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走错房了(一)
见杨洋口沫横飞,讲得甚是精彩,王汉由衷地赞道:“想不到杨兄弟知道怎么多成吉思汗的故事,真是了不起啊!莫非你以前看过元史?”
元史?嘿嘿!咱是理工男,可对那些艰涩的古文不感兴趣,但对方问起,总得编个谎话来搪塞一番。杨洋略做忖思,说道:“我们山西人做北边生意,怎能不对北方鞑靼人的历史文化有所研究?我也是幼年时,听我舅舅说与我的,他是做北边皮革生意的?”
“哦!”王汉惊喜道:“但不知你舅舅姓甚名谁?可否说出来与我听听!也许我认得呢?”
杨洋摇头道:“他已经早在十几年前便不做北边的生意了,如今在老家务农为生,他的名字不说也罢!”
见杨洋不愿意说,王汉也不再问。五人继续行去,一路上,杨洋给王汉讲着成吉思汗的故事,王汉认真地听着,倒也颇不寂寞。也许是为了感谢杨洋夫妻二人救命之恩,王汉对杨洋夫妻二人甚是尊敬,吃饭、住宿,皆由他买单,杨洋与白莲圣姑甚是满意,这样一连行了三日,五人关系也渐渐融洽起来。杨洋发现,这个叫王汉的,年纪虽轻,但为人却是极为豪爽,性格颇为刚毅果决,身上有一股英武之气。那个叫王大的仆人,也是个豪爽之辈,对王汉表现的极为忠心,行事也很仔细。只是那个叫李四的少年,说话间却微有些娘娘气,不过这家伙成天与白莲圣姑一块儿在自己后面走着,自己与他交往也不多,对他不甚了解,不过总得来讲,这三人还是很好相处的。
这日三人行了一上午,西北风渐起,天上忽然刮起一场沙尘暴来,只刮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周边视野之内,全是黄蒙蒙的一片,十米之内,连人影也看不甚清楚,五人勉强行了大半个时辰,实在是狂风肆虐,难以行路,看看已到午后时分,恰好前面出现了一座大城,来到到城门口仔细瞧去,只见上面写着“忻州”二字,原来是走到忻州城了。
杨洋眯缝着眼睛,将目光从城门楼匾额字上面收回来,吐了一口含混着泥沙的唾液,说道:“王兄弟,你看这大风天的,实在是难以行进,不如咱们在这忻州城暂住一日,等明日天气好转了再行如何?”
王汉抬首望了望天,叹了一口气,说道:“也只好如此了,咱们这几日行路也疲乏了,就在这忻州城内住上一日再行吧!”当下五人骑着马走进城来,找了一间宽大的客栈彼此住下。
杨洋与白莲圣姑安放了行李,略坐了坐,便听得敲门声响,王大在门外高叫道:“杨小官人,吃饭了!”
杨洋闻言,忙过去开了门,与白莲圣姑一起走下楼来,到了厅堂一看,桌面上已经摆好了酒菜,只是却不见王汉与李四二人,杨洋奇怪地问道:“王大,你家主人和李四为何不在?”
王大躬身笑道:“我家主人与李四一起出去游玩了,估计天黑时分才能回来,两位恩公请先用饭吧!不必等他们了。”
靠!大风天的出去游玩,该不会脑子有病吧?杨洋心里讥笑了几句,便与白莲圣姑一起坐到桌边吃饭,吃着吃着,杨洋忽然想起当日自己在城中酒楼之内相助卖唱的爷孙俩一事来,不觉动了故地重游之念。心道:“反正也是闲着,不如到昔日爷孙俩卖唱的酒楼之中坐坐,追忆一番当年的幸福时光,这要是万一再遇到那卖唱的爷孙俩,以自己如今官老爷兼大款的身份,助他们爷孙俩一臂之力,叫他们一家谋个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哪个小女孩想起来也真是可怜。”吃过了饭,回到房中,杨洋便把自己的念头与白莲圣姑说了,白莲圣姑拿眼睛瞅了瞅他道:“好吧!你要去便去吧!不过我就不赔同你去了,这大风天的,吹得人身上都赃了,我叫店小二热上一大桶水,在屋里洗个热水澡吧!”
夫人不愿意跟着啊!那便不跟着好了,这万一要是看到哪个小女孩出落成为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自己又出手相助于她,定要误会自己还想勾搭人家小姑娘做小老婆呢?自己可不是那么滥情的人。见白莲圣姑不愿跟着,杨洋欣喜道:“哪好吧!你一个人在屋里呆着吧!我去去就回!”说罢,便径自下了楼,走到街上去了。
没了夫人看着,自己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偷看人家大姑娘小媳妇了,只可惜现在已到深秋,大姑娘小媳妇们都已经穿上了厚厚的衣物,看不到她们曲线玲珑,曼妙无比的好身材了。加之,今日又是个大风天,哪有女孩子愿意出门?吹乱了自己的发型,吹裂了自己的娇嫩无比的皮肤咋办?所以杨洋在街上也没见到几个美丽的女子,很是引以为憾。要知道,忻州可是自古出美女的地方,远的来讲,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禅,近的来讲,忻州美女在后世也是大大有名的,杨洋读大学时,邻班便有一位忻州来的美女,很让杨洋着迷过一段时日,今日有闲功夫了,却不能一饱眼福,真是可惜!
杨洋叹息了一会,在街上闲逛了一阵,实是无聊的很,便迈步向昔日的酒楼走来。进了门,四下里看去,只见酒楼一层只坐着七八个客人,甚是寥落,也没看到昔日的卖唱的爷孙俩,正在为爷孙俩错过了自己这个大善人而感到婉惜,却听得楼上传来了一阵悠扬的二胡声,还夹杂着一位女子甜美的唱曲声。
莫不是那爷孙俩在二楼之上,杨洋心头立时燃起了希望,忙撩衣走上楼去,抬眼一看,果然有一个卖唱的女子,可却是一个三十余岁的妇人,拉二胡的也是一个三十余的中年男子,看模样他们应当是夫妻二人。在二楼还坐有四五桌客人,却都是做商人打扮。
杨洋稍微有些失望,不过也很同情卖唱的夫妻娘!草民啊!混口饭吃,也挺不容易的,不如打赏他们几个小钱好了。遂走过去,拉了一张椅子坐在一旁,听那男人拉得曲子,妇人唱曲,却甚不中听,自怀中摸出二两银子来,打赏给了那夫妻二人,正要迈步下楼去,却见楼上一个雅间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人自里面走了出来,与杨洋打了个照面,却是王汉,从开着的半拉门向里面瞧去,只见在一张摆满丰盛佳肴的桌旁,李四正与一个四十余岁商人模样的人坐着。
咦!真是巧了?没想到竟在这里遇到了王汉他俩?看他们俩与那个商人坐着吃酒,应该是应酬生意上的事?杨洋正欲打个招呼回客栈去,却见王汉面现惊讶之色,拱手作揖道:“杨小官人你怎么也在这里?”
杨洋笑道:“我闲得无聊,想到年前去往大同府修长城时,曾经在这酒楼内救助过一对卖唱的爷孙俩,那小姑娘很可怜,也不知他们如今怎么样了,所以走来望他们一望。”又拿眼睛瞅了那个商人一眼,笑道:“既然二位应酬生意的事,我就不打扰了,告辞!”说罢,转身要走。
王汉眼睛转了几转,脸上忽然露出笑容来,说道:“杨兄既然来了,又何必再走,不妨坐下来与我们一起喝杯酒吧!说罢,不由分说,将杨洋拽了进去。”
杨洋无奈,只得进来,挨李四坐下,王汉大声吩咐店小二再添一副杯筷来。杨洋向那商人面上瞧去,只见他约摸四十余岁年纪,身材修长,一双眼睛极其灵动,显然是个极聪明机警的人物。
王汉介绍道:“杨兄,这位是山西日升昌号忻州分庄的掌柜,名叫王思成。”杨洋忙起身施礼道:“见过王掌柜。”王汗又指着杨洋笑道:“这位是杨兄,也是山西人,是去北方考察羊毛生意的。”那王掌柜闻言,脸上堆起笑容,起身彬彬有礼地与杨洋行了礼。彼此介绍过后,就算认识了,四人遂坐下天南地北的聊了起来,相谈间甚是欢畅。酒席宴上,王汉与王思成二人频频的向杨洋敬酒,酒量都很大,杨洋本不胜酒力,七八杯酒落肚之后,不觉头也晕了起来,看人眼也花了起来。
王汉向王思成施了个眼色,王思成笑眯眯的站了起来,说道:“杨小官人,恕我直言,这北边做生意的多了去了,你为何要去做那不赚钱的羊毛生意?只怕是另有所图不方便说罢?”
杨洋虽然喝多了酒,但他脑子却还清醒,知道二人是在套自己的话,遂假装醉酒,大着舌头说道:“谁说做羊毛生意不赚钱,本少爷我找了一大堆能工巧匠,改良羊毛纺织技术,不久之后,便会有许多人穿着我做的毛线衣上街了!不信,等过一段时间,我的毛线衣制好了,拿给你们看,管叫你们心服口服!”
王汉与王思成听了,相互间看了一眼,不住的冷笑,也不再问他。王思成又问道:“不知杨小官人是太原哪里人氏,老实说大哥我走南闯北,去得地方可不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