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朝堂奏对(三) - 跃马大明 - 比克大魔王 - 历史军事小说 - 30读书
当前位置: 30读书 > 历史军事 > 跃马大明 >

第二百二十八章朝堂奏对(三)

殷谦忙大声吩咐道:“来人呐!快拿笔墨纸砚来,交由杨大人写下保书,莫让他日后反口不认账!”

成化帝冲身旁的一名太监递了个眼色,那名太监立刻飞跑了出去,自外面捧了一套文房四宝进来。

殷谦还怕杨洋退缩,不敢写,激他道:“杨大人,刚才你朱皮吹得比天响,说什么一年五十万贯小意思,如今笔墨纸砚拿来了,你莫事到临头,当缩头乌龟,不敢写了!”

杨洋傲然地看了他一眼,伸手拿起笔来,把纸在地砖上铺展,又醮上了墨,蹲下身子去,便要书写,可笔快到纸上时,却又忽然停住,把笔在砚台上搁好,复站起身来。

殷谦愕然道:“怎么?杨大人,你不敢立下字据?”

杨洋摇头笑道:“这倒不是,而是我新夫人的那位远方亲戚最近决定在杨州再建一座五千张织机的大厂,在大同府再兴建一座大毛纺织厂,这以后挣得钱估计会更多。殷大人,你这一年五十万贯税银,可是会使朝廷吃大亏的?要不咱们每年按我销售额的十分之一抽税?”

殷谦眼珠转了两转,觉得还是拿五十万贯税银来的保险,做生意还有个盈亏,万一要是杨洋赔钱了呢?反正他家大业大,听说他房里讨着两房小妾,一个陪嫁了诺大的一个邮局,还有一个陪嫁的是遍及全国的供销社,现在又讨了一房小老婆,给他赔嫁过来三座棉丝织厂,只怕其它银子也不少,从他身上抠下五十万贯钱来保保险险的,何必弄什么分成?这些经商的都是极狡猾的,若写了十抽一,他们肯定会在账目上做手脚,能给朝廷交上来几万贯就不错了。当下冷笑道:“杨大人,朝廷户部有我在,那是绝不会吃亏的,你还是按五十万贯写罢!”语音里隐隐有讥诮之意。

杨洋略做思忖,叹了一口气,说道:“也罢!那我便写下五十万贯好了!”提起笔来,在纸上一挥而就。

殷谦见他写毕,忙将纸抢在手中,拿眼睛仔细看了内容,见写得数目清楚,条理明确,只是字迹甚小,没有签下杨洋的大名,而且底下还空着一大片地方。便皱起眉头说道:“杨大人太过小气,这么大的纸,为何不将字写大点,却空着这么多地方?还有你怎么不署下自己的大名?莫不是你不敢写?”

杨洋拿眼睛笑眯眯地瞅着殷谦说道:“殷大人,既是立下字据,总得有个见证人不是,这空下这么多的地方,便麻烦咱们今日在朝的列位大人也署个名,做个中见人吧!”

正在这时,谢迁突然自群臣之中跳了出来,寒着脸斥道:“小子不知高低?这可是五十万贯税银哩?不是当耍的,你若是给朝廷交不上来咋办?杨洋我劝你还是慎重点好?”

呀!老丈人说话了,哈哈!咱这位便宜岳父定是怕我交不上银子来成了穷光蛋,自己闺女嫁过来跟着咱受穷,嗯!不错,有点关心女婿的样子了!杨洋心里感激,躬身笑道:“岳父见教的是,不过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杨洋身为我大明的臣子,为国缴纳税银乃是天经地义的事,这万一要是赔了钱,即便是砸锅卖铁,吃糠咽菜也一定会把朝廷的税银交上来的。”

谢迁拿手颤抖地指着杨洋,气道:“你……你……真是气死我了!”

殷谦生怕杨洋反悔,忙高声叫道:“来!列位大人快来签字。”说罢,第一个便写上了自己的名字,紧接着便有陆续有官员走过来,签上了自己的大名。

杨洋在旁冷眼瞅着,见朝堂上绝大多数的官员都签上名字,不禁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江南皇家棉丝织厂在朝堂上的反对势力终于扫除了,以后有这份白纸黑字在,不怕你们反悔。拿起笔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朝廷方面,殷谦则恭恭敬敬地请成化帝在纸上署上了名字。然后得意洋洋地把那份保书揣在自己怀里。

众位大人署过了名,又重新排班站好,这时内阁次辅刘珝突然出班奏道:“陛下,虽说江南皇家棉丝织厂有利于民,但是这几个厂产量大大,极大的影响了同行业织户的生活,若是这些人没有饭吃,生计毫无着落,不排除他们铤而走险,犯上作乱。因此臣以为,这些人的生计也得想法安置一下比较好!”话音刚落,朝堂之上的群臣立刻皱眉苦脸,陷入了沉思之中。

杨洋站在底下,拿眼睛四处打量了一下群臣,见大家都在思考对策,唯有谢迁站在那里,双目之中含着一团怒火,恼怒地向他看来,分明是怪他方才在纸上签了字,害得他女儿将来跟着他受穷。那是一年五十万贯钱啊!杨洋,你一年才挣几个钱?能拿得出来吗?

杨洋忍不住噗嗤一声,轻声笑了出来,咱这位老丈人真是老实的可爱,不过是区区一年五十万贯钱而已,咱山西有煤矿和钢铁厂,京城有邮局和供销社,江南的棉丝织厂一月的纯利便是三十八万贯,这五十万贯钱,不过是牛身上拔下一毛罢了,有啥要紧的?不过这话可不能跟谢迁说,若传出去,成化帝还不伸着手来,向咱讨银子?遂向谢迁笑了笑,给他使个眼色,叫他不要担心。不期成化帝坐得高,杨洋的一举一动均看得清楚,在上面叫道:“杨洋,你在做什么?方才你还笑,想必你已经有好主意了,快把你的主意讲出来让大家听听?”

啊!皇上,你会错意了,我其实也是没有什么好主意的,只是安慰一下我的老丈人而已。杨洋见成化帝见问,只得又从文官队伍里面走出来,向成化帝禀道:“陛下,其实……其实……”讲到这里,一时头脑短路,竟也没有什么好主意。

成化帝沉下脸说道:“杨洋,这事情是你搞出来的,你得给朕解决这个问题,织户破产,织工失业,关系到社稷稳定,却也不是一个小事,他们毕竟是朕的子民,不是西洋、东洋的,快说,若没有一个好主意,朕拿你是问?”

啊!皇上,您这不赖上我了么?满朝文武官员这么多,许多人职位比我还大,主意比我还多,却偏要来拿我是问,难道我挣的俸禄就比他们多?再说,棉丝织行业本来就有竞争,那些织户争不过我破产便破产好了,让他们自谋出路便是了,难道其它行业还容纳不了那些破产的织户?凭什么要我想办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不过,方才你说什么西洋、东洋倒是启发了我。记得当年历史书上讲过,英国的棉纺织业兴盛起来后,便大力向海外倾销产品,获取巨大的利润,咱也可以效法这种办法啊!杨洋想到此处,略做思忖说道:“陛下,臣有一计可解此难题!”

成化帝面露喜色,忙说道:“快讲!”

杨洋躬身说道:“陛下,江南皇家棉丝织厂产量巨大,对国内棉丝织行业的同行来讲,绝不是个好消息,我承认这会使相当一部分织户因此而破产。不过!微臣倒想到了一条祸水东引的计策,将咱们织户和织工的苦难转嫁出去!”

成化帝正了正身子,颇有兴趣地问道:“何为祸水东引之计?”

杨洋正色说道:“陛下,我大明如今国泰民安,棉丝织业也相较于外番发达,而江南地区靠海极近,若能把江南地区产的棉丝织品装上船运到西洋和东洋去,便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哪些破产织户的生计问题。而西洋、东洋诸番国的织户却因为我们棉丝织品的倾销失去生计,消弱了自身实力,同时咱们大明朝也可从外番获取大量的财富。”

他的话音刚刚落下,群臣脸上人人变色,刘珝当面斥道:“一派胡言,我朝自太祖起,便实行了海禁的政策,不许与外番做生意,杨大人,你要违背太祖祖训吗?”

字体大小
主题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