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唐诗(8)
第9章唐诗(8)
这首诗写于代宗广德二年(764)秋,杜甫任检校工部员外郎在严武幕府时作此诗。开头四句与诗人独宿幕府所见所闻,描写了一幅凄清的秋夜景图。后四句抒情,感事伤时,表现作者对于国事动乱的忧虑和自己飘泊流离的愁闷。因此使诗人无心赏看天上美好的月色。对风尘荏苒的动乱时代自己辗转流离而愁思百结。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官至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岑参曾几度出塞,久佐戎幕,对边地征战生活和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体验。他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主要特征。他长于七言歌行,善于应用多变的笔触,新奇的想像,磅礴的气势,表现塞外的山川景物和战争场面,诗风奇峭。他是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陆游称赞:“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有《岑嘉州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1。瀚海阑干百丈冰2,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3,胡琴琵琶与羌笛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5。轮台东门送君去6,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解】
1都护:镇守边疆的长官。这里的都护和上句的“将军”都是泛指。
2瀚海:即沙漠。阑干:纵横貌。
3中军:本义是主帅亲自率领的部队,这里借指主帅所居的营帐。
4“胡琴”句:古人饮酒时作乐的觞,胡琴、琵琶、羌笛都是所奏乐器。
5“风掣”句:红旗在冰雪中成僵冰,遇风不易翻动。掣,牵曳。
6轮台:封常清军府所在地,在今新疆。
【赏析】
这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诗人从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的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雪在诗中构成了贯穿全篇的线索,并加强了抒情的形象性。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友谊。这首诗语言明朗优美,想像奇妙浪漫,场景画面交替起伏,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1,双袖龙钟泪不干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解】
1故园:指长安。
2“双袖”句:用两袖拭泪,袖已沾湿而泪仍不止。龙钟,沾湿。涕泪流溢的样子。
【赏析】
天宝八年(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诗作于此次赴边途中。首句写眼前的实景。第二句强调自己思念亲人的激情。三四句表现了相思眷恋的柔情,也表现了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看似信手而作,不假雕琢,却真挚感人,平易中透出丰富的韵味。
寄左省杜拾遗1
联步趋丹陛2,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3,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4,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解】
1左省:唐置门下省在宣政殿之东,称东台或左省、左掖。杜拾遗:即杜甫,时任左拾遗。
2联步:同步,一同走。曹:官署。分曹:分署办公。