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朝堂奏对(四)
刘珝脸色一僵,吱唔道:“当年成祖皇帝派郑公公下西洋乃是为宣示国威,与西洋各国交好而为之,岂可与你开放海禁与西洋各国做生意相提并论?”
杨洋笑道:“刘大人,咱们先别提这个开放海禁之事,我先给你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吧!”
刘珝沉下脸说道:“你讲……”
杨洋低头略作思忖,抬起头来,拿眼睛扫了一眼周边的群臣,开口说道:“诸位大人,我大明朝自太祖皇帝开国已来,天下承平已逾百余年,原先的北方诸省以及四川等地,经移民垦殖后,全国能开垦荒地已基本开垦完毕,以一户人家为计,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目前已不下六七代,子孙繁衍的人口已不下六七十人,而当年先祖留给子孙的田地数目却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原来二十亩地养活一个人,而现在却要养活十几个人,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出现了人多地少的局面。为了生活,子孙之间只有互相争斗,才能生存。另一方面,天下承平已久,我大明朝出现了一大批的富翁,他们钱多了唯一的嗜好便是购买土地,其结果是全国的田地迅速积聚在一部分王公贵族和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这些人又千方百计的逃避朝廷的税赋,将自己头上的税赋转嫁到其它的自耕农和小地主身上,又加速了这些人的破产,如此一来,一遇水旱蝗灾,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便实在没有活路,只能是四处逃亡,成为流民。我朝郧阳地区的两次大规模民变,即是由此而引发,甚至现在全国的流民人数就不下百万,不知列位大人承不承认这点。”
杨洋方才讲的都是大实话,大明朝的官员人人心知肚明,只不过大家都不愿揭破这层窗户纸罢了,如今杨洋据实讲出来,大家自然不能反对。
刘珝疑惑道:“流民之乱古已有之,这又与开放海禁有什么关系?”
杨洋转身向成化帝当堂跪下,言辞恳切地说道:“陛下,在我们家乡有一句名言,叫做‘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为臣以为,先祖留下的土地是有限的,子孙繁衍多的结果是,有限土地根本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所以好男儿就不应该将目光只盯在自己先祖留下的那点微薄的产业上,而应该将目光放在外面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闯荡,去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土地,然后将其留给自己的子子孙孙。陛下,今海外东洋、西洋诸番国多有无主之地,荒芜之地,那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只要开垦出来,便又是一个江南鱼米之乡,因此我建议,将境内的百万流民组织起来,发给他们路费和种子,耕牛,把他们送到海外那些无主之地、蛮夷之地上去,既可以一举解决我朝百万流民的生计问题,还可为我大明朝开疆拓土,又可以获取海外番国大量财物,壮大我朝实力,实是一举多得之举。请陛下开放海禁,允许我朝有志青年去占领哪些无主之地、蛮荒之地,为陛下开缰拓土!将海外之地留与我大明子子孙孙!”说罢,一个头便磕在了地板之上。
众百官均默然无语,心道:“杨大人,你的心倒是挺大的?先前你还不过只是说要把自己的棉丝织品卖到海外去,如今你干脆提出来要解除海禁,移民海外,甚至为大明在海外开疆拓土,这可是与太祖祖训完全相背啊!不过你倒是为我大明朝想到了一条解决流民问题的好办法。‘移民海外,’祸水东引,这条计策实是胆大新颖,出人意料之外。”
成化帝坐在椅中半晌无言,忽然缓缓站起身来,抚掌赞道:“好一个‘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我朝有了杨爱卿这等有志气的人物,还何愁我大明不兴,四海不服,我大明朝后继有人矣!”说罢,哈哈大笑,脸上神情甚是愉悦。
众百官闻言脸上均为之变色。杨大人,你厉害呀!竟然被成化帝给予如此高的评价,这莫不是皇上认为这位年轻的杨大人乃是治世之能臣,打算加以提拔重用?若如此,这位小杨大人的前途不可限量啊!刘珝又向前启奏道:“陛下,微臣以为,太祖祖训还是不要违背的好!”
杨洋立即反驳道:“刘大人谬矣!郧阳地区太祖也曾有令不许流民进入,可是却接连激起两次大的民变,我朝原杰原大人审时度势将其设府置县后,不仅民变立息,而且还为我朝提供了大量的税赋,今开放海禁,将流民分置海外之地,这与原大人的设府置县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又何乐而不为?”
刘珝跪下禀道:“陛下,臣以为太祖祖训不可违背,此有违孝道。况且移民海外又岂能与原大人当年的设府置县同日而语,海外之地远隔大洋,我朝海边之民乘船前往,亦多有遇到风暴而葬身鱼腹者,况且海外蛮荒之地多有瘴气,百姓若是冒然前往,恐怕会多有死伤,实是有伤天和。再说,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耗费钱粮数十万计,军民死伤也以万计,此是当年的一大弊政啊!这开放海禁之事,万万不可,还请陛下三思!”
“还请陛下三思!”刘珝的话音刚落,殿上的群臣便异口同声地说道,接着纷纷跪了下来,表示支持刘珝的意见,反对开放海禁!
呀!这开放海禁政策,竟怎么不得人心?杨洋一时无语,这些封建士大夫们啊,只有列强的坚船利炮,才能轰醒他们腐朽的脑袋,不然他们是永远不会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清醒过来的。只是大家都反对,咱好不容易才把成化帝说得心活泛了,他要是听从群臣的意见反对,岂不是误了大事。
杨洋略作思忖,又叩首启奏道:“陛下,臣以为理不辩不明,事不鉴不清,众位大人讲得有理,但我讲得也占有三分理,谁对谁错,我们可以采用一个方法来做验证。”
这国家大政方针还可以拿来验证?这倒是闻所未闻,众人一起拿眼睛好奇地向杨洋瞅来,不知他要用何种方法前来验证。成化帝双目惊奇地盯着他问道:“杨洋,此事又如何可以验证?”
杨洋胸有成竹地说道:“陛下,微臣建议实行试点政策?”
成化帝又疑惑地问道:“这何为试点政策?”
杨洋笑道:“陛下,所谓试点政策,即是为稳妥起见,在我朝划出一个府县出来,先实行这一政策,如果取得成效,便向全国推而广之,如果有许多弊端,便给予取消,不在全国推广。一个小地方,无关我朝大局,全国政治稳定,亦不会产生大的波动,以此法来验证两种国策究竟哪一种正确,不知陛下和诸位大臣以为如何?”
众大臣均瞠目结舌,相互之间看了一眼,心道:“杨大人,你可真能奇思妙想,竟又能想出这种以迂为直的策略来。不过这个政策倒未尝不可一试。”成化帝欢喜道:“杨爱卿提得这个试点政策好,倒也新颖独特,我看倒可心按你说的找个地方试试。不知诸位大人又以为如何?”说罢,将目光向其它大臣脸上一一扫去。
刘吉迈步出班道:“陛下,微臣以为不可,自古道:‘祖宗之法不可变,’我朝太祖陛下雄才伟略,他认准的事绝对不会错。”立时,群臣之中传来一片赞同声。
杨洋心中大急,再过几十年,西方的哥伦布等人就要航海大发现了,如今怎能还抱着陈腐的旧观念不放?想了一想,又叩头道:“陛下,太祖朝时,我朝向朝廷完粮纳税的田亩之数不下八百万倾,而如今却只剩下了四百余万倾,许多的王公贵族和大官员大地主们不思为君分忧,却一门心思地想着偷税漏税,长此以往,国家财政必将无以为继,一旦鞑靼入侵,我朝甚至支撑不起一场战役。将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恐怕只剩下了清丈全国的田亩,官绅一体纳粮这唯一的出路了。臣建议,若不实行试点政策,哪就不要怕得罪人,在全国立即开始清丈田亩,并实行官绅一体纳粮政策,以彻底解决我朝财赋困难的局面。”
堂上的众官闻言,一起脸上变色,杨大人的这招可狠的,他们这些人身居高位,即便是最穷的大臣也有几百亩地,十几户投附的贫苦百姓,哪些有身居高位的大官,田地和奴仆则更多,若真按杨洋所说的办法干,岂不是拿刀子在割他们身上的肉?甚至不少人心中暗骂杨洋无耻,没事你揭开这个盖子干吗?
成化帝点头沉思道:“杨大人说的有理,许多的王公大臣,不思为君分忧,报效朝廷,一昧地隐瞒自己的田亩数量,我看,杨大人的这个清丈全国田亩,官绅一体纳粮,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说罢,手抚着颌下长须,认真思索。
众官彼此看了一眼,一起用着急的目光向几位内阁辅臣身上瞧来。你们是内阁辅臣,一品大学士,赶紧说句话罢!不然大家就得往外掏银子了,谁还有安生日子过?
万安忙站了出来,躬身启奏道:“陛下,微臣以为杨大人所说的哪个试点政策倒是个好主意,不如就按杨大人所说,在我朝海边找块地方,试行一下?”说罢,又向群臣使了个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