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开门,自由贸易!
第213章开门,自由贸易!
朱由检绝非贪财好色之人,之所以来看各国美人,完全是出于对于知识的好奇心。然而,当他真的见到这些所谓的美人的时候,却是如遭雷击。他本以为老色胚的审美都是趋同的,可是他如今看到的都是些什么玩意啊,这没法下嘴啊!
朱由检说了声晦气,让王承恩将这些美人送回鸿胪寺,让使团回去的时候把人带走,正好他还发愁要给什么回礼呢。他可不想让大明的女子漂洋过海、不远万里去服侍野蛮人,大明不实行和亲政策的。
但是,朱由检将自己的意思让通译传达给这些西洋的女人之后,她们自己不乐意了,表示就算不能当陛下的情妇,当个宫廷女仆也是好的啊。为此,她们甚至不惜背刺自己的上司,说出了他们假冒本国使臣、实则并没有得到国王授权的秘密。
这些情况其实是在朱由检的预料之内的,毕竟这一次除了传统朝贡国,还另外邀请了几十个新的国家加入,仓促之间难以核实身份,难免会有鱼目混珠的存在。
但无论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两个国家之间只要建立了往来贸易,总是有机会走上正轨的;要是一直闭关锁国,对外过分的戒备排斥,那才真的是等不到破冰的时候。朱由检没有兴趣维系古老的朝贡体系,朝贡的效率太低、规模太小了。
他在给各国的回赠礼物,也大致遵循了价值相当的原则,没有薄礼厚赠、打肿脸来充胖子,毕竟现在大明也不好过,陕西的农民军已经闯出名号来了,闯贼头目高迎祥的名号已经正式摆上了他的御案。
东亚的这几位倒也不算丑,但在朱由检的审美里面,跟美也不搭边。兜兜转转,原来还是汉人女子最好看。而东方的这些女子也不愿意回去,朱由检心想:好家伙,大明成灯塔了,一个个都想润过来!
最终,朱由检决定尊重她们的想法,将她们纳入大明女官体系,在原有的六局一司的基础上,另设一万国司,专门用来安置这些外国女人。毕竟她们也不是普通人,如果各国使臣所说的都属实的话,这群人个个都是人才。
既然是人才,管他男的女的、黑的白的,不能埋没啊。朱由检让孙世绾掌管万国司,负责调教她们。
万寿节之后,各国使臣并没有立即离开,双方还要正儿八经地谈贸易合作。登莱水师的软帆船制作一直没有什么进展,东西方科技树点得不一样,大明找不到合适的造船师傅。
就算依葫芦画瓢勉强造出来了,怎么操帆也不是依靠自己摸索可以在短时间内弄明白的。与其自己攻坚,把西方走过的科研道路再走一遍,不如直接拿来,再结合自己这边的优势技术,再想办法改良;甚至,也为了短时间内成军,也可以花钱购买一些。
西式的前装燧发枪已经拉了膛线,无论是点火效率、射程、抗天气影响,还是精度,都要优于大明现有的火绳枪。唯一的缺点就是贵,以及大明缺少优良的燧石,难以完全仿制。但在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小批量、多频次逐步替换还是可行的。
大明现在的改良火绳枪,就是从葡萄牙那里进口的;还有佛郎机炮,现在已经完全自主制造,大规模装备的弗朗机炮也是出自于葡萄牙。
大明与西方国家的交往之中,与葡萄牙的关系最为密切,双方了解更多、合作和相互影响得更多。
可惜葡萄牙只是“上个版本真神”,“两个牙”相互争斗,十七世纪的属于初代日不落西班牙帝国的时代。当然,花无百日红,西班牙也在走下坡路,下个版本英法正在崛起。
大明仿制的红夷大炮,由于缺铜,采用通体铸钢,性能上不如西方原装的“铁芯铜体”加农炮。
这完全是资源的差距,不是依靠工匠的高超技术就可以弥补。就比如手搓原子弹的公式,就写在物理学课本上,但黄饼和供给离心机的大量电力,却是大部分国家都无法搞到的。
所以,为了能有便宜好用的大炮,该进口的还得进口,这就是国际贸易的魅力:资源优势互补。 火药上,西方采用的颗粒火药,也已经与大明的粉末火药拉开了差距。虽然大明已经开始仿制这种药饼、药粒,但因为是手搓的,形状大小不能保证一致,又会产生别的问题;再加上成本,所以没能普及开来。
这就是廉价发达手工业的弊端:大明人太多了,百姓太勤劳了,甚至到了扼杀机械的地步。
“螺旋式水车”“水力锻锤”、多锭纺纱车等,西方在机械方面确实超越了大明太多,那些复杂到让人看一眼就觉得头晕的奇奇怪怪的钟表,就是最好的佐证。他们在机械方面的研究甚至有些邪典化了,就差把“差分机”给造出来了。
西方的工匠、车床、火器等,都是大明迫切所需的,这一部分是民间贸易所不能及的。东西方自由贸易,还是以大明卖货、西方输入银子为主,所以需要更深入的合作。
由于皇帝对西洋人的高看,导致原本只是朝廷边缘人的西学派变得炙手可热。士大夫鄙视商人,但谁都知道商人有钱,其中最最有钱的还要数大海商。
皇帝最高指示要跟这群番鬼做生意,可以预见的一个庞大市场即将崛起,这可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啊,参一手话语权都能飙升不少,过一手满嘴油花!
至于传统朝贡国,双方都处一个文化圈,几百上千年的交情,双方知根知底,能够合作的项目就比较少了。
比如暹罗的大象,大明也就看个乐呵,喂养大象太费粮食了,不可能作为双方大规模贸易的商品的;香料等物也不是必需品,这部分让民间去做好了,朝廷要是做,很可能会弄砸,搞得又要用发霉胡椒来发俸禄了。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交易的东西,东南亚的粮食、木材对大明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日本的特色火器,大明也可以考虑引进。
日本浪人混成了郑芝龙等海盗的中坚力量,朱由检也考虑过雇佣日本人来帮忙打仗。毕竟日本的物资更加匮乏,在没有天灾的情况下都能将人饿死,他们的人命更加的不值钱。但思虑再三,还是没敢提出来。
现在与日本恢复邦交关系就已经受到了不少非议了,明人将日本视为“祸源”,认为其“谲诈多端”。
大明抗倭持续了上百年,日本人就是倭寇、倭奴,是残忍狡诈、嗜杀的代名词,日本这个国家以及日本人,在大明社会舆论环境里已经没有容身之地了。
如果其他将士知道自己在与倭寇并肩作战,那士气都不知道会低落成什么样。相比之下,洋人倒是没有受到明显的排斥,要不然也不会有西学派的存在了。
早在万历年间,大明就有不少传教士到访了,像徐光启现在手下就有德国籍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和意大利籍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只是受限于大明“非科举不能入仕”的规则,他们还混不到正式编制。
徐光启倒是向皇帝举荐过他们,但朱由检并没有同意给他们开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