这个机会多读些书,反倒是朝堂上无论大小事情她都想要插上一手。

导致最近,大臣们听见何太后开口,便集体沉默,等到她说完,大臣们再继续之前的讨论,完全将何太后说的话当做是空气,小皇帝经过之前那么一番发言倒是让诸位大臣不再轻视于他,所以,何太后这个所谓的垂帘听政等同于一个笑话。

刘虞估计,何太后这一次的卧床不起恐怕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心底叹着气,把注意力全部转移到了他们正在讨论的这件事情上。

两年之前的黄巾之乱看似已经完全被镇压,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各地都有黄巾余孽残留,这两年也开始打游击战,在地方骚扰百姓,若是说两年前由张角统领的黄巾军还算是军纪严明,只把朝廷和官员当做是敌人,并不过分惊扰百姓,现在的这群余孽做的事情同山匪盗贼也没什么区别了。

而这一次出问题的是冀州和青州,这两地乃是兵家必争之地,地理位置重要,人口数量也较大,一旦这两州生乱,对朝野内外都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陛下,冀州和青州如今向朝廷求援,应是当地军队不足,听说青州境内有二十万黄巾军意图谋反,虽然传言不可尽信,但是也能说明黄巾军数目确实极大。”刘虞出列说道,他在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也觉得这一年实在是过于波折了,先是灵帝去世,再是外族侵犯边境,现在又有黄巾余孽造反,若是没有秦政这样一位能够压制的住的人在,想来现在已经是天下大乱。

刘辨和刘虞现在有同样的感受,他的祖父桓帝,父亲灵帝在位的时候并没有在朝政上下了太大的功夫,便是身为人子,刘辨有的时候也觉得自己的父亲实在是不务正业了些,他原来一直觉得父亲和祖父一样,可是在父亲临去世之前,他觉得父亲若是能够好生管理这天下,未必就到了现在这个地步。

结果现在这所有的烂摊子全都堆在了他一个人头上,刘辨毫不怀疑,若是没有刘虞和秦政两个人在,估计这会儿就是他的舅舅何进主政,八成可能会引进援兵,至于援兵是不是真的作为援兵,那就是两说了。而且,若是没有这两个人稳定局势,想来天下人也会觉得他这个皇帝做的不称职吧。

他一边想着,一边点头同意了刘虞的说法,并且同时询问了应该如何解围——是的,解围,这两个字说出来的时候,刘辨自己都觉得好笑,他是个皇帝,本应对自己的国家有着第一手的操控权,但是现在他却要用解围来形容自己现在的窘境。

秦政在心里计算了一下现在全国的兵力部署问题,何进带兵前往凉州,他自己就带了两万人离开,再加上吕布借出的军队,满打满算总共去了三万人,除去现在的冀州,青州,再将此时不能动的北方三州挪出去,能够调动的兵力也不过是在五万人左右,而调动军队的时间还不确定——也就是说,现在他们面临的正是兵力不足的问题。

拱卫洛阳的军队不能动用,秦政迅速算了一遍,和刘虞交换了一个眼神,看来,他们两个此时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只是这一点不太方便在朝堂上直接说出来,说出来可能会造成人心浮动的后果,这在现在这个时候无疑是雪上加霜。

于是,两个人就各种方面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结论,如果能够迅速结束北方的战事,将大军调回,镇压冀州和青州的黄巾余孽便不值一提,而与此同时,可以适当调高各州郡的驻军人数。

下了朝,诸位大臣各自回家,荀爽同荀彧共乘一车,他们对于现状也是不看好,只是他们的不看好针对的是黄巾军。

“若是我所料不差,黄巾军之所以这个时候又有了动静,想来也是打着同那些外族人一样的主意,只是他们这一回恐怕是要失望了。”荀爽叹息着说,“北边的战事说不定会以一个令人意料不到的方式结束,那个时候,这朝里朝外,可是要换一拨人了。”

“为何如此说?”荀彧有些疑惑。

荀爽挑了挑眉,他看向荀彧,荀家这一代中,荀彧,荀攸以及荀谌堪称翘楚,荀谌为人低调,在荀家内部他的名声可是一点儿不比荀彧和荀攸差,只是在外却一直声名不显,有些时候,就连他们这些长辈都弄不太清楚荀谌在想什么。

荀彧和荀攸是荀家最看好的两个子弟,只是如今却全都进了一个篮子里,虽然起初并非出自于荀家的本意,但是现在看来,这笔买卖做的不亏。

“你在益州多时,这些日子也见了朝中众臣,你觉得有何不同吗?”

荀彧闻言沉思道:“确有不同,如今朝堂之上,衮衮诸公,能做实事者甚少,前日我观朝堂辩论,诸位臣子皆是侃侃而谈,可见文史经卷了解甚深,只是凡到领兵出征,处理赋税,解天下百姓之危难诸事,便皆闭口不言。”

“而在益州时,虽然文官武将稀少,却能够集思广益,凡有事发,不过半个时辰便能有处理之法,与洛阳大不相同。”

“正是如此,洛阳的这些官员太平日子过久了,遇到事情能退则退,凡事以保全自身和家族为先,这种做法不能说错,却对天下无益。”荀爽微微掀开一角帘子,看着车外的街道,因为灵帝的去世和近来的战事,街上萧条了许多,不复往日热闹,“秦州牧是个做实事的人,等到眼前的危局解开,自然会将那些蠹虫悉数剔除干净,虽然换上来的人定然是向着他那一边,却也是真正能够为天下做事的人。”

荀彧沉吟着,良久,他有些难以启齿地问道:“您是否已经知晓了什么?难道秦州牧真的有不臣之心?”

荀爽拍了拍他的肩,对这个自己非常看好的后辈说道:“文若,有些事情不需要明说出来,心里明白就好,至于未来如何,且再看着,我年纪大了,身后子孙无数,自然是要为了家族考虑,你还年轻,还有可以选择的机会和道路,我并不强求于你。”

他看着荀彧,目光中的意味深重得让荀彧看不明白,“你已经在秦州牧手下做事许久,此人如何你应当明了,先帝去时想来也已经看出,所以让他成为了辅政大臣,自古以来,辅政之臣皆大权在握,和那个位子也不过是只差了一个名头。”

“可是——”

“没有可是,文若,你我的确是生于汉朝,从小学的是忠君爱国,只是你莫要忘了,在忠君爱国之前,我们更应该想到的是自己背后的家族,只要家族能够一直繁荣昌盛下去,皇位上坐的是谁不重要。”荀爽加重了语气。

荀彧深吸了一口气,“如今天下,世家门阀占据一方,势力日益增大,您不会不明白,再如此这般下去,不论是谁成为了皇帝,都会直接对世家下手。”

荀爽却是笑着摇了摇头,他放t下帘子,目光似乎透过虚无,看到了洛阳城的另一端,“世家也有分别,荀家不做那个出头鸟,也不做那块垫脚石,只要荀家保持现在的态度不变,不论是谁坐在那个位置上,荀家都会稳如泰山。”

被荀爽言语中暗指的秦政现在觉得自己很不好,他看着面前的信使,颇有几分艰难地问:“将你刚刚的话再说一遍。”

“回禀州牧,徐小将军自行潜入了匈奴大营,现在音讯全无,据说是为了将被匈奴掳掠的蔡邕之女蔡琰带出,蔡小姐不日便会被送达洛阳。”信使挑拣着重要的地方重复了一遍,“何大将军同刘州牧正在设法将徐小将军带出来。”

“可知道她除了救人这一点,还为了什么吗?”

信使摇了摇头,“不知,徐小将军行动前并未告知他人,之所以知道是为了救人,还是因为文和先生传回来的信,不过,他好像是说——”

“说什么?”

“说,徐小将军现在要被左贤王纳为王妃了,而徐小将军本人借用了蔡小姐的身份,正打算前往匈奴,然后将左贤王的后宫一网打尽。”

秦政脸上的表情已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了,信使看着他的脸色不好,立刻告退,徒留秦政一个人在屋内掀翻了桌案。

“徐妧,你真是能耐了!”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