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与民争利? - 回到隋朝当暴君 - 杨二陛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第74章与民争利?

先前少府几次扩充人手,整个精盐作坊已经达到五千人的规模,但由于原料卡在世家门阀手中,价格昂贵导致成本压不下来,杨二陛下一直不愿大规模生产精盐,只肯以每日一百斤的出产量,让作坊培养新人的熟练度,等到茶卡盐湖确定下来后再大规模投产。

如今茶卡盐湖的事情确定下来。

原盐近几日能抵达长安。

杨二陛下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

来到少府精盐作坊的所在地,整个作坊的面积扩大了十倍有余,到处都是摆好的大锅和水桶,作为过滤之物的木炭,在作坊的一个角落堆了好几大堆。虽然此刻作坊里只有几口大锅在冒热气,也只有几个老师傅在教一群新人怎么生产精盐,但只要几日后的原盐抵达,整个作坊就能在一日之内达到最高的产量。

目前是一万斤。

杨二陛下身边跟着萧皇后还有王大伴等,作坊的大管事正在前面介绍着,是一名中年太监,略微比王大伴和古槐庸年轻一点。

“陛下,如今精盐作坊,正按照您和娘娘的旨意,每天只保持一百斤的精盐产量来锻炼新人,但即使如此,两个月下来也储存了六千斤。都是上好的精盐,如今长安市面上的精盐和咱们的精盐相比,拍马也赶不及。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将咱们的精盐比作市面上的精盐,那现在市面上的精盐就相当于原盐了,咱们只卖五十文一斤,比市面上的原盐还要便宜十倍,实在是亏大了。”

王大伴呵斥了那大管事一句。

“陛下此举是为利民,要赚钱怎么可能赚黑心钱,做好你自己的事就行。”

大管事心知拍错了马屁,赶紧换了话题。

杨二陛下却是不在意这些小事。

王大伴说的对,他准备将皇室精盐以五十文一斤的价格抛向市面,一是为赚钱,二也的确是为利民。

现在市面上的原盐,价格稳定在五百文一斤,哪个百姓买的起?更别说好几贯甚至十几贯一斤的精盐了,百姓们都以盐布为主。

但盐布这东西能吃?

杨二陛下微服私访的时候,特意去盐铺子里看过,深知盐布根本就不是人吃的东西,就跟后世厨房里用了几年的抹布一样,看着都直觉恶心,放到锅里和菜一起炒,重复利用,味道人能接受?

大隋的百姓是极好的。

生活这么艰难,却没人有怨言,杨二陛下身为大隋的皇帝,尽心尽力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是职责所在。

不奢求什么三十年全民奔小康。

只要三十年内,百姓们能丰衣足食,不再整日吃类似盐布这种有毒之物就好。否则,杨二陛下会觉得愧对百姓,也无以面对后世众穿越的前辈们。

“王大伴,从今天开始,你安排人,将少府储存的精盐,分批抛向长安市面,一直到茶卡盐湖的原盐运抵长安为之止,等到茶卡盐湖的原盐运抵长安,精盐作坊立刻全力运转,一万斤的日产量是底线。着皇城司专营这种精盐,务必快速占领长安市面,然后向全国郡县推广,务必冬至(过年)之前,让大隋的百姓都吃得起盐。”

“另外,以后这种低价盐就叫‘皇室精盐’,此名只有少府盛产的精盐能用,一旦其他盐商盗用,着北镇抚司罚巨款,所得五成入北镇抚司衙门,五成赔付少府损失。”

王大伴立刻领命而去。

心情大好的杨二陛下也回到后宫,准备和萧皇后研究一下造小人的事情。

而此时在西市的街头,一名妇人走到一家盐铺门口,手中紧握着一些铜钱,向掌柜的问道:“老掌柜,家里孩子害了病,一直卧床不起,大夫说是盐吃的少,叫老妇来买点盐回去救人,掌柜您看可以买几钱盐给老妇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