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箴言三十九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第45章箴言三十九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一个不重视教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塔木德》
犹太民族的智与丰富的知识除了具有学习和求知的传统这样的“软”的东西外,在“硬件”上,则表现为他们尊奉着一套完善的教育制度。犹太人四处流浪,他们的“学校”也随着他们迁移,在流动不居的恶劣环境下,犹太人从来没有忽视教育,而是将其列为第一位的事情。
从历史上看,犹太人很早就实行了义务教育,称得上源远流长。
犹太传统规定父亲对儿子有三项应尽的义务,其中之一就是教儿子学习犹太经典。许多犹太儿童在幼儿时期就随父亲一道学习识字,诵读《托拉》。公元前516年,波斯王居鲁士打败新巴比伦尼布甲尼撒二世,允许巴比伦的犹太人返回故乡。一批有识犹太先知为了保持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进行了一系列宗教改革,家庭教育被看成是保持民族传统的一个重要环节,因而受到极大的重视。犹太会堂的出现使人们多了两个学习场所。公元前3世纪,犹太会堂开始开办学校,招收儿童入学。公元前1世纪,出现了一些非犹太会堂办的学校,主要向儿童教授读书写字的基本技能。大一些的儿童则进专门学校,在那里系统学习犹太宗教文献。至此,义务教育体系开始在犹太民族中形成。
第一位为创立全民义务教育体系做出重要贡献的是耶路撒冷元老院的大法官西缅·本·蔡奇。他于公元前75年制定了一项教育计划,推行广泛的初级教育。他颁布法令规定犹太社区必须资助公共教育,父母必须送儿子入学。到了公元64年,大祭司约书亚·本·加玛拉拉比重申西缅的法令,并规定每个犹太社团都必须设立学校,供6岁以上的儿童就学,同时规定6岁至10岁的儿童必须入学,在老师的监督下学习。约书亚的这一做法标志着正规学校教育的开始。约书亚的功绩在于,他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每个社团都必须出资聘用教师,以保障所有的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从而在立法上完善了义务教育体制。《塔木德》对班级规模有具体规定:如一名教师最多只能教25名学生。如果学生数超过40人,则必须聘请两名教师进行教学。儿童6~10岁在小学学习,10岁毕业后进入律法学校。15岁以后,如父母有能力支付教育费用,还可留校进一步深造。
当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犹太教经典。《密西拿》对此做出了这样的规定:6岁开始学习《圣经》,10岁起学《密西拿》,13岁学习犹太戒律,15岁学习《革马拉》。
在19世纪之前,犹太教育体系的典型模式是:一个教师带着一批学生,整日学习宗教课程。这样的学校被称作“和读”(意为“房间”)。所有阿什肯纳兹和塞法迪犹太社团都以这一教育模式对儿童进行教育。虽然学生随着学业的增长,可以从一个教师手中毕业,去跟另一位教师学习,但这样的学校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校。部分社团开设一种称之为律法学校的学堂,有各种班级,但绝大部分课程都与宗教有关。多数学生在这些学校中学上几年,然后便开始做事。很少有人能一学十几年。19世纪犹太教育的一个重要现象是经学院大量开办,这在东欧尤为突出。犹太民族的传统教育模式由此奠定。
20世纪以前,犹太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犹太男子服务的。犹太女子受到的主要是伦理道德的教育和对《圣经》的了解,有关口传律法的课程从不为女子开设。这一局面在20世纪终于得到改变。自1917年美国正统犹太教学校开始系统地为犹太女子开设《塔木德》课程以来,几乎所有的宗教学校都同时为男女开设同样的课程,打破了在教育上男女有别的传统。
20世纪以来,美国正统犹太教为了鼓励人们学习、研究犹太教教义,开设了一些全日制宗教学校,在主要讲授宗教课程外,也开设部分世俗课程。今天这样的学校数量已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00所增加到了600所。此外,传统经学院的数量也开始在以色列和美国迅速增长。这些经学院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入校,有的是专为大学毕业生开办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许多大学纷纷开办犹太学系,向犹太和非犹太青年提供学习希伯来语和其他犹太学方面知识的机会,使犹太学研究真正成为一种科学。
“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
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
“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
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
这些犹太格言正是犹太人尊师重教传统的真实写照。
从犹太人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敬重,任何人都不难想像出教育的场所——学校,会在犹太人生活中具有何等的地位。
在1919年,犹太人正同阿拉伯人处于日趋激烈的冲突之中,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学便在前线隆隆的炮火声中奠基开工。此后愈演愈烈的冲突,并未能阻止这所大学在1925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今天,人口仅400多万的以色列却拥有6所跻身世界一流的名牌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海法大学、内格夫一本古安大学和巴尔伊兰大学。
犹太人之所以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除了他们具有那种“以知识为财富”的价值取向之外,还因为在他们看来,学校无异于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记载的三位伟大拉比之一,约哈南·本·札凯拉比就认为: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传说公元68年前,耶路撒冷正陷于罗马军队的包围之中,城内的犹太人面临灭绝的危险。
当时,犹太人内部分成相互对立的两派:一派是主张以武力相拼的鹰派,另一派是主张通过和平解决的鸽派。
相互对立的两派形成了剑拔弩张的气势。鸽派斗争失败后,约哈南被鹰派关押在耶路撒冷的监狱中,受到了严格的监控。
这时,约哈南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之后不久,从监狱中传出了约哈南的死讯,并且很快传遍了耶路撒冷的大街小巷。
信徒们把约哈南的遗体装进棺材,这样约哈南以下葬为名,逃出了鹰派的看守,来到罗马军队驻守的阵地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